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從討飯走向討飯:中國大陸軍隊面臨的深刻危機

作者:

Strengthen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army, 1980


關鍵詞:軍人 乞丐 社會保障 戰鬥力 國防

  討飯,又見退伍軍人討飯!


  大約從二十多年前起,就不斷有退伍軍人討飯的新聞出現,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大多是「老紅軍討飯」、「抗日戰爭老兵討飯」,現在則是「解放戰爭老兵討飯」、「抗美援朝老兵討飯」居多。


  總是有人懷疑這些乞討者的退伍軍人身份,很不幸的是大多數事例被證實是真的。即使有人假冒退伍老軍人行乞,僅僅假冒一事就足以證明很多老兵晚景淒涼——如果所有的老兵及其家屬都有充分的生活保障,假冒根本不會有人相信。
  
  新快報訊(記者李國輝,通訊員何為民),因無力負擔孫子女上學的學費,四川營山縣86歲的新四軍老戰士蔣志平攜老伴坐火車趕到廣州來尋找兒子籌學費。2007年1月5 日,二老從東莞輾轉到廣州後,立即在繁華的都市中迷了路,身無分文只好上街乞討。在東站民警的幫助下,二老踏上了返鄉的歸途。


  據廣州東站派出所警方介紹,1月5日傍晚時分,一名民警在車站一樓出站口處巡邏時發現了一男一女兩名老人在向過往的行人討錢。女的身上背著幾個大麻袋,男的上衣胸口處則掛著一排勳章。頗覺蹊蹺的民警上前盤問。老人用其濃重的四川鄉音告訴民警,自己是老革命戰士,曾經參加過解放戰爭。


  民警擔心兩人是詐騙分子,於是將其帶到派出所調查。經詢問,二老是四川省南充市營山縣雙溪鄉人,男的名為蔣志平,今年86歲,女的叫廖淑清,今年85歲。派出所民警隨即致電營山縣民政局,經確認,蔣老竟是因傷殘疾退伍的老革命戰士。


  前日下午,記者趕到東站派出所了解相關情況。在派出所執勤室里,記者見到了白髮蒼蒼的蔣老夫婦。據民警介紹,蔣老身上掛著的三枚勳章中,一枚是抗日戰爭勝利紀念章,一枚是全國解放戰爭勝利紀念章,還有一枚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紀念章,從調查的情況看,蔣老曾獲得的最高軍銜是上士。


  採訪過程中,廖老拿著一沓厚厚的文字材料以及各種證書向記者介紹說,蔣老是1944年入伍參加革命軍隊的,先後在新四軍老八團、晉冀魯豫軍團等部隊服役,曾參加過抗日戰爭及解放石家莊、解放濟南等戰役。1950年蔣老參加了志願軍抗美援朝,在一次戰役中,蔣老身負重傷,左腿殘疾,左耳也被炮聲震聾。此次戰鬥之後,蔣老因傷退伍返回了老家。


  那麼二老怎會流落至廣州街頭行乞呢?據廖老稱,蔣老退役還鄉後生活上始終不寬裕。他們膝下有兩個兒子,大兒子今年已50多歲,因為不滿意家鄉的生活,幾年前到廣州來打工,在街頭幫人擦皮鞋,並將子女託付給他們撫養。而蔣老的政府補貼卻很難承擔孫兒女學習和生活的費用。據稱,在2002年的時候,當地政府給蔣老每月的補貼僅有76元,今年雖增加到108元,但孫兒要考大學,孫女要上高中,他們著實愛莫能助。在向當地政府申請增加補助未果的情況下,焦急的他們就想來廣州找兒子籌錢。因對廣州毫不熟悉,加上沒有兒子的聯繫方式。身無分文又飢腸轆轆的二老,不得不站街乞討。


  東站派出所民警確認二老身份後,馬上給二老安排好食宿。由於二老不知道兒子的工作地點,民警無法助其尋子。徵得二老同意後,東站派出所為二老購買了臥鋪車票,並安排民警護送二老到東莞上車返鄉。依然不知如何解決孫子女學費問題的二老,登上了返鄉的列車。


  哀莫大於心死。一位抗美援朝傷殘老兵在長沙街頭乞討時,兩位路人建議他「找政府求助」,他搖搖頭說:我們不相信政府了,我們只相信群眾。政府每年給他的補助是一百元!


