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長篇連載 > 正文

蔣介石:俄共戰爭思想體系中的基本原則

 

第叄節  軍事戰術與政治戰術的協調

     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以為「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戰爭是以其他手段,繼續政治的對外關係」。列寧對他這句話,加以評註,以為「戰爭不止是一個政治行為,並且是政治的最後手段。」又以為「政治是全體,戰爭是局部。」列寧對於這一個觀念,再加引伸,說:「和平是戰爭的繼續」,「和平是繼續戰爭的其他手段」。這列寧的引伸,更是構成了俄共戰爭思想的基點。所以關於克氏這一理論,應該特加說明。

     通常一般人都認為戰爭爆發的同時,政治關係即告中斷。克氏則[319]認為「戰爭不過是政治外交的一個手段,決不是一個獨立的行為。」(注一)因為戰爭的基礎,以及規定戰爭重要方向的一切對象,諸如本軍的兵力,敵軍的兵力,兩國的同盟者,兩國的國民性,及其政府的性質等,都含著政治的性質,而與全般的政治關係相連,所以到底無法切斷。(注二)克氏認為一個戰爭之中,軍事與政治的一切活動,構成一個整體,這一整體中,每一個肢節都不能分開,每一項活動都是和整體合流而為整體所規定。而這一整體乃是由國家政策來指導的。(注叄)他這一概念,開拓了現代總體戰理論的道路,同時亦演變為俄共世界革命戰爭的構想。

     克氏對於戰爭的整體之中,心理作戰及政治作戰,應如何與軍事作戰協調,亦有精闢的說明。克氏以為戰爭的對象有叄種:一是敵人的戰鬥力,二是敵人的國土,叄是敵人的意志。為了影響敵人的失敗心理,則對敵軍作戰,和占領敵人的土地,都成為心理作戰的手段。並且,直接運用政治戰術,影響敵人對於戰爭勝算的推測,更無需擊破敵人的戰鬥力,而迫使敵人接受我方的條件,這比擊破敵人戰鬥力的方法,是更為有效的。(注四)

     馬克斯和恩格斯也可以說是現代總體戰理論的先驅。他所謂辯證法的歷史觀,就是對於社會政治的各種勢力,從變動的觀點,把握其內在的聯繫,而加以分析。他們並不把戰爭當作孤立的現象來考察。他們認為戰爭要在政治、經濟、心理各種領域中使用各種方法來進行[320],而軍事行動乃是其最後的手段。所以一個戰爭,在其開炮之前,已經在經濟戰和心理戰上,決定了勝敗。(注五)

     因之,在俄共的戰爭思想上,使用武力與使用和平方法,都是戰爭。惟其是各種方法,同時使用,或交替使用,-形成蘇俄集團世界革命戰爭的總體戰。

     列寧在一九二零年說道:「我們的道德,是從無產階級鬥爭產生的。共產主義的道德,乃是為階級鬥爭而工作的道德,凡是有利於階級鬥爭的一切方法,都可採取。」(注六)列寧明白指出了這「一切方法」是些什麽。他說:

       「布爾雪維克有了十五年(一九零叄至一九一七)的實際歷 史。這種歷史經驗是豐富的革命運動的各種方式--合法的與非法的,和平的與激烈的,秘密的與公開的,小組的與群眾的,國會主義的與恐怖主義的各種形式,彼此交替...。」

       「無產階級專政乃是一種持久的鬥爭--流血的與不流血的,暴力的與和平的,軍事的與經濟的,教育的與行政的鬥爭。」  (注七)

     一九二八年的共產國際綱領也明白規定如下:

       「無產階級專政乃是階級鬥爭在新情勢之下的繼續。無產階[321]  級專政是一個堅決的戰鬥--流血的與不流血的,暴力的與和平的,軍事的與經濟的,教育的與行政的,--對舊社會的勢力及傳統之戰鬥。」

     所以蘇俄及其國際共黨對敵鬥爭,不僅隨時變換其鬥爭方式,並且要從一個方式變換為正相反對的方式。這就是他「辯證法」所謂「對立物的轉變。」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一頁。

