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文革「三秀才」隕落記

作者:

左起:張春橋江青周恩來姚文元毛澤東戚本禹、王力、關鋒、穆欣在天安門城樓合影,1966年9月15日

文革初期,最出風頭的,莫過於王、關、戚三個人。三個人都有點文化,號稱文革小組的筆桿子,可謂風雲人物,紅極一時。但飛黃騰達甚快,跌落塵埃亦速,活生生把自己變成了跳樑小丑。

三人中,關鋒年紀最大,他出生那年,剛好發生五四運動。受激進思想影響,14歲入黨,19歲任中共山東樂陵縣委書記,31歲任山東分局宣傳部理論處處長。

1958年,《紅旗》雜誌創刊,關鋒調《紅旗》雜誌社工作。當時陳伯達主管《紅旗》雜誌,非常欣賞關鋒的寫作才華,在陳伯達的提拔下,關鋒升任《紅旗》雜誌副總編輯。

《紅旗》雜誌創刊這一年,關鋒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哲學史的研究方向》。在這篇文章中,關鋒指出:「研究中國的哲學史,應當在毛澤東思想指導下進行」。毛澤東對關鋒的這篇文章大加讚賞,專門寫了批語。

關鋒的工作能力,逐漸引起了毛澤東的注意。文革時,關鋒成為「五一六通知」的起草人之一。

1966年中央文革小組成立,關鋒成為其中一員。

文革初期,關鋒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經常向紅衛兵和造反派發表談話。1966年6月16日,關鋒和戚本禹聯名給陳伯達、康生、江青寫信,誣告「彭德懷到三線後,還在積極進行不正當的活動。……直到現在還是修正主義的一面黑旗……希望中央能夠考慮在適當時機,在群眾中公布彭德懷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罪惡活動。」關鋒和戚本禹的這封信,成了北航紅衛兵把彭德懷從三線揪回北京進行批鬥的號令。

有段時間,關鋒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紅衛兵發行的傳單上,常常有他和王力、戚本禹的講話,這些講話,被作為文革指示四處傳播。

關鋒在文革中乾的最出名的事情,是較早提出「揪軍內一小撮」口號,並主持起草了揪軍內一小撮的「八一社論」。這一口號直接導致各地造反組織衝擊軍事機關,搶奪槍枝彈藥。

這次事件,被稱為「二月逆流」。很快毛澤東就「王、關、戚」的問題做出批示,由周恩來執行,將關鋒與王力一道抓了起來。

先是「請假檢討」,然後是軟禁,之後押送秦城監獄監禁,並被開除黨籍。

多年後,談及自己被抓,關鋒認為是陳伯達故意整他,兩人共事期間,觀點常不一致,對陳伯達的命令,關鋒有時會拒絕服從。

1982年1月,關鋒恢復自由,後來一直住在《紅旗》雜誌的宿舍里,與妻兒共同生活。最早,每個月能領到150元的生活補助,這筆補助後來漲到了五百。九十年代初,關鋒的待遇由《求是》雜誌社包攬,包括住房補貼、工資、醫療等等,按照局級待遇管理。

晚年的關鋒,對於文革往事,絕口不談,奉行「四不原則」,即「不看、不想、不談、不寫」。但凡有來訪者,一概婉言謝絕。

2005年春,關鋒因病去世,終年86歲。

王力比關鋒小兩歲,原名王光賓,1921年出生於江蘇省淮安縣。14歲參加革命。1943年,因寫作小說《晴天》,始用筆名「王力」。這個王力,同語言學家王力是不同的兩個人,不可混淆。

王力的發跡是從調入中聯部擔任副部長開始的,曾參與中蘇論戰。1958年《紅旗》雜誌創刊,王力被任命為編委,後來升任副總編輯。在紅旗雜誌社,王力寫了不少國際評論方面的文章,受到高層領導人的賞識。從1960年起,王力可以列席高層會議,參與起草相關文件。

1966年開展文革,設立文革小組,王力是成員之一,也是翻雲覆雨的人物。

1967年武漢發生「七二〇事件」,王力在對立的兩派間,一邊倒支持「工總」,把擁有一百多萬人的另一派群眾組織「百萬雄師」說成是保守派。王力講話後,「工總」立即出動廣播車上街,播發王力的講話錄音,激起「百萬雄師」群眾及武漢軍區部分指戰員的極大憤慨,武漢局勢急劇惡化。

捅了大簍子的王力,不知收斂,又把手伸向更多的部門,製造了一派亂的局面。8月22日,外交部造反派火燒英國駐華代辦處,造成惡劣影響,被認為是王力鼓動的。

8月25日,在上海的毛澤東對楊成武說:「王(力)、關(鋒)、戚(本禹)是破壞文化大革命的,不是好人,你只向總理一人報告,把他們抓起來,要總理負責處理。」當楊成武走出客廳時,毛澤東又把他叫回去,說:「是不是可以考慮一下,戚暫時不動,要他作檢討,爭取一個。」

