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開始探討主題之前,先來講一個有趣的故事,關於古人的一些小趣事。唐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輝煌的時期,人們的生活安穩,社會繁榮,迎來了多個盛世。然而,那個時代的交通設施還是比較落後的,外出旅行主要依靠馬車、騎馬或者坐船等方式。著名的詩人李白在他的《早發白帝城》中寫道:「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這句話雖然很美,但被認為有些誇張。其實,即使從白帝城順流而下,想在一天內到達揚州等地,也是不現實的。當時,很多人會遠嫁或迎娶,特別是不同民族之間的通婚,婚禮的路程往往非常遙遠。為了縮短接親的時間,人們想出了一個巧妙的方法:男方騎馬趕往女方家,而女方則坐轎前往男方家。兩人會在途中相遇,然後一起回到男方家,這樣就能夠節省很多時間,儘可能在天黑之前完成拜天地、入洞房等傳統儀式。這個例子其實給我們帶來了兩個啟示:

首先,人的命運是由自己掌握的,關鍵時刻要學會靈活應對。其次,我們常說「無規矩不成方圓」,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規。然而,如果不敢打破一些陳舊的規定,反而可能會陷入墨守成規,缺乏創新。孝順父母、幫助子女是每個家庭應有的責任,但是如果只是等待,結果往往會令人失望,抱怨就會接踵而至,家庭的悲劇也就開始了。01子女等待父母的幫助,而父母卻無法提供小時候,我們總是認為父母是無所不能的。記得曾有一個孩子想要天上的月亮,父親說:「可以的。」然後父親就拿來一盆水,接住了月亮的倒影,水面上閃耀著溫柔的月光。母親會講很多動人的故事,把孩子帶入一個充滿幻想和夢想的世界。父母總是盡力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竭盡全力支持孩子的教育和成長,買學區房、送孩子上補習班、請家教,直到孩子考上大學,看起來一切順利。然而,等到孩子長大後,他們走入社會,發現自己雖然學到了很多東西,但卻很難找到真正施展才華的機會。打工一輩子,心裡不甘,又沒有創業的資本。當他們向父母求助時,才發現父母根本無法提供經濟支持——原來自己並不是富二代或官二代。

更令人心寒的是,孩子發現父母在教育上並不公平,對待兄弟姐妹有明顯的偏心。舉個例子,翻譯家傅雷有兩個兒子,一個叫傅聰,非常聰明,傅雷傾盡全力為他提供最好的教育。而另一個兒子傅敏,雖然也有學習的興趣,但傅雷認為他沒有什麼天賦,認為他還是踏實工作就好。父母的偏心,顯而易見。孩子越大,越能看清父母的無能,但內心深處依然希望父母能夠公平地對待自己,在關鍵時刻給自己一些支持。而在父母的人脈方面,尤其是農村的父母,他們能認識的朋友大多是親戚和鄉里鄉親,能為孩子提供的幫助也有限。孩子走向外地時,孤立無援,對父母的失望與日俱增,甚至產生了「啃老」的想法,這讓人更加心酸。

02父母期待子女的孝順,而子女卻沒有出息古人有云:「養兒防老,積穀防饑。」許多父母都牢記這句老話。雖然口頭上說著「以後自己想辦法,不要指望孩子」,但內心深處,他們依然期待著兒女能夠孝順自己。很多父母在中年時並沒有為自己準備好養老金或房產,他們可能依靠兒女長大後能夠供養自己,或者將來搬到兒女家裡住,等待兒女的贍養。然而,現實往往很殘酷。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懂得孝順父母;而即使是那些孝順的孩子,也可能因為自己的生活困難,無法為父母提供太多幫助。如今,許多年輕人漂泊在外,自己都無法安穩紮根,如何能照顧好父母呢?比如,我的大姐一直在外地工作,忙起來連打電話給母親的時間都沒有。母親總是抱怨,覺得自己生了個「白眼狼」的女兒。母親不理解現代年輕人的生活,她總是認為,只有兒孫滿堂、家人常常團聚,才算是幸福的日子。大姐現在去了深圳工作,離母親的距離更遠了,母親的失望也越來越深,內心感到孤獨和寒冷。有一個說法叫「山不過來,你就過去」。當孩子們很忙時,父母也可以主動去找他們,哪怕沒有地方住,也可以住在附近的旅館,和孩子們聊聊天,團聚一下。因為父母時間比較自由,可以適當調整自己的計劃,而作為子女,應該更加主動地去接近父母。不要太固執,學會調整自己的方式。03面對家庭的困境,不要迴避,要積極改變當家庭出現問題時,不要迴避,也不要去怨恨,要積極主動去改變自己。父母不僅是家庭的一部分,也屬於整個社會,子女同樣如此。一個人在社會上不僅要處理好家庭關係,還要處理好自己與社會的關係。家庭的幸福需要金錢、房子等物質條件,而這些必須通過社會來獲取。首先,靠自己。不要總是等待家人給予你什麼,而是要主動去看自己能從社會上得到什麼,並且把自己獲得的資源儘量分享給家庭中的其他成員。其次,打破傳統的家庭規矩。家庭經營需要有一些規矩,但不能一成不變。隨著家庭成員的年齡變化、家庭形態的變化,要不斷調整和創新。每個人都要以身作則,並且推選出一個大家長,這樣才能形成家庭的凝聚力。正如詩人勞倫斯所說:「你將擁有的家庭,比你出身的家庭更為重要。」隨著年紀的增長,父母和子女之間各自的生活方式會發生變化,適應新的模式,讓每個人都能過得更好,家庭和個人都能得到更好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