   (注二)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二至九叄頁。

   (注叄)戰爭論第八篇,第六章,第九八頁。

   (注四)戰爭論第一篇,第一章,第四九至五零頁。

   (注五)歐爾主編「現代戰略的諸作家」,第七編,「恩格斯與馬克斯社會革命的軍事概念」可以參看。

   (注六)列寧「青年聯合會的任務」,選集第九冊,四七五頁。

   (注七)列寧「左傾幼稚病」。選集第十冊,六二頁八四頁。

第四節  攻擊與防禦的統一

     軍事學家往往批評克勞塞維茨對於防禦,過於重視。殊不知克氏[322]「戰爭論」最大的一個特色,就是攻擊與防禦之辯證法的統一。

     克氏認為轉攻為守是攻擊戰的「原罪」,攻擊者常在此時招致失敗。轉守為攻乃是防禦戰最輝煌的起點,防禦者常能從此獲致勝利。所以攻擊戰是較弱的戰爭方式;而防禦戰是較強的戰爭方式。克氏以為「『保有』比『取得』為容易」。「所以攻擊者浪費的時間,完全成為防禦者的利益。防禦者可在其未曾耕植之處,有所收穫。」(注一)一般兵法家,常認為唯有攻擊始可制勝,而克氏認為攻擊之所以制勝,這制勝之機,是要由防禦得來的。所以克氏指出單純的攻擊戰易致失敗,並對於防禦者向國內退兵而對敵作國民戰爭的戰法,特加以詳盡的說明。

     克氏對於攻擊戰,更有其獨特的分析。他認為「戰爭的概念,實在不是由攻擊而成立」。其意就是只要被侵略者沒有抵抗的行動,那就不會有戰爭了,而且「攻擊的絕對目的,並不是戰鬥,而在占有某些事物。」(注二)他有一句名言:「侵略者常抱和平主義。」因為侵略者深願在不流血而毫無抵抗的狀態之下,侵入敵國。(注叄)他這句話,是列寧所最為讚許的。

     列寧襲取這「攻擊與防禦的辯證法的統一」的原則,而構成其階級戰爭與國民戰爭的辯證法的統一之世界革命的戰略思想。今日我們所應特別注意的,就是自列寧以來,俄共對其敵國,雖常用其國內的[323]階級戰爭來擊敗他;而對其蘇俄本國的軍事政策,卻是以防禦為攻擊的原則。他對於國際戰爭,絕對避免參戰,即在其本國受到敵國攻擊,不能不參戰時,亦寧可向國內退卻,再與其敵軍抗戰,而以愛國主義口號,進行其全民武裝的國民戰爭。列寧在他駁斥「左翼共產主義者」的論爭中,說道:「若想真正防禦一個國家,就必須徹底準備,和精密測定力量的相互關係,預先知道力量不足時,則向國內退卻,就是最重要的防禦手段。(若有人認為這僅是應用於某種特定場合的公式,那就請他讀一讀最偉大的軍事理論家之一,克勞塞維茨關於這個問題的教訓吧!)但是左翼社會主義者中,竟毫未了解到力量相互關係底意義。」(注四)他這一段話-,特別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他對於「向國內退卻」的防禦戰法,並不認為其僅是應用於某種特定場合的公式;這就是說,他把這種防禦戰法,當作蘇俄指導世界革命戰爭的基本原則。

   (注一)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第六篇,第一章,叄頁(注二)戰爭論第六篇,第七章,六一頁。

   (注叄)戰爭論第六篇,第五章,四叄至四四頁。

   (注四)列寧全集第十五冊,二六一頁。

第五節  正攻與奇襲的統一

     俄共對於戰術的整體,採取攻擊與防禦統一的原則;而其對於決戰的行動,則以正攻與奇襲的統一為其基本思想。

     克勞塞維茨認為攻擊唯一的優點,就是奇襲;不必要的時間消耗,不必要的迂迴行動,都是戰鬥力的浪費。(注一)這正攻與奇襲的統一亦是克氏戰爭思想上的一個基本原則,而亦為馬克斯和列寧所襲取。馬克斯在其「德意志--革命與反革命」中,論群眾暴動,說道:

