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吳奕軍:別讓「疑台論」淪為失敗主義

作者:
「疑台論」主要表現在對台灣民主制度的質疑、對兩岸的悲觀預期、對政經社會發展的擔憂,並懷疑國際對台灣的支援與承諾能力,以及對台灣主體性與保衛能力之動搖等等。進而言之,此論者多認為台灣民主政治存在嚴重缺陷,政府治理能力不足,政黨惡鬥消耗社會資源,兩岸關係惡化不可避免,台灣在兩岸博弈賽局中居於劣勢,懷疑台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價值脆弱,認為台灣在統戰滲透與武力侵犯等許多方面,都無法承受中共的打擊,也高度懷疑國際社會支援台灣的能力。

「疑台論」本質上是一種過度悲觀,甚至是失敗主義的論調,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可能正中中共認知作戰的下懷。(資料照片/張哲偉攝)

當前台海局勢波譎雲詭,國際對台灣安全的重視日益增強,然而在此背景下,台灣內部卻也與部分國際輿論同時出現一股值得警惕的暗流——「疑台論」。

所謂「疑台論」並非全新概念,然而近期愈趨劇烈的氛圍,值得我們反思。簡而言之,此論對台灣缺乏信心、對兩岸關係悲觀,甚至動搖對台灣民主價值的堅持、直指台灣不堪一擊、質疑台灣主體性。面對這種現象,我們更需保持冷靜,認清台灣的處境與優勢。

「疑台論」主要表現在對台灣民主制度的質疑、對兩岸的悲觀預期、對政經社會發展的擔憂,並懷疑國際對台灣的支援與承諾能力,以及對台灣主體性與保衛能力之動搖等等。進而言之,此論者多認為台灣民主政治存在嚴重缺陷,政府治理能力不足,政黨惡鬥消耗社會資源,兩岸關係惡化不可避免,台灣在兩岸博弈賽局中居於劣勢,懷疑台灣作為獨立政治實體的價值脆弱,認為台灣在統戰滲透與武力侵犯等許多方面,都無法承受中共的打擊,也高度懷疑國際社會支援台灣的能力。

國際社會的「疑台論」存在多年,此指對台灣安全、地位及國際支持的不信任論述,主要聚焦於台灣是否能獲得足夠且穩定的國際支持,尤其是來自美國等主要盟友的實質保障,質疑台灣面對中國威脅時的安全持續性。

對台灣信任裂縫的冰山一角?

這些「疑台論」的論述形態繁多,諸如:恐懼盟友拋棄台灣的「棄台論」,對於美國國力衰弱失能甚至不敵中共的「衰弱論」,質疑盟友僅以自身利益為重的「利益論」,懷疑國內政治菁英與外部敵對勢力結盟的「共謀論」,以及猜忌國際支持台灣政策反覆不定的「無常論」。許多專家認為,這些泛濫之說,大多出自中共刻意策動的認知戰,目的在於分化台灣,削弱其抵抗中共壓力之效能與信念,同時在國際與台灣散播不信任的種子。

要分析拆解這種「疑台論」,不能無視其中難免的台灣內部焦慮,這種可以理解的焦慮,恰成為中共利用的槓桿。合理的警示被逐漸扭曲成破壞性的不安,與錯誤誇張訊息的溫床,讓「疑台論」更為惡化。

這種「疑台論」其來有自。從外部環境看,中共持續加強對台軍事威脅,解放軍軍機繞台已成常態,灰色行動持續施壓;國際局勢充滿不確定性,美中戰略競爭加劇,台灣在大國博弈中處境複雜;全球經濟放緩,兩岸經貿關係緊張等等,都給台灣帶來極大壓力。

從台灣內部因素看,政治極化嚴重,政黨對立消耗社會信任;貧富差距擴大,世代正義問題凸顯,年輕人對未來迷茫;假訊息泛濫,認知作戰操弄輿論,社會共識難以凝聚;台灣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甚至對持續對抗中共產生倦怠。

然而,「疑台論」本質上是一種過度悲觀,甚至是失敗主義的論調,既不符合客觀事實,也可能正中中共認知作戰的下懷。

我們必須認清台灣的優勢。首先,台灣的民主制度雖和全球民主制度般有其缺陷,但也同樣具有強大的自我修正能力。台灣歷經多次全民普選與政黨輪替,民主制度趨於成熟,公民社會活躍,具有監督政府與政黨的能力,新世代也在困境中展現更多元而理性的政治參與,民主價值深植人心,這些是台灣最重要的「軟實力」。

其次,台灣經濟實力已經是全球發展的關鍵,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鏈中據有重要地位,擁有完整的產業聚落與創新能量,中小企業應變能力強,積極推動產業升級轉型,發展人工智慧、醫療生技、軍工產業等新興科技領域。

別讓「疑台論」淪為失敗主義

此外,台灣具備極為重要的國際戰略價值。台灣位處西太平洋第一島鏈核心位置,民主開放、實力堅強的台灣,對於穩定印太區域相當重要,國際社會重視台灣安全已成顯學,台美關係近年也處於歷史最佳時期,與意識形態相近國家的合作也不斷深化。在多次天災人禍威脅時,台灣社會也能展現高度凝聚力與頑強韌性,顯見台灣國民的共同體意識迅速升級。

面對中共的挑戰,我們當然要採取積極務實的態度,但是不必張皇失措。政府自應提升治理能力,強化政策溝通效率;持續推動國防改革,提升不對稱戰力,強化全民國防意識;拓展國際參與空間,鞏固盟國關係;推動產業升級,縮小貧富差距。

在社會層面,則應客觀評估台灣的優勢與挑戰,不被恐懼情緒主導;重視批判思考能力,提高對假訊息的警覺;培養長期抗壓能力,保持戰略定力。個人層面則應多理解台灣主體性的重要意義與國際現實,多認知中共治下中國的真實消息,堅定民主自由的價值信念,積極關心與參與公共事務。

面對嚴峻的國內外挑戰,向來是台灣的生活日常,這不成為我們失去信心的理由,反而能促使台灣成為獨特而傑出的國家,孕育讓許多大國無法忽視的堅強實力,也強化台灣人堅忍吃苦不認輸的民族底氣。

合理的懷疑是智慧的起點,過度的懷疑是信任的終點。我們要承認挑戰但不必誇大威脅,正視問題但不必失去重點,保持警惕但不陷入恐慌焦慮,積極作為而非消極等待,呼籲整備而不必動搖社會信心。眼前似乎風高浪急,台灣人曉得更要以冷靜理性的態度,共同守護得來不易的自由民主(以及健保卡)。要在複雜的國際社會延續生機,對台灣而言從來都不容易,卻也不必過度疑慮、斲喪士氣。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上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1117/2306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