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精品推薦 > 正文

自由的解脫 德國片《希特勒的男孩》

作者:

希特勒的男孩》是一部德國電影,影片講述的是1942年二戰期間,德國一個下層階級的男孩,因傑出的拳擊身手而獲得進入納粹的國家菁英訓練學校,然而在這個校園裡,卻讓他的信念逐步瓦解。
  觀看此片前我並沒有看到過有關此片的任何資料,原本想作為催眠曲來隨便看看,誰知簡單的劇情卻帶給人不經意的感動。故事講得很緩慢,面部特寫特別地多,尤其是其中兩個選擇自殺的人,表情裡面沒有死亡的恐懼,全是自由的解脫。

◆故事:納粹的英雄教育◆

  這部電影的全名是Napola---Elite fuer den Fuehrer(Napola,元首的精英)。
  故事發生在1942年,初中畢業的主人公Friedrich出生在柏林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但是憑藉良好的拳擊身手,在一次拳擊比賽中他得到了Napola國家精英學校拳擊教官的青睞。

 

  在經過政審和體能測試後,他獲得了Napola國家精英學校的錄取。雖然在工廠當工人的父親並不贊成他去那裡接受洗腦式的教育,但是制服和榮譽對於一名出身貧寒的年輕人來說實在是天大的誘惑,Friedrich離家出走並義無反顧地進入了精英學校。

 

 

  躊躕滿志的他,開始時候也確實充滿了少年的夢想,欲藉此實現其人生的價值。訓練是殘酷的,教官是嚴厲的,然而這並不足以動搖他的意志。

 

 

  他總是一絲不苟地執行教官的指令,象人們印象中的德國人一樣,堅韌得幾乎機械化。

 

 

  在教官們的眼裡,他是個出類拔粹的學子,未來一定是一個社會的棟樑之材。這幾乎是註定了的,如果他沒有遇到當地納粹黨負責人的獨子Albrecht並與之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第一次觸動Friedrich的是某一位同窗的「英勇就義」。就在他們練習實彈投擲時,那位同窗面對即將在人群中爆炸的手榴彈勇敢地撲了上去。這個場面導演把鏡頭對準了那個同窗與Friedrich。

 

 

  在死亡前的幾秒鐘,兩個人目光無言對視,有無數訊息在那麼短促的時間裡交流著。然後血肉橫飛濺了眾人一臉一身。

 

 

  同窗為什麼會撲上去?這並不是個疑問。教官訓練他們的團隊意識時,曾經把他單獨叫出隊列,命令他脫掉褲子朝墊子上撒尿。他尿不出來,而眾人被迫不停地做伏臥撐,直到他痛苦萬份零零星星地擠出些尿液。更令他痛苦的是,從此每天清晨,急促的起床令會令他小便失禁弄濕褲頭。而這糗事,當然少不了被冷血的教官們嘲弄。

 

 

  Friedrich在這位同窗死的一瞬間或許有過短暫的思索,但卻被學校以大張旗鼓的表彰和追悼而逐漸忘卻。相對振奮人心的主旋律,那點不愉快,似乎並不能成為那位同窗奮不顧身的理由。他更願意相信,這位同窗具有高尚