       「暴動與戰爭一樣,是一種藝術,其進行要依一定的規律。這規律如被忽視,即有損害於忽視的一方。一經進入暴動的過程,即須以最大的決心來行動,且採取攻勢。每一暴動,守勢即是滅亡。要在敵人的力量分散之時,襲擊你的敵人;準備新的勝利,保持第一個行動所激起的奮發士氣;爭取動搖份子到你這一邊,在你的敵人未能結集其力量來對付你之先,迫使其退卻。」

     一九一七年十月政變的前夕,列寧引用這一段話,主張立即對其敵人襲擊,發起武裝暴動。(注二)一九二叄年五月,列寧追述其「十月革命」的教訓,更引用拿破崙的話,就是「要先行接戰,再看情[325]勢的發展」。(注叄)由此更可見列寧是怎樣指示俄共來施行奇襲了。

     帝俄時代侵略主義的傳統,是先發制人,襲擊其鄰邦。即如加薩林女皇的時期,一七六七年陸軍侵入克里米亞,一七六八年艦隊襲擊希臘,一七七二年、一七九叄年及一七九五年叄次瓜分波蘭,並對波蘭人肆其屠殺。在尼古拉斯一世的時期,一八二八年侵入土耳其,一八五叄年侵入達旦尼爾海峽,一八五四年侵入克里米亞。這些都是帝俄時代先發制人,乘虛蹈隙,肆其襲擊的實例。他這一歷史的傳統思想,當然亦是今日俄共所一手承襲的。

     蘇俄建軍之初,其戰術思想特別強調攻擊,甚至防禦在其戰術上沒有地位。後來到了一九四二年,對德抗戰,-把防禦列為一種正常的戰斗方式。但是他們直至今日,其基本信條仍然是「只有在主要的方向,作一個具有決定性的攻擊,-能制勝」。他在其所謂「永久性的作戰因素」五原則之外,增加一個「暫時因素」,即以奇襲為其唯一主要的戰爭原則。

     就純軍事來說,在現代戰爭中,戰術的奇襲,雖然是常用的,而戰略的奇襲要使其有效,幾乎是很不容易的。但是俄共及其國際共黨,並不期望其對方對於戰爭完全沒有準備,而乘機施行戰術的奇襲。他的企圖,乃是在其對方雖有準備,而他仍然能夠實施戰略的奇襲。所以他實施攻擊之前,其惟一慣用的戰法,就是施用偽裝和詐術,來[326]隱蔽他自己的方法與目的,並轉移敵人的視線和方向,如此則共黨不僅對敵人所未能警覺和準備之處,施行其戰術的奇襲,並且要在敵人有警覺並有準備之時,亦能施行其戰略的奇襲。

   (注一)戰爭論第八篇,第九章,一五七至一五八頁。

   (注二)列寧「布爾雪維克能保持國家權力麽?」選集第六冊,二九一至二九二頁。

   (注叄)列寧「我們的革命」選集第六冊,五一二頁。

第六節  戰爭與革命的互變

     馬克斯以及列寧,都襲取克勞塞維茨的兵學和戰術,但克氏從法國革命中,指出其國民戰爭的戰法,反之,馬克斯卻從法國革命中摘取其階級戰爭的教訓。

     但是戰爭與革命,畢竟是互相關聯,互為轉變的。法國革命之後,拿破崙乘法國叄千萬國民參加戰爭的威力,對外作戰,造成輝煌的戰績。這就是國內革命醞釀對外戰爭的新方向和新兵術。反之,在第一次世界戰爭中,俄國對外戰爭卻引起了國內革命,乃使布爾雪維克乘機奪取政權。這又是「戰爭為革命的產婆」之實例。總之,無論法國或俄國在當時情勢之下,而其反專制和反封建的革命,是必然發生的。但在革命發展過程中,到底是民族主義和民主政治的成功,或是共產主義暴力鬥爭的成功,那就要看當時各種社會政治勢力的推移和[327]消長,以及其各個政黨的組織、政策、戰略和技術怎樣來決定了。

