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聰明人為何總是孤獨的?社交越廣泛越痛苦

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聰明的人往往不太合群,過多的朋友和社交活動讓他們感覺很痛苦。

那些聰明的人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的挑戰,他們可能發現離開古代的社交基礎更容易在現代社會生存。

研究人員認為,聰明的人社會交往越頻繁,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越低;與同朋友聚會相比,聰明的人與自己的伴侶單獨相處時感覺更快樂、更幸福。

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3月2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現代一種觀點認為,我們與社會交往越多,幸福感就越強。然而,心理學家卻發現了一種與此理論相背離的現象。兩位分別來自英國和新加坡的心理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聰明的人往往不太合群,過多的朋友和過廣泛的社交活動讓他們感覺很痛苦。研究人員認為,聰明的人社會交往越頻繁,他們對生活的滿意度越低;與同朋友聚會相比,聰明的人與自己的伴侶單獨相處時感覺更快樂、更幸福。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心理學家薩托什-卡納扎瓦和新加坡管理大學心理學家諾曼-李認為,人類在古代進化出的核心社交技能至今仍能有效地支配著我們的幸福感。兩位心理學家提出了所謂的「稀樹草原理論」,該理論表明讓古代人產生滿足感的因素至今仍對現代人的生活起作用。

兩位心理學家對18歲到28歲的成年人進行了長期調查研究並積累了大量研究數據,他們用上述理論來解釋來自研究對象對生活滿意程度的報告。他們重點研究了無數因素中的兩個主要因素:人口密度和與朋友交往的頻率。心理學家認為,這兩種因素能體現現代生活與古代生活方式最基本的差異。研究人員發現,那些生活在人口越密集地區的人們,他們報告的生活滿意度越低。同樣的,與朋友的社會交往越頻繁,他們對生活滿意的程度也越高。

但是,這兩種因素與智力有密切的聯繫。研究人員解釋說,對於那些極端聰明的人,社會交往越頻繁,他們的生活滿意度實際上越低。《華盛頓郵報》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生活於小城鎮的人的自我幸福感比大城市高。此前的相關研究將此現象稱為「城鄉幸福感梯度」。薩托什-卡納扎瓦和諾曼-李的研究表明,靠採集和狩獵為生的人類遠古祖先的大腦極其適應非洲稀樹草原的生活,那裡人口極其稀少。

社會交往對生存至關重要,比如分工合作、尋找配偶等。但是,空間也同樣重要。兩位心理學家認為,我們的進化方式與我們今天快節奏的生活方式不相匹配,現代社會讓我們的精神和肉體都在疲於奔命。然而,那些聰明的人卻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生活的挑戰,他們可能發現離開古代的社交基礎更容易在現代社會生存。

薩托什-卡納扎瓦和諾曼-李的最新研究成果發表於《英國心理學雜誌》之上。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新浪科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