不久,周恩來布置召開了一個小型碰頭會,將王力和關鋒以「請假檢討」的名義帶走。同時,責成戚本禹停職檢查。從這天起,王力便從中國的文革舞台上消失了。

之後,王力先是被軟禁在釣魚台2號樓。不久又押送至北京西山一處別墅繼續軟禁。1968年1月26日,正式移送秦城監獄關押。關押期間,王力沒有被提審過,這是因為上面有一句話:「不准提審王力。」只是開除了他的黨籍。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審理林彪、「四人幫」兩個反革命集團案,對王力的問題也進行了審理。考慮到各方面情況,決定對王力免予起訴,維持原開除黨籍的決定不變。1982年1月28日,被關押了14年的王力被釋放。

王力釋放後,由組織上安排住進了北京萬壽路的部長樓,和老伴一起生活。每月會發給足夠的生活費用。沒住多久,王力便提出換個地方,理由是大樓門口有士兵站崗。原本,部長樓派士兵站崗是慣例,但王力覺得不舒服,感覺自己還是像犯人一樣的關押著。

要挪地方也不是容易事,直到兩年後才重新換了新住處,是一個很普通的居民小區。從此,王力過起了普通市民的生活,在北京的一些書店裡,常常能看見他的身影。

與關鋒的「不看、不想、不談、不寫」不同,王力不但樂意接待來訪者,還撰寫文革回憶錄。

1996年10月21日,王力患胰腺癌在北京腫瘤醫院病逝,終年75歲。

王關戚三個人,被稱為「三秀才」。其中戚本禹年紀最小,生於1931年,新政權建立時,他還是一個高中生。論資歷,他比前兩位淺了許多,但卻後來居上,權勢熏天,一度深受信任,掌握了高層辦公廳的重要權力。

1965年12月8日,《紅旗》雜誌第13期發表了一篇《為革命而研究歷史》的文章,攻擊翦伯贊提出的既要重視階級觀點又要注意歷史主義的意見,是「超階級」「純客觀」的資產階級觀點。

文章發表後,受到高層稱讚,批示說:「現在的權威是誰?是姚文元、戚本禹、尹達。」並提出要讓年輕人來接班。

這篇受到稱讚的文章,作者就是戚本禹。

文革中,戚本禹更加鋒芒畢露,曾鼓動紅衛兵揪鬥劉少奇鄧小平、陶鑄夫婦,衝擊朱德住宅。遇羅克寫的《出身論》,被戚本禹宣布為大毒草,導致其最終被判死刑。

但戚本禹也作了一件好事,在大破四舊時,出面保護古舊書刊,給狂熱的紅衛兵澆了一盆冷水。

1967年武漢發生「七二〇事件」,最高層認定「中央文革小組」裡面的王、關、戚是壞人,下決心解決三人的問題。但具體解決時,按照毛澤東部署,決定對戚本禹「先不抓,看一看,爭取一下」。周恩來執行時,只宣布了對王力、關鋒實行「請假檢討」,沒有動戚本禹。

但此後,在陳伯達的授意下,《紅旗》雜誌的造反派、「中央文革」的人員,都群起而攻擊戚本禹。不久,在王力、關鋒被「請假檢討」後不到5個月,戚本禹也被宣布「請假檢討」,被直接送進了秦城監獄。

戚本禹雖然也是被「請假檢討」,卻沒有王力、關鋒幸運。王、關二人多少還受到優待,戚本禹卻是由公安直接上門,未經審判就直接將他送進了秦城監獄。關押他的房間裡只有一張木板床,一套被褥。吃的伙食也不太好。監獄方面不准他與外界有任何聯繫。後來,才慢慢准許他閱讀一些書刊雜誌。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王、關、戚三人被重新審理,王力和關鋒被開除黨籍,但免予起訴;而戚本禹不但開除黨籍,還決定起訴至法院。1983年11月2日,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以反革命宣傳煽動罪、誣告陷害罪和聚眾打砸搶罪,依法判處戚本禹有期徒刑18年,剝奪政治權利4年。他是三人中唯一被判刑的。

1986年初,足足關押了18年的戚本禹刑滿釋放,被安排到上海市圖書館收藏部當圖書管理員。他的辦公室在一幢很老的西式大樓里,每天房門緊閉,一個人在桌前寫作,桌子上擱著許多手稿和無格的白紙。

據去過戚本禹辦公室採訪的傳記作家葉永烈記述:1988年,戚本禹接受採訪時,神態自若,頭髮烏黑。喜歡不時反問。他消息靈通,對各種書報都看,尤其是關於文革的文章,他見到了總要細看。但他的主要精力已經轉移到研究明史上去了。戚本禹說,他不相信關鋒「兩耳不聞窗外事」,他沒法做到這一點。

參考資料:

何仁勇《「文革」初期三大筆桿子的最終命運》

孟祥才《幾個「造反」大筆桿子的下場》

《「三秀才」之王力:出獄後的晚年生活》

百度百科《關鋒》《王力》《戚本禹》

2022-09-02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吳量

來源:青衣仙子的一維空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