  相對於在街頭乞討的老兵,那些犧牲了家人沒有得到通知的老兵更加可憐。


  軍史名著《將軍生死錄》講了一個戰鬥英雄老宋開小差的故事。


  老宋開小差,走出兩里地又回來了,要跟教導員打個招呼。他開小差的理由是「我家有個老母親,她提籃討飯,我不能丟下老母親。」 教導員張靜波承諾一旦老宋犧牲了,在解放後找到他的母親加以照顧。老宋隨即歸隊,不久就犧牲了。皮定均旅穿過大別山,進入皖中平原,跨越鐵路時,一發子彈奪走了他的生命。張靜波沒有料到他真的倒在突圍路上,戰鬥一個接一個,還沒來得及問他準確的家庭地址,只知道他家在洛陽龍門一帶。解放後,作為省政府秘書長的寧之祥,依照安徽省政府關於查清犧牲在安徽境內的烈士的規定,曾廣為發函調查,但杳無音訊。老宋那提籃討飯的母親,沒有得到他兒子的消息,早就化作龍門的一抔泥土了。張靜波心裡留下了無法彌補的遺憾。後來他當團政委、師政委、軍的副政委,每過「八一」建軍節,總要向戰士講老宋的故事,每講一次都為之動容。


  老宋的老母是多方查找未獲,而有的根本就沒有仔細查找。


  新華網有一則新聞:老兵奔波十年為84位烈士尋親。


  67歲的退伍老兵王艾甫是山西太原收藏協會會長。1996年的一天,他在一個舊書攤發現4本發黃的《太原戰役陣亡將士登記冊》,記載了866名解放軍陣亡將士的基本情況,裡面還夾帶著84份「陣亡通知書」,籍貫涉及湖北、山西、河北等10個省區。王艾甫用3000元買下這套登記冊。這些錢相當於他當時一年的收入。


  太原戰役發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4月,此役殲敵12萬人,我軍犧牲1.8萬人,結束了閻錫山對山西長達38年的統治。這些部隊的資料究竟是真是假?曾參加過太原戰役的原十四軍副軍長王立崗說,這本冊子上的名單與當時十九兵團和二十兵團的情況是一致的,印章也確是當時的印章。


  從1996年到2006年,王艾甫為這些位烈士尋親,因此而支出的路費、接待烈士家屬來太原祭奠等花了幾萬元。去年,他把一家三代僅有的70平方米房屋抵押貸款7萬元。經過多方查找,84名英烈中尚有60位的親屬沒有找到。


  如果政府出面投入充足的經費查找,也許根本不用十年之久,也不會僅僅找到一小部分烈士的親屬。


  這些烈士都是解放前犧牲的,年代久遠,查找也許有困難,需要撫恤的人也許已經作古。而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的有些烈士的親屬,居然因為沒有路費一直不能前往邊境墓地祭奠。不知道以後會不會有這樣的新聞:家人一路討飯祭奠為國捐軀的烈士。


  中國政府現在不缺錢,外匯存底全球第一,每年公款消費超過一萬億。


  中國人民解放軍一開始是一支窮人的部隊,被敵人譏笑為討飯部隊,就是這樣一支討飯部隊,經過艱苦卓絕的鬥爭,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軍人有後顧之憂,必將嚴重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兵民是勝利之本,不重視退伍軍人、特別是傷殘軍人的撫恤救濟,不重視民眾的社會保障,就有可能從討飯走向討飯。

