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別龜了: 博士回國高校待遇及發展前景

每年的AEA經濟學年會來臨前夕,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類海歸回國的問題就會成為眾人關心的話題。作為經濟學的叛逃者,管理學的門外漢,金融學的打工仔,一直對北美經管專業PhD回國行情頗為關注。

每年都能聽到身邊的朋友回去,每年都看到大家在MITBBS上討論國內高校來招聘的情況。雖然很多國內學術界的內鬥,海歸vs.土鱉的問題漸漸浮出水面,但更多的是感受到國內高校對海外人才的日益重視和相關待遇的逐年提高。毫無疑問,隨著中美之間待遇差距的縮小,越來越多的人主動選擇了回國這條道路。可以預見未來國內海歸之間的競爭也會越來越激烈,回國的時機也越發顯得重要和緊迫。索性整理了在MITBBS經濟版和其他渠道自己的見聞,希望對打算回國的海歸有幫助。

目前美國Finance的PhD就業形勢依舊良好,2007年的平均年薪在12萬元,好的學校能達到15-25萬美元的水平,所以目前美國Finance PhD考慮回國的不是很多。Management在學術界的就業前景不好不壞,工業界分流了一些,加上該專業的中國人總體數量不多,相關回國的討論暫時還不成氣候。比較而言,Economics的中國PhD留學數量最多,當時多是通過這個渠道拿獎學金出來的,目前美國經濟學博士的就業相對嚴峻,待遇也遠不及金融類。而國內對經濟學專業給與很高的認可,很多大學的「管理學院」「經管學院」並不像美國這般嚴格區分經濟學,金融學,和管理學。加上國內民眾對於經濟學家給與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期望,媒體也給經濟學家很多關注和追捧,各大學管理學院(B-School/研究中心)給予北美Economics PhD不遜於任何學科的優厚待遇,導致目前經濟學類的博士海龜數量大幅增加,競爭也相當激烈。

上財的問題是名氣不比北大清華上交復旦。如畢業於普林斯頓、前年剛進的鄭旭副教授,就被上海交大挖走了。地方財經院校自身造血能力欠缺,畢竟北大清華上交復旦等既整體財力雄厚、經管方面更有國內第一流賺錢的MBA/EMBA做長線保障。上財現在的高工資是靠國家財政部特批一筆4000萬和上海配套4000萬撐著,將來不好說。

目前國內對海外回來的人才要求很高,決不是混日子的地方。如上財要求:3年後可評tenure,6年評不上tenure走人。tenure標準:

1篇top field以上journal (大概15-20種journal)

2篇field journal

4篇國內核心以上journal

要求不低。可以比同美國50名左右的經濟系了,高於香港不少大學相關科系。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2008招聘2位副教授或教授,工資從年薪25萬人民幣開始+必要的科研經費。側重點為:應用計量經濟學、應用微觀經濟學、計量經濟學理論、博弈論、產業組織、保險學、國際宏觀經濟學與金融學、國際貿易、勞動經濟學、宏觀經濟學、貨幣經濟學、政治經濟學和公共財政。

除去待遇之外,還應該認識到競爭的激烈和難度,像復旦、北大、清華這樣的學校,經院、管院都是120多教師的大院,每年內部只晉升2-3個教授,3-4個副教授。以前國內名校里的教授可能水的很多,但現在30多新上教授的確實相當強。

北大光華2002年就開始大規模招海龜了,那麼多海龜回去,有幾個現在評上副教授了? 周黎安算做的很好了,2002年的斯坦福博士,也是在發了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後2005年才上副教授,最近又有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Journal ofDevelopment Economics,但要上教授也還得再等等。張慶華,2004布朗的博士,發了Journal of Econometrics才於2007剛剛上了副教授。但那裡2002就博士畢業到現在還是助理教授的大有人在。北大CCER也是。

清華經管也是好幾個工作4年以上的助理教授。當然很多是因為成果出的確實少了一些。但反正現在對海外博士職稱上是沒有什麼特別優惠的。

在復旦管院,一個海外博士,二年內有Journal of Housing Economics, Urban Studies, Housing Studies這樣的雜誌文章,全都獨立作者,另主持國家自科和國家社科各一個,也連副教授都不是。復旦管院全院二十個多講師,很多4年以上的,有的都9年了,但每年全院才3個副教授名額,不再進一個人光消化存量都要7年多。

現在國內工作也很不容易,光頂個海外博士回去,沒一些乾貨,很難出頭。別看現在很多學校給錢不錯,回去對成果的要求一點不含糊。基本3-4年能升上副教授的,算很好的。7-8年能上教授都算很優秀的了。但凡去高薪招聘海龜的學校,包括上海財大、廈大、中央財大,都要有這個心理準備。

所以想要回國工作,第一還是要儘早,以後會越來越難,第二有本事以引進人才形式進去把教授哪怕副教授搞定當然是最好的。引進人才是不占學院職稱名額的,學院也會很高興。當然現在要求也很高。上海交大去年引進的孫寧, Econometrica、Economic Theory都發過的大牛人,在日本的大學裡也工作過8年了,交大都只先以副教授聘進。當然今年應該給正教授了,不然國內其他學校都要瘋搶了。但整個來說,以後想在國外隨便熬幾年資歷,整幾篇二三流雜誌文章,回國立馬教授相送,至少到一線名校已經不大可能了。能拿到副教授都不容易。