     自列寧以下,俄共一般領導者對於這一戰爭與革命互為轉變的問題,歷來都是特別敏感,並且全力運用。俄共所堅持的基本原則,就是他對於蘇俄鐵幕以外的國家,期待並促成其相互間的戰爭。因為無論其為「帝國主義戰爭」,或是「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戰爭」,都給予共黨以機會,使其「轉變國際戰爭為內戰」,而奪取政權。所以蘇俄對其本國以外的各種戰爭,指使當地共黨參加,而蘇俄除了其正式紅軍不允參戰以外,其他一切皆予以間接援助和積極鼓勵。但他本國對於國際間各種軍事戰爭,是力求置身事外,而不願捲入漩渦之中的。

     一九一八年叄月,蘇俄政府與德國簽訂了布勒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約,列寧說道:「消極抵抗,是比一支不能作戰的軍隊,更為有力的武器。」到了一九二零年,他對波蘭作戰失敗之後,列寧的國策,對於其共產國際的敵人,要由其各國內部無產階級革命,而不由蘇俄集結軍事力量來擊敗他們。但蘇俄並非沒有攻擊戰爭的計畫,惟在其最後決戰性的軍事準備沒有完成以前,決不參加任何軍事戰爭,而對其敵國攻擊的方式,-是用政治和心理等各種非軍事的攻擊而已。(注)

   [328](注)一九二叄年,十一月,我在莫斯科,托洛斯基說明列寧的軍事   政策,參看本書第一編,第八章,二二至二叄頁。又歐爾主編「現代戰略的諸作家」第十四章,「列寧、托洛斯基、史達林-蘇維埃的戰爭觀念」叄二四至叄二八頁,亦說明如此。

第七節  戰爭的曲折路線

     如上所述,蘇俄及其共產集團的無限戰爭,乃是攻擊與防禦,軍事與政治,戰爭與和平之辯證法的統一,亦即是階級戰爭與國民戰爭,舊民族主義與新殖民地主義的辯證法的統一。這一戰爭的進行,當然不是一條直線,而是曲折的。列寧說:「如果敵人的行動不是一個直線而是曲折的,我們也必須曲折-能趕上他。」(注一)俄共這一戰爭的曲折路線,可從下列叄方面來說明。

   一、俄共對敵作戰,常估計戰爭的形勢,來確定其戰略和戰術。在其所認為「革命高潮」之時,他採取攻勢,實行武裝暴動,或軍事決戰。在其所認為「革命低潮」之時,他採取守勢,甚至於退卻或屈服。他們以為「革命不是順著一條直線的、延續的、上升的路線來發展的,而是順著一條曲折的途徑,高漲和低落的潮流。」(注二)

   [329]二、俄共對敵作戰,更常採取間接作戰的方法。他要在政治、社會、  經濟、文化和心理的戰場上,戰勝敵人,而後與他在軍事戰場上達到其最後決戰的目的。因此,在列寧的戰爭思想上,「最健全的戰略是延遲戰鬥,最健全的戰術是延遲攻擊,直至對方計程車氣衰落,人心動亂,使其決定性的最後一戰,可以施展之時為止。」(注叄)他這樣以政治與軍事,和平與戰鬥交互使用的戰法,亦使其戰爭的進展,不是直線,而是曲折的路線。

   叄、列寧的迂迴戰略,在地域上,更有其最高的典型,就是蘇俄征服世界的路線是從亞洲向歐洲。列寧以為「從莫斯科到巴黎最近的路,是由北平經過加爾各答的。」這一迂迴戰略,亦使俄共的戰爭,形成其曲折的路線。