附錄:
《優待傷病兵問題》(1930年)
毛澤東
  一、傷病兵痛苦的現象及影響
  (一)全軍各部隊衛生機關不健全,醫官少,藥少,擔架設備不充分,辦事人少與不健全,以致有許多傷病兵不但得不到充分治療,即大概的初步治療有時都得不到。
  (二)全軍軍事政治機關對傷病兵的注意不充分,如:
  1.對於衛生機關的健全,不但沒有盡得最大的努力,而且簡直不加注意。各種會議對衛生問題討論很少。
  2.官長對於傷病兵沒有盡其可能去隨時安慰他們,如官長替傷病兵送茶水、蓋被窩、隨時慰問等習慣,在紅軍中簡直沒有。官長對傷兵病兵,采一種不理問態度,甚至表示討嫌他們的態度。
  3.行軍時官長以至士兵對在沿途落伍的傷兵完全不表示一點同情,不但不為他們想法子,反而一味地怒罵,或無情地驅逐他們。
  (三)重傷重病兵給養和用費不夠,傷兵傷後,七八天還沒有衣服換,調養費病官有,病兵沒有。
  (四)蛟洋醫院的缺點:
  1.無組織狀態;
  2.醫官和藥太少;
  3.醫官賣私藥;
  4.不清潔;
  5.禦寒衣服被窩不夠;
  6.看護兵太少;
  7.飲食惡劣;
  8.房子窄;
  9.與當地群眾關係不良,以致傷病兵看醫院如牢獄,不願留在後方。
  上列各種對傷病兵待遇不良,便發生下列的影響:
  1.使士兵不滿意紅軍,「紅軍好是好,就只不要帶花,不要病」,這種輿論簡直普遍全體士兵以至下級官長之中;
  2.士兵對官長不滿意,越發增加官兵間懸隔;
  3.士兵及下級官長都怕帶花,因此,減少紅軍戰鬥力;
  4.逃兵多;
  5.影響工農群眾,減少他們加入紅軍的勇氣。
  二、解決的辦法
  (一)軍政機關對於衛生問題再不能像從前一樣不注意,以後各種會議,應該充分討論衛生問題。
  (二)衛生機關的組織應特別使之健全,辦事人要找有能力的,不要把別地方用不著的人塞進衛生隊去,並要增加辦事人達到照料完備之目的。醫生少和藥少的問題,要儘可能設法解決。對於醫生應注意督促他們看病詳細一點,不要馬馬虎虎。
  (三)官長,特別是和士兵接近的連上官長,應當隨時看視傷病兵,送茶水給他們吃,晚上替他們蓋被窩,他們覺得冷,要替他們想辦法,如向別人借,增加衣服。以上這些招呼傷病兵的方法,要定為一種制度,大家實行起來,因為這是最能取得群眾的方法。
  (四)對行軍時沿途落伍的傷病兵:
  1.禁止任何人對他們的怒罵或譏笑;
  2.要傷病兵讓路的時候,要好好對他說,不要一把推開他;
  3.無論哪一個部隊或機關,凡有因病因傷落伍下來的,不論是戰鬥兵非戰鬥兵,均要立即派一個人去招呼他,如系重傷重病,並要儘量設法雇夫抬來;
  4.每次行軍,後衛要耐煩帶上落伍的傷病兵,必要時還要替他們背回槍彈。
  (五)發給傷病兵零用錢,要酌量傷病的輕重,重傷重病的要比輕傷輕病的多給一點。調養費一項,對於特別重傷重病的,應該不分官兵夫酌量發給。
  (六)傷病兵衣服被窩問題,除公家盡力置備外,應該在各部隊官兵中發起募捐,此外還應該在各部隊官兵中發起募款,這不僅為了增加傷病兵的零用錢,而且是喚起全軍互助濟難精神的好方法。
  (七)蛟洋後方醫院許多缺點,應該有計劃去糾正。此外還應該在閩西工農群眾中發起募捐(衣被、現款、糧食),以密切聯繫工農群眾與紅軍。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一卷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126/2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