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多位前大陸媒體人爆內幕 網際網路對黨媒的挑戰

前《深圳法制報》記者、現在美國作研究的中國傳媒問題專家何清漣,則披露中國傳統報刊如何在官方的旨意下報假新聞: 「 93年我在深圳,發生了一件8.5 大爆炸。給媒體下達的指示是,死亡人數的報導不能超過3個,財產的損失不能超過1千萬元。我記得從現場帶回來的照片中就有幾十具屍體,但是那個死亡人數就3個。」

近幾年中國大陸越來越多的人逐漸疏遠傳統的新聞報刊,選擇每天上網去看新聞。上集節目我們說到,網際網路幫助中國公民打破官方信息封鎖,擴大自己的知情權。而公民知情的前提又是信息開放。從上集節目我們已經了解中共政府對信息開放的態度,那麼社會信息公布的另一大主體新聞媒體,又在多大程度上滿足中國公民的知情權呢?下面我們要討論的話題是,網絡媒體對傳統新聞報刊的挑戰和競爭,特別是公信力和市場競爭力的挑戰。我們先說公信力挑戰。

圖片:2003年12月4日北京街頭的報販(新社)

「 其實網際網路在推動媒體方面的作用是很大的。人家報你不報,你就有壓力。網際網路說了,你不報,人家就會不看你了。」

「 報紙都要受到讀者這個上帝的制約。如果你在真實上發生問題了,讀者會淘汰你。」

「 隨著網絡開放程度的越來越大,紙媒體它一想我不報網絡也要報,我不介入這個東西網絡也要介入,它就採取打擦邊球的模式向外報。」

其實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扮演公民記者的角色。就是把他身邊看到的事情,他認為好的、不好的都放在網上

香港記者麥燕庭

剛才是前香港記者協會主席麥燕庭、前《深圳青年報》副主編曹長青和作家、自由撰稿人劉曉波。

公信力是媒體的立足之本。早在網際網路到來之前,中國的報紙等傳統新聞媒體就早已存在嚴重的公信力危機。一些網民這樣評價:

「 報紙廣播和電視都有,但是他們的局限性比較大。」

這是福建一家雜誌社的編輯:

「 (繼續) 因為那些都是黨委呀宣傳部辦的,一般都是正面宣傳為主。」

「 平面媒體它管得比較嚴,都是屬於宣傳系統、宣傳部啊。」

這位呢,是公民輿論監督網站長李新德:

「 (繼續) 每個媒體都有個婆婆在管著。雖然說現在是獨立法人了,但是審查方面還是比較嚴。」

下面這位是打工者之聲維權網站站長吳賢德:

「 我看近期的報紙和雜誌,上面寫的是都千篇一律、沒有反映社會現象的。」

宣傳多、套話多、信息少,不反映社會真實。幾位網友的話反映了一般民眾對傳統媒體的普遍看法。新聞界人士和專家學者更從專業的角度,指出中國的新聞報導存在的嚴重問題。香港記者麥燕庭指出,大陸官方報刊有意漏報重大社會新聞: 「 內地媒體受中宣部限制。。。其實漏報最多的就是政府。你擁有多少資料、你告訴了市民多少?有權力的人他肯定不會把所有的東西告訴你,他一定是把對自己有利的事情告訴你、或是他希望你知道的事情告訴你。」

一個媒體它不能決定這一篇稿子用不用,上面如果說不能發,它就絕對不敢發。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它的自由度是零

前北大新聞系副教授焦國標

曾在中國多家報紙作記者和編輯、現在法國從事新聞研究的安琪,披露中宣部對新聞報導的禁令:

「 中央有規定,21個不能講。失業問題不能講、民工潮不能講,電台連國外的罷工也不能講。。。」

前《深圳法制報》記者、現在美國作研究的中國傳媒問題專家何清漣,則披露中國傳統報刊如何在官方的旨意下報假新聞:

「 93年我在深圳,發生了一件8.5 大爆炸。給媒體下達的指示是,死亡人數的報導不能超過3個,財產的損失不能超過1千萬元。我記得從現場帶回來的照片中就有幾十具屍體,但是那個死亡人數就3個。」

重大新聞的漏報、假報充斥報紙,傳統報紙嚴重失信於民。安琪說:

「 新聞它被剝奪了參政、輿論監督的核心功能,降為一種工具、一種任人唯用的工具,完全地敗壞了新聞的公信力。」

專家們接著指出傳統報紙公信力低下的根本原因:

圖片:記者們在兩會期間瀏覽網上消息(法新社)

(繼續) 仍然是喉舌,仍然歌功頌德,人民仍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知情權。

中國傳統媒體對重大問題視而不見、對民眾的熱點話題避而不談。新聞報導中的虛假中國常常成為人們的笑柄,哪有什麼公信力可言?!與此相對照,網絡媒體的登場為人們展示了一個真實世界的中國。成都大學法律系教授、知名網絡作家王怡說:

新聞它被剝奪了參政、輿論監督的核心功能,降為一種工具、一種任人唯用的工具,完全地敗壞了新聞的公信力

從事新聞研究的安琪

「 那個時候媒體上的中國出現了一個明顯的斷裂。平面媒體上是一個中國,網絡上又是一個中國。它們之間發生的事情或者大家興奮討論的東西完全不一樣。這兩個世界之間不是聯通的。網上言論的規模、影響力和它的激烈程度都已經非常非常高了。但是平面媒體完全是一片沉寂,沒有人理這個事情。」

沒有新聞自由,只能報導虛假的中國。這是中國媒體公信力低下的要害。前北京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焦國標說:

「 一個媒體它不能決定這一篇稿子用不用,上面如果說不能發,它就絕對不敢發。在這個意義上來講,它的自由度是零。」

可是在網際網路上,網絡虛擬空間和虛名制使信息發布不易監控,信息開放和公民知情一時間在網上得到空前的體現。同時,網際網路的草根性和平民化,使人人都有資格上網發布信息。每個網民都既是網絡新聞的讀者,也是信息的發布者。香港記者麥燕庭稱這些網民為「網上公民記者」:

「其實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扮演公民記者的角色。就是把他身邊看到的事情,他認為好的、不好的都放在網上,然後靠著網際網路的速度把它帶到每一個人的家裡去,讓大家進行評論。」

然而,儘管網絡新聞無論是形式還是內容都令人耳目一新,但在最初,「皇帝女兒不愁嫁」的官方報刊對網絡媒體的公信力挑戰,卻並不把它放在眼裡。網絡作家王怡說:

「 平面媒體確實有這個優越感。一方面它可能是有新聞方面的一些禁忌,它願意報導但是不能報導這個事情。這是一個因素。但是還有一個因素,就是它的確有一個優越感。在那個時候呢,網絡對平面媒體的衝擊,那種對市場的、對利潤的、對觀念的衝擊還不是特別明顯。平面媒體認為,你的那個空間和我的這個空間比較起來,我這個市場跟你那個市場比較起來,我的這個要優越得多,我不一定要報導你那個東西。你在那裡鬧翻了天,根本不是我的世界裡面的東西。」

然而,因為有網絡公民記者的參與,網際網路有聞必錄、有事必登,連連首發重大新聞。網絡新聞尤其擅長披露突發性和敏感性社會事件。2003年,網際網路正是從這裡對傳統報刊發起正面挑戰。這一年發生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傳統媒體都由於報導失利輸給了網絡。王怡說:

「 到了03年的時候呢,薩斯和孫志剛的案件就非常明顯地把這個衝擊暴露出來了。」

前《深圳青年報》副主編曹長青指出:

「 非典的報導就可以明顯地看出來,4個多月政府要求你新聞不要報導、不許報導,為了中國的穩定、為了中國形象,不報導。4個多月,這麼一個重要的、在早期撲滅非典的寶貴時間,中國的兩千多家報紙、幾百家電視台、上萬家雜誌,都不報導。」

由於官方的消息封鎖,非典疫情迅速蔓延,並向國際擴散。北京軍醫蔣彥永決心向全世界披露中國非典真相。他的文章首先出現在美國《時代周刊》網站,隨後在網上被爭相轉載。網絡信息推動形成對中共政府的內外輿論壓力。終於,中國的非典疫情正式公開,全民抗非典戰役隨之打響。

北京獨立作家劉曉波談到2003年另一件全國性重大事件、孫志剛事件。他說,對這一事件的披露、討論和政策修改,都和網際網路公共信息和言論空間密不可分:

「 孫志剛事件在網上引起的反響特別大,呼籲呀、簽名呀。最後導致一些法學博士、法學家,包括著名的知識分子都對這件事給高層上書,施加壓力。」

網絡媒體另闢蹊徑,以獨特方式為公民提供真實信息。儘管有人質疑,在網絡虛擬空間以虛名張貼的新聞不可靠、不真實,抨擊網絡散布虛假新聞,但經過近年一系列新聞報導的較量,網絡媒體的真實性和公信力,大大超過傳統媒體,成為傳統報刊不可忽視的存在。正如網絡作家王怡所說:

「 他也有一種壓力,就是作為一個媒體,不管你是從道義上來講一個負責任的媒體也好,還是說從商業利潤上來考諒也好,你都不可能在有這麼大社會影響的一件事情上堅持不發言。」

面對網絡新媒體和報刊等傳統媒體、讀者何去何從?在中國走向新聞市場化之際,媒體的公信力就是產品信譽、讀者群就是市場。新舊媒體的讀者群此漲彼消,既顯示了網際網路促進公民知情權的優勢,又成為推動傳統媒體變革的動力。香港記者麥燕庭說:

「 人家報你不報,你就有壓力呀。網際網路說了你不報,人家就會說,哎,你這是怎麼搞的?就不看你了。你能發揮的作用就很少了,也沒有市場。」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0609/43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