     由此可知,俄共自列寧專政以後,莫斯科的戰爭方式,雖有其多次的改變,但實際上都不過是在這一曲折路線上迂迴戰略中,著著進行而已。

   (注一)萊迪斯「政治局的作戰典範」叄叄頁引。

   (注二)史達林「列寧主義」第一冊,二二零頁至二二二頁。

   (注叄)李德爾哈德所著「迂迴戰略」,對列寧的戰爭思想,撮要說明如此。

第八節  一切為了決戰

   [330]  克勞塞維茨以為無限戰爭的最後結局,是殲滅敵人的兵力,占領敵人的國土,並且強制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但是要使敵人屈從我方的意志,必須事實上使敵人喪失抵抗力,或使其感受有陷於這種危險的威脅。所以軍事行動常須以解除敵人武裝為目標。(注一)為了達成決戰目的,其所能使用的手段頗多,而最主要者則為戰鬥。所以一切軍事戰鬥動作,皆須從屬於決戰的最高原則之下。如以不流血而期解決戰局的方法,決不能視為保存其戰鬥力的自然手段。如勉強為了保存戰鬥力而避免流血決戰,反將使其軍隊陷於危險的境地,而致完全毀滅。(注二)可以說,無論任何不流血的方法,要想其代替決戰而來解決戰局,那是絕不可能的。

     馬克斯是反人道主義和反和平主義的。他認為未來的社會必須由流血戰爭產生。列寧亦以為共產主義的正確綱領,是「武裝無產階級,來征服和消滅資產階級」。並且相信「沒有一資本主義國家能在蘇俄的手上,逃脫其敗亡的命運。」(注叄)一九二八年,史達林導演的共產國際第六次大會,在其所通過的「共產國際綱領」中,更明白規定:「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並不是意味著依議會的多數,以和平方法獲取現存的資產階級機構,而無產階級奪取政權,乃是暴力推翻資產階級權力,摧毀資本主義國家機構,而以無產階級權力代替他。」[331]由此可知俄共及其國際共產組織,從來沒有承認任何和平方法可以代替其「暴力」和「決戰」的原則。

     但是俄共對自由世界進行「無限戰爭」,不是戰爭一經開始,即進入流血決戰的階段,也不是利用政治戰及心理戰來代替決戰,以期獲致最後的勝利。因為在無限戰爭中,休戰的狀態常較接戰的時間為多,而其在休戰狀態中,並不停止其對敵人戰爭的行動。他的一切政治的心理的戰術,主要的作用,全是為了他改變雙方的均勢,即改變敵人物質的和精神的優勢為劣勢,同時亦即改變他自己物質的和精神的劣勢為優勢,而後進行其流血的決戰。這亦就是俄共必須運用其「和平共存」戰術的主要關鍵之所在。

     因此,共黨將要對敵決戰,必先施展其和平共存的各種方法,尤其是政治和心理戰。即令其進入決戰階段,他仍然進行其政治心理作戰,來改變雙方的均勢,並隱蔽其決戰的方法和目的。

   (注一)戰爭論第一篇,第一章,第七至八頁。

   (注二)戰爭論第一篇,第叄章,第六至七頁。

   (注叄)列寧對俄共第八次黨大會報告,選集第八冊,第八七頁。

第九節  俄共戰爭思想體系中的基本原則

     蘇俄建軍之初,托洛斯基提出了下列四點,作為其戰爭原則,就是(一)國家在其國內政策的基本(階級性的)方向;(二)勞動者國家的國際動向;(叄)紅軍在其組織上與國家的關係;(四)紅軍的戰略和戰術的知識。我認為這四個原則,過於抽象,而且與蘇俄現在的軍事本質,不相符合,更不能代表今日俄共的戰爭思想。

     我以為俄共今日的戰爭思想,應就列寧所謂「打破戰爭的舊規律和舊習慣,創造新的革命軍來代替舊的軍隊,並採用新的戰法」為其目標,而尋繹他所指為新的軍隊和新的戰法,並與其在目前實際上軍事的本質和趨向相適應,乃可綜合為下列四項原則:

   (甲)絕對性即毀滅性的無限戰爭之最後決戰;

   (乙)總體性的政治與軍事綜合作戰之迂迴戰略;

   (丙)階級性的「革命民軍」之全民武裝戰爭;

   (丁)國際性的「世界革命」之終極目標。

 

責任編輯: 吳量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10/94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