
1950年11月,美軍第27戰鬥機護航大隊的F-84戰鬥機運抵韓國,以保護B-29轟炸機免受蘇聯Mig-15戰鬥機的攻擊。(美國空軍)
中共軍隊約200萬軍隊曾先後入朝作戰,損失慘重後,對外僅敢號稱與30萬美軍和聯合國軍打成平手,對內則謊稱勝利。中共軍隊從一開始狂妄的突然襲擊,到最後被釘死在三八線,被一次次打懵,簡單還原朝鮮戰爭的這些戰役如今仍有現實意義。
接上篇:中共軍隊在朝鮮戰場如何被打懵(七)
中、韓軍隊再次交鋒
10月25日,韓國軍隊向長津湖地區推進,從一名被俘的中共士兵得知,附近有4,000至5,000人的中共軍隊埋伏,韓國軍隊仍繼續緩慢前進。
10月28日,韓國軍隊進攻受阻,傷亡較大。第二天,韓國軍隊繼續遭遇頑強抵抗,又俘虜了16名中共軍隊士兵,得知中共第42軍第124師就在附近。10月30日,韓國軍隊與中共軍隊激戰後,選擇稍微後撤,並及時上報了中共軍隊的信息。
中共軍隊16名俘虜被再次審問,他們稱已經3天沒吃東西了,並供述於10月中旬渡過鴨綠江,在夜間徒步行軍。他們大多隸屬於中共第370團迫擊炮連,由馬匹馱著迫擊炮,但4門炮有3門被毀,第4門已被撤回。他們稱所在的整個師都已越境進入朝鮮,該師的大多數人曾隸屬於駐紮在北京附近的前國民黨軍隊,投降後被編入中共軍隊。這一情報立刻被傳送給麥克阿瑟。
10月31日,韓國軍隊又俘獲了7名中共軍隊士兵,他們供述,中共軍隊的另外1個師也在長津湖附近。這些中共士兵的武器大多是日本步槍,但迫擊炮、機槍和湯普森衝鋒鎗都是美國製造的,因地勢險要,部分火炮沒能部署到前線。

1950年10月31日,韓國軍隊俘虜的第一批中共軍隊第124師的戰俘。(美國陸軍歷史中心)
中、美軍隊第一次交戰
10月25日,韓國第1師攻占雲山(Unsan)。雲山是朝鮮西北部的一個城鎮,北面群山環繞,東西兩面各有一條江,南部的公路被一座山脊控制著,是聯合國軍隊進出的要道。
中共軍隊向雲山的韓國軍隊發動了鉗形攻勢。中共第40軍第120師進攻韓國第1師;第40軍主力和第38軍、第42軍的1個師,進攻雲山以東的韓國第6、第8師。
10月25日上午,韓國第1師第15團與中共第120師遭遇,起初還以為是朝鮮軍隊殘餘,但俘虜了1名中共士兵後才得知,在雲山以北有1萬人的中共軍隊。韓國軍隊馬上在雲山周圍的山丘建立防禦陣地。10月25日夜,雙方陷入了拉鋸戰。
第二天,中共第39軍抵達,包圍了韓國第1師。美軍向韓國軍隊空投補給,並派出第6中型坦克營、第10高射炮群支援,為韓國第1師解圍,10月28日戰鬥停止。
中共軍隊的大量出現,令韓國第1師師長表露了擔憂,但因聯合國軍當時普遍的樂觀態度,他的警告未被認真對待。美國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命令美國第1騎兵師第8騎兵團接替部分韓國軍隊,恢復北上攻勢。此時,雲山成為了聯合國軍陣線的一個突出部,僅駐紮著美國第8騎兵團和韓國第15步兵團。
11月1日,中共第39軍3個師從不同方向進攻雲山,美、韓2個團兵力不足,防線間隙過大。美軍1個巡邏隊首先與中共第115師第343團遭遇。中共軍隊傍晚全面發動攻擊。中共第117師進攻韓國第15步兵團,中共第116師4個營進攻美軍第8騎兵團第1營和第2營之間的空隙。
戰鬥至深夜,韓國第15步兵團潰敗,美國第1、第2營彈藥即將耗盡,也被迫撤退。
中共第116師第347團穿過美軍防線的空隙,進入了雲山鎮;第348團滲透到雲山以南的路口,在凌晨阻截、伏擊撤退的美、韓軍隊,美、韓士兵大部分撤入山中,數日後歸隊。
美軍第8騎兵團第3營未能及時撤離、被孤立,中共軍隊偽裝成韓國士兵,在夜間突襲美軍營地,經過混戰,美軍第3營被完全包圍。美軍第5騎兵團前來救援,但被中共第343團阻擊,遭受較大傷亡後,被迫放棄。
數日激戰後,美軍第3營11月4日成功突圍,但只有不到200人倖存。
中共再次攻擊韓國軍隊,但美、韓在前線共同作戰,中、美實際也第一次正式交戰。美軍前線兵力處於劣勢,交戰後基本選擇了撤退,但1個營在突出部被包圍、遭遇重大損失。

