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博社11月17日最新報導,中國的廣義財政支出在10月出現自至少2021年以來最大幅度的下滑,削弱了這一關鍵投資與經濟增長驅動力。
根據彭博社基於中國財政部周一公布的數據測算,中國兩大主要預算——一般公共預算和政府性基金預算——的合計支出在10月同比大幅下降19%,至2.37萬億元人民幣(約3340億美元)。
這是自2021年初有可比數據以來的最大跌幅,而支出規模則創下自2023年7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高盛集團(Goldman Sachs)表示,其專有的「廣義財政赤字」指標在上月收窄,顯示財政政策已「對增長的支撐力度減弱」。
財政支出下滑凸顯政策轉向
彭博社指出,這一大跌反映了政府政策的演變,並凸顯出對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日漸減弱的財政支持;中國經濟在上月各項指標普遍走弱。
投資(其中很大一部分由預算支出驅動)在10月出現前所未有的下降,疊加疲弱的消費與減弱的外需,進一步拖累經濟表現。
高盛經濟學家Lisheng Wang等人在一份報告中寫道:「數據表明,政府支出增長的顯著放緩,以及新增支出中更大比例被用於償還企業欠款——而非用於投資項目——可能顯著壓低了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新增刺激措施落地緩慢,效果有待觀察
彭博社認為,預算支出的收縮也表明,自9月下旬以來新增的刺激措施可能需要時間才能在經濟中逐步發揮作用。
北京10月中旬又宣布新增5000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專項債額度,但其中只有40%用於由符合條件的省份投向項目。這一舉措顯示,在今年約5%的經濟增長目標看似穩妥可及的情況下,中國政府正傾向於控制債務風險。



寬鬆空間或為明年蓄力,預算赤字明顯擴大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大中華區經濟學家Michelle Lam表示:「決策者似乎對2025年的經濟增長感到滿意,並相信已經公布的刺激措施足以幫助他們實現今年的目標。因此,市場正期待2026年的財政支持。」
今年前10個月,廣義政府支出合計30.7萬億元人民幣,增速放緩至5.2%。政府收入合計22.1萬億元人民幣,微升0.2%。這使得廣義預算赤字達到8.6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擴大逾20%。
高盛經濟學家表示:「近期政府在支出上的明顯謹慎,部分可能反映了決策層希望為明年年初預留更多寬鬆空間,以確保增長與就業的穩定。」

中國的投資活動在去年冬末有過一段活躍期,到今年春天陷入了停滯。 Qilai Shen for The New York 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