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14日,中共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公開談論徵收房屋稅,引起社會輿論反彈。(LIU JIN/AFP/Getty Images)
在中國大陸,近幾年時不時有地方政府就徵收房屋稅對外放風試水,但屢屢惹來罵聲一片。近日,中共原財政部長樓繼偉又公開談論這個問題,並稱相關立法早已完成,只等適合的時機上路,再度引發社會輿論反彈。
星期五(11月14日),中共財政部原部長樓繼偉在第十六屆財新峰會上發言時,再次談到徵收房屋稅的問題。他稱,「房地產稅是最適合作為地方稅的一個稅種」,這個問題早在2013年就提出來了,實際上全國人大立法也已經完成,一些難點問題也基本解決了,只是在等一個適合的時機推出。
那麼,最好的時機是什麼呢?樓繼偉表示,2021年中國試點房屋稅時,適逢房地產泡沫破滅,經濟因疫情衝擊下滑,所以2022年政府決定「暫緩房地產稅試點」。現在中國房地產的泡沫已經破滅,雖然房地產仍在下行過程中,此時推行房屋稅還是比較難,但還是應該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要求「適時推出」。

(視頻截圖)
此前,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授權下,中共財政部曾於2021年在中國大陸部分城市進行房地產稅改革試點,結果反對聲浪很大、無法推行下去,其後財政部於2022年3月宣布,「綜合考慮各方面的情況,今年內不具備擴大房地產稅改革試點城市的條件」。
2023年3月,樓繼偉在財新網旗下的經濟學期刊《比較》上發表了題為《新時代中國財政體系改革和未來展望》的文章,提出房地產稅最適合作為地方稅的觀點,呼籲「在經濟轉為正常增長後應儘快開展試點」。
中國財經界認為,樓繼偉日前在第十六屆財新峰會上的發言,很可能是替北京當局提前對外釋放風聲之舉,表明房屋稅的落地已進入「實質性倒數計時」。
鑑於上述情況,中國財經類公眾號「大偉看樓市」本周日(11月15日)發文分析稱,根據政策導向與市場邏輯,以下3類人群將成為房屋稅的主要繳稅對象:
第一類繳稅人群,是三四線城市的「囤房族」。
這類人群購置多套房產用於出租或等待升值,但目前普遍面臨「持有成本激增+收益覆蓋不足」的困境。在城市經濟增速放緩、人口流出加劇的大背景下,大量投資性房產長期處於空置或低租狀態,出現「租金抵不上稅費」的虧損局面。一旦房屋稅落地,勢必出現囤房族集中拋售房產的現象,進一步壓低房價,形成「拋售—價跌—難成交」的惡性循環。
第二類繳稅人群,高槓桿炒房者面臨的風險更加致命。
這類人群通過銀行貸款、消費貸等渠道撬動資金,購置多套房產用於短期投機,依賴房價上漲差價償還債務。在房地產市場泡沫已破,房價處於下行通道的情況下,這類炒房者的房產增值收益完全無法覆蓋其成本。一旦開徵房屋稅,將直接導致其資金鍊平衡崩潰,「新增稅負將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第三類繳稅人群,是超面積豪宅持有者。
單套大面積豪宅的持有者同樣面臨被徵收房屋稅的高風險。「根據普遍預測的徵收規則,房屋稅將設置人均60平方米左右的免徵面積,超出部分按評估價值累進徵稅。」
文中特別提出,遠郊豪宅持有者面臨的困境更為突出。這類房產往往因「低價」吸引購買,但配套不完善、流通性差。在房屋稅開徵後,「其高評估價值與低使用價值的矛盾愈發凸顯」,彼時就算房主想轉手賣房,也很有可能因增加了「房屋稅成本」而無人接盤。
在陸媒相關話題的報導下,中國網民紛紛留言熱議,絕大多數的評論仍然是對相關政策的質疑與批評。



在網民的熱議當中,有北京網友發帖直言,「房東交稅,最後還不是轉嫁到租客頭上。」有西安網友評論道,「應該在買房的時候就制定這個規定,這樣房地產的發展和購房行為都會更理性。現在推出這個政策,讓人難以接受。」有上海網友分析稱,「現在說首套可以免稅,等徵收幾年後專家就會說所有人都要交才最合理,到最後誰都躲不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