當然,如果去走普通軌的地方,職稱就可能相對容易多,比如南開經院,看到前兩年兩個美國州立大學博士,文章也不突出,兩年內都成了博導了。但也是過去,現在可能也很難。以後都會很難。

拋開親人家庭,民族情緒和發展前景等諸多因素,單從錢上也可以解釋經濟學海歸的現象。目前國內一線高校對於美國Fresh PhD的offer都在25-30萬人民幣左右的範疇,外加若干安家費,可觀的房子補貼和啟動資金,加上中國工資待遇體系的特殊性,稅後實際收入基本都在 22萬人民幣以上。按照目前的匯率稅後22萬人民幣相當於稅後3萬美元,這個數目已經超越了一些美國大學提供的助理教授稅後待遇。而且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美國大多是死錢,中國很多海歸回國之後算上給MBA/EMBA上課,企業家研討,開會科研等額外收入,5年之後突破稅後4-6萬美元既相當於美國稅前年薪十萬(傳說中的國內拿global pay),並不是不可能。

目前中美之間工資換算學術界和工業界比較流行的說法是1:3.5,就是說大致維持相同的生活水準檔次(衣食住行,子女教育,醫療旅遊等),美國前3大高消費城市的稅前10萬美元和中國前3大高消費城市的稅前35萬人民幣生活水準相當。美國前3大高消費城市的稅前5萬美元和中國前3大高消費城市的稅前17.5萬人民幣生活水準相當。從這個角度說,經濟學博士回國內一流高校,資金待遇上也是不錯的選擇。當然你在中國有1000萬在中國也買不到美國的環境,你在美國1000萬也買不到中國的親情,上述只是給大家一個業界公認的換算標準而已。

北大光華依舊是眾學子首選,但2007-2008可謂多事之秋。先是皺老先生和張維營大鬧天宮500回,接著就是案例中心何志毅被辭退後一張大字報,搞的北大烏煙瘴氣,學術界腐敗和內鬥瞬間巷人皆知。好在北大的招牌和北京的地理位置在中國有很多深遠的意義,去年一個朋友拿到了西南財經的28萬和北大的24 萬,儘管成都消費比北京低很多,還是選擇了北大。

北大招海歸ASSISTANT PROFESSOR經濟學類光華給32萬+15萬安家費+20萬住房補貼+論文獎金和科研經費,算是不少學子首選了。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相對少些,大概20 萬出頭。經濟學院最差,比其他學校還差,這裡就不說了。去年我朋友去面試,來面試的正好是自己的老師,於是順利錄取。不過國內高校的近親繁殖也不是光北大,大家都差不多,後來那哥們去了波士頓諮詢,放棄了到手的北大光華offer。

清華基本和北大持平,管院32萬+10萬安家+20萬住房補貼+科研經費若干。

中央財經大學CEMA工資待遇跟北大和清華一樣,一年四季招海龜,一些近期的offers:

1. ASSISTANT PROFESSORS:Hong Jian (PSU); Pan Jia (PSU); Xia Chun (Minnesota); Li Bin (Chicago); Guo Sheng (Chicago); Guo Kai (Harvard); Han Li(Harvard); Zhou Xiaolan (Yale).

2. ASSOCIATE PROFESSORS (至少發表三篇二流論文).

3. FULL PROFESSORS (至少發表六篇二流論文).

中國人民大學2008年最新待遇:RMB 250,000-300,000 for assistant professor and 300,000-500,000 for associate/full professor. 人大的Hanqing Institute最近拿到了1個億,也開始財大氣粗起來。

上海財經大學在海歸招聘上一直走在前列,2年前待遇水平就達到了25萬以上,今年具體還不知道,只會更高。經濟學院海外人才引進工作已擴大到全校,國際工商管理學院、會計學院、金融學院、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統計系等院系都開始在海外人才招聘。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今年已引進海外優秀人才4名,分別是:

童春陽博士:2006年畢業於美國南加州大學Marshall商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研究領域主要是供應鏈庫存管理、收益及動態定價管理和最近的實期權理論在供應鏈中的應用。

沈月林博士:2004年畢業於美國波士頓大學管理學院,獲管理學博士學位。其主要研究領域是採購與供應鏈管理。

居恆博士: 2007年畢業於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產業組織、應用微觀經濟學理論、反壟斷與競爭政策。

馬曉靜博士:2007年畢業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獲經濟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是產業組織、應用微觀經濟學理論和市場營銷。

2004-2006年已經到上海財大經濟學院全職工作的海龜博士: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鄭旭、

康乃爾大學博士馮帥章、

耶魯大學博士黎霞、

波士頓學院博士陳媛媛、

德國波恩大學博士沈凌、

加拿大女皇大學博士梁丹、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博士鄭兵勇、

加拿大麥克瑪斯特大學博士羅大慶、

多倫多大學博士肖俊極、

加拿大麥克吉爾大學博士王茵田、

哈佛大學李桃博士、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陳慶池博士、

牛津大學鍾鴻鈞博士、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龔關博士、

亞歷桑那大學杜寧華博士、

德州A&M大學歐陽德生博士、

加拿大女皇大學田永革博士、

香港科技大學周亞虹博士、

俄亥俄州立大學陶佶博士、

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譚繼軍博士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西津花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125/645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