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張軼東:疲於奔命 自作自受 驚弓之鳥辦奧運


     張軼東:疲於奔命 自作自受 驚弓之鳥辦奧運

在人類所患的所有疾病中,精神病是極為可怕的一種。精神病患者對
於家庭和社會的危害都是很大的。他至少隨時可能鬧出一個"水牛沖
瓷器店"之類的事件來。傷人甚至殺人也完全可能。他們的治癒率很
低。

誰都知道人是會患精神病的,但不見得人人都知道政黨也是會患精神
病的。現今的中國共產黨就是一個精神病患者。它起碼從1999年鎮
法輪功時就開始患精神病,而到奧運逼近時,中共的精神病就更越
益明顯,越益嚴重了。

家人對於精神病人不外是兩種態度:其一是不惜傾家蕩產地為其治
療,哪怕治癒的希望渺茫。另一是任其病情發展,讓他早日死了大家
免受痛苦。

當前13億中國人民就是中國共產黨這個精神病患者的"家人"。當
奧運前和奧運期間中共這個精神病患者病情越來越嚴重時,13億人
民是繼續傾家蕩產為其治療呢?還是乾脆讓它來一次大發作死了乾淨
呢?

應該說:中共精神病的病根是先天和後天都具備的,先天是馬列毛學
說的暴力性,後天則是它在中國60年的暴政(其實它早已把中國折
騰得傾家蕩產了)。因此,它的精神病是自作自受的。

我記得有一篇小說記述一個農民起義的故事:一個知府出告示說誰能
送來起義領袖的首級,賞銀百兩。過了兩天,在府衙門內外貼滿了告
示說,誰能送來這個知府的 首級,賞銀二錢。原來衙役中不少人就
是起義者。於是這個知府被活活地嚇死了,當然沒有人惜於去砍他的
首級。

奧運前中共是一支驚弓之鳥,風聲鶴唳,草木皆兵。進京車輛要過幾
百道卡子(比法國大革命前車輛進巴黎還麻煩)。一根電線桿要三個
兵帶武器防守。精神病已嚴 重到這個程度的中共,13億人民還能傾
家蕩產為它治病嗎?還能讓中共這匹瘋牛繼續闖中國這個瓷器店嗎?
為了中國的歷史前途,為了這13億人民的幸福,辦法 只有一個。讓
中共的精神病繼續發作,早日死去。這叫作"長痛不如短痛"。

現在很多人已經預感到,從奧運(或許還包括殘奧運)結束到2009
年底的這一段時間裡,將是中國社會政治矛盾總爆發的時期。具體的
爆發時間和導火線何在當然無法準確預料,但民主一方必須為此作好
準備。如何準備呢?應該是這麽一個方針;從現在起到奧運結束最大
限度地保存和凝聚民主一方的力量。同時最大限度地疲憊和消耗中共
的鎮壓力量。

如何最大限度地疲憊和消耗中共的鎮壓力量呢?"三國演義"第72
回描述劉備曹操爭奪漢中時,諸葛亮折騰曹軍軍力的方法可以借
鑒:

"曹操屯兵漢川東,蜀軍於西。孔明見曹營燈火方息,軍士歇定,遂
放號炮……令鼓角齊鳴。曹兵驚慌,只疑劫寨。及至出營,不見一
軍;方才回營欲歇,號炮又響,鼓角又鳴,吶喊震地,山谷應聲。曹
兵徹夜不安,一連三夜,如此驚疑,操心怯,拔營退三十里。"

奧運期間中共的鎮壓力量分為"點"(北京)和"面"(全國)兩方
面,民主一方應把重點放在"面"上。因為在北京中共為防止外國媒
體,運動員和遊客都已經夠受了。任何一點小小的爭吵都會使中共如
臨大敵,神經高度緊張。民主一方何必再在北京耗費精力呢?應該盡
力勸上訪人群回家休息,準備將來決戰時共同行動。如在北京發生中
共當局與任何外國人之間的爭吵也不要去評論或幫腔,以免中共將屎
盆子扣到你的頭上。反正這種爭吵是在客觀上加重中共的精神病,是
它自作自受。

全國各地(省,地區,縣)的反抗人群這段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休養生
息,以備那"養兵千日,用在一日"的一刻到來。但是各地人民的怨
怒不是完全都能控制得住的。控制不住時怎麽辦?那就可以搞一點
"三國演義"上說的小動作,折騰折騰地方上中共的鎮壓力量。應注
意:只是嚷嚷,讓中共在當地的鎮壓力量嚇得來回奔走,但不要採取
過激行動,即不要疲憊自己,只疲憊對方。要知道,疲憊中共在地方
上的鎮壓力量是有戰略意義的。因為這是一種演習,目的在於將來一
旦民主與專政的決戰爆發時,各地的反抗人民群眾可以起來牽制住本
地的鎮壓力量,使之不可能被調去鎮壓導火線地區的反抗(設若甕安
暴動時臨縣也都在鼓譟,中共就不能及時將臨縣軍警調去,暴動就將
持續和擴大)。

經過中共在點和面上兩個月的消耗,這個鎮壓力量(軍警)就會感到
極度疲憊(實際上從2007年召開17大起他們已疲憊一年多了),哪
怕物質待遇有所提高,他們在精神上則是趨向瓦解了(有不少軍警已
經口出怨言了)。一旦民主與專政之間的決戰爆發,他們之中哪怕只
有百分之幾的人倒向人民也是關係重大的。另一方面,民主一方還得
抓緊時間,保存,整合和凝聚自己的力量。讓我們養精蓄銳,迎接民
(主)專(制)決戰的到來吧!

2008年7月21日於美國賓州
--------------------------
原載《議報》第365期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731/97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