1950年10月底,中共軍隊進入朝鮮,與聯合國軍作戰。美軍坦克在一次戰鬥中提供支援。(美國陸軍歷史中心)
中、澳軍隊交鋒
中共軍隊第117師占領雲山後,繼續向南進攻,大英國協第27旅奉命擔任聯合國軍後衛部隊,與美軍第24步兵師協同,守衛大龍江和清川江下游渡口。
11月4日至5日夜,中共和朝鮮軍隊以優勢兵力進攻美軍第24步兵師1個團的陣地,美軍被迫後撤。中、朝軍隊隨後與大英國協第27旅交戰。
澳大利亞營先攻占並堅守博川地區的一處高地,但在夜間戰鬥中出現了混亂的指揮和撤退,令英軍左翼暴露。澳軍又奉命重新奪占高地,最終擊退中共軍隊。
澳軍阻止了中共第117師的進攻,令其傷亡慘重,但營長沃爾什中校隨後因經驗欠缺、指揮不當被解職。澳大利亞營在前期對戰朝鮮軍隊時屢有斬獲,11月1日其指揮官身負重傷而陣亡,沃爾什中校剛剛接任該職數日。雖然他被很快解職,但澳大利亞營與中共軍隊作戰時表現英勇。
中共軍隊傷亡慘重後,第二天的進攻嘎然而止,大部分迅速北撤。
11月7日,隨著中共軍隊撤退,美軍第24步兵師和大英國協第27旅進行了有限追擊和試探性進攻,澳軍清理了一些殘餘敵人,發現了大量在先前戰鬥中死亡的中共軍隊士兵。澳大利亞營新的指揮官表現出色,之後他們進行了大規模巡邏,不斷與中共和朝鮮小股部隊交戰。
中共軍隊意外撤退
10月底,中共軍隊已有18個師進入朝鮮,由彭德懷指揮,和朝鮮殘餘部隊一同進攻聯合國部隊。
中共軍隊憑藉兵力優勢,本應繼續向南進攻,但由於糧食和彈藥短缺,意外地撤離,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就此結束。
在雲山戰鬥中,美軍傷亡1,149人,其中449人陣亡;韓國軍隊傷亡530人。在博川戰鬥中,澳大利亞營陣亡14人、負傷84人。
中共軍隊相繼與韓國、美國、澳大利亞軍隊交戰,傷亡總計高達10,700人,但中共謊稱殲敵1.5萬餘人。
中共軍隊的忽然進攻和忽然撤退,都令聯合國軍隊深感意外。麥克阿瑟並未得到中共軍隊的準確情報,仍認為中共不會大規模干預朝鮮戰事,繼續策劃了「聖誕回家」攻勢。

1950年11月3日,美軍士兵在戰鬥中操作M20火箭發射器攻擊敵軍山上的陣地。(美國陸軍歷史中心)
東線戰事
中共軍隊突然出現,聯合國部隊在西線的進攻受阻,但在東線的攻勢並未減弱。
10月29日,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和部分陸軍在朝鮮東部的元山登陸後,與韓國軍隊一同從東線向朝鮮北部推進,朝鮮軍隊被一一擊潰。
11月8日,美軍第31團擊敗了中共第126師第376團一部,奪取了白山東坡地區。
美、韓軍隊一路推進,美軍先頭部隊未遇抵抗,就占領了鴨綠江邊的惠山鎮及周邊地區。美軍航母艦載機提前空襲了惠山鎮的朝鮮軍隊。
此時,鴨綠江開始結冰,附近橋樑已被摧毀。美軍官兵可以看到對岸的中共軍隊士兵。
11月16日,美軍巡邏隊遭遇了約200人的中共軍隊,將他們擊退。11月下旬,朝鮮東北部出現嚴寒天氣,美軍大量人員凍傷,仍將戰線向西、向北推進。
得到中共軍隊支援的朝鮮軍隊重新開始活躍,忽然組織反攻。11月12日,約有6至7個營的朝鮮軍隊在坦克支援下,在五郎川以北和吉州以北向南攻擊。美軍重型巡洋艦從海上發動炮擊,直升機也加入戰鬥,摧毀了朝鮮2輛坦克,擊傷另外1輛,但朝鮮軍隊繼續進攻,迫使聯合國軍後撤。最終在猛烈空襲下,朝鮮軍隊陷入困境。
經過4天激戰,朝鮮軍隊被嚴重削弱,韓國軍隊再次緩慢推進。當地氣溫已降至攝氏零下16度。韓國軍隊在美國海軍炮火支援下,於11月25日包圍了朝鮮東北部的清津,第二天攻占該城。
美軍30架B-29轟炸機向會寧投下了4萬枚燃燒彈,該處是中朝邊境圖們江上的鐵路和公路交通樞紐。

1950年,美軍B-29轟炸機在朝鮮上空執行空襲任務。(美國空軍)
聯合國軍隊仍計劃全面進攻
11月6日,中共軍隊暫時撤退後,麥克阿瑟評估朝鮮局勢的變化。他表示,中共軍隊介入朝鮮半島是「歷史上最具侵略性的國際違法行為之一」,朝鮮軍隊的失敗是決定性的。他還表示,美軍成功規避了中共軍隊的陷阱,指揮官及時調動,將損失降至最低。
他明確了下一步任務是摧毀在朝鮮境內的敵人,統一朝鮮半島,需要各部協同發動大規模攻擊,繼續向鴨綠江進軍。
11月15日,麥克阿瑟下令,先占領長津湖地區,然後向西攻占一處公路和鐵路幹線的交會地點,以斷絕敵方的補給線。
美軍執行了每天120架次的空襲任務,重點摧毀朝鮮北部鴨綠江沿岸24公里範圍內的橋樑和通信線路,並繼續空襲鴨綠江大橋和朝鮮補給、通信中心。麥克阿瑟認為,這些行動「成功地切斷了來自北方的敵方支援線,使得來自敵方的進一步增援受到極大限制,基本補給也受到嚴重限制」。
聯合國軍從兩條主要戰線向前推進,但他們並不知道,中共軍隊繼續在朝鮮大量集結,惡戰即將到來。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