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縱做鬼 也幸福」「幸福詩人」王兆山列傳

「幸福詩人」王兆山列傳

宕子

山東王兆山者,不知何人之後也。或曰,以其詩作之淵源觀之,當為「三家村」著名詩人「張打油」之苗裔。遙想當年,「張打油」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傍晚,帶著自家豢養多年的一黃一白兩隻土狗出去散步,有感於國家人才凋零,萬馬齊喑之現狀,忽然詩興大發,咄咄書空,吟出了其以孤篇而橫絕千古的詩作:「江山一籠統,井上黑窟窿。黃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自此詩問世,歷代模仿者不計其數。然而,所謂「爾曹身與名俱裂,不廢江河萬古流」,迄今為止,仍未有「打油派」詩人能凌駕於其老祖宗之上者。惜乎「張打油」平時作詩雖多,而碩果僅存者卻僅此一首,於我天朝帝國之文學史與文化史,不能不說乃一極大之遺憾呀!

孔子曰:五百年必有聖人出。話說自「打油詩派」的開創者「張打油」歿後,雖粉絲與門徒眾多,但具超人之悟性與天賦如「張打油」者卻幾近乎零。畢竟,詩歌是一門藝術,百分之一的天賦往往遠勝於百分之九十九之汗水。既如此,「打油派」的衰落和邊緣化也就成了必然,就像被如來佛壓在五指山下的孫猴子,這一「必然」一下子就五百年過去了——直至2008年「做鬼詩人」王兆山橫空出世。

有網友問:彼姓張,此姓王,苗裔之說何來?據「百度派」學者考證,「張打油」祖籍山東曲阜,乃聖人故里。孔聖人曾經說過,「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聖人之言。」作為聖人的同鄉與鐵桿粉絲,「張打油」自然也「畏聖人之言」。然而,作為「打油派」的開創者,他對聖人之言卻深深地感到憂慮。列位看官,你道這憂慮是從何而來?原來,聖人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創始人呀!不是「始作俑者」是什麼?孟聖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了將自己的基因流傳下去,於是,他下令,凡他之子孫,以後一律改為「王」姓,一來以規避聖人的金口玉言,二來暗喻「詩人之王」的意思,希望其後代能將家學淵源發揚光大。

「張打油」本為富貴閒人,但俗雲,「富不過三代」,何況已過了將近五百年呢?因此,到王兆山出生的時候,王家已經敗落了,這位五百年後將繼承其先祖衣缽的大詩人從小就在「三家村」放牛為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這是天命所歸。列位不妨想想,「張打油」遛狗,「王幸福」放牛,冥冥之中難道沒有什麼關聯?自古以來,中國的詩歌與其說與「狗」有緣,倒不如說更與「牛」有緣。君不聞,「借問酒家何處是?牧童遙指杏花村」、「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諸詩多有詩意呀!如果牧童牧的是「狗」或騎的是「黃狗」,那麼,呈現給大家的又將是多麼滑稽的場景呀!因此,在「牛」與「三家村」冬烘先生的共同薰陶下,放牛娃王兆山的詩才長得就像敕勒川止的草一樣子快,不幾年就混上了山東省作協的副主席,其地位遠勝於其先祖 「張打油」——沉寂了五百年的「打油派」總算後繼有人了呀!

然而,雖然做了省作協的副主席,風光歸風光,王兆山仍然還是籍籍無名——若不是四川汶川發生了五百年難得一遇的地震,他可能永遠也無法與 「張打油」一樣名垂千古。老子云,「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了成就一個人的英名,居然不惜犧牲數萬人的身家性命——這個天實在是太殘忍了呀!

話說當日,王兆山正高坐在省作協副主席的寶座上,一邊盯著寬大的液晶屏幕,一邊躊躇滿志地從雲端俯瞰芸芸眾生。忽然,屏幕傳來了汶川地震的消息,數萬同胞喪生於廢墟之下。共和國的總理和主席都先後親臨現場,指揮救災,全國十三億人都在同一時間全部肅立,為死難的同胞默哀三分鐘。享受著省作協副主席的幸福生活的王兆山不禁大為感慨:「想我王兆山乃放牛娃出生,幸有『黨疼國愛』,這些年來吃香的,喝辣的,還謀了個『作家』的頭銜,可以說得上要名有名,要利有利,真是幸福呀!若是在舊社會,我這個放牛娃能有什麼出息。同樣,在舊社會,老百姓不過是『蚩蚩小民』,就像沒媽的孩子,蟻命一條又算得了什麼——即使遭了天大的災,皇帝老兒照樣只是坐在金鑾殿上動動嘴巴子,至多不過撥些錢糧下去救災就已經夠『皇恩浩蕩』了。對比一下我們這些新時代的死難同胞和他們的家屬,雖然人是死了,但上至主席總理,下至十三億平民百姓,哪一個不是對他們的不幸感同身受,眾志成城地與他們一起共渡難關。正如文化大師余秋雨所說,『有十幾億人護持,這些往生者全都成了菩薩』,真可謂死得其所呀——縱然在地下做了鬼,也算得上是幸福呀!」於是,因生活在這個新時代而受寵若驚幸福無比的王副主席像他的祖先「張打油」一樣詩興勃發,大筆一揮,假託一地震遇難者鬼魂的名義,填詞兩首,其一為《江城子》,其詞曰:

「天災難避死何訴,主席喚,總理呼,黨疼國愛,聲聲入廢墟。 十三億人共一哭,縱做鬼,也幸福。 銀鷹戰車救雛犢,左軍叔,右警姑,民族大愛,親歷死也足。只盼墳前有屏幕,看奧運,同歡呼。」

該詞真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王副主席從此便獲得了「王幸福」的稱號,可以與其祖先「張打油」並駕齊驅矣!異史氏曰:幸哉!幸哉!繼「張打油」衣缽者,「王幸福」也; 然「王幸福」「幸福」了以後,不知繼其衣缽者又當是何人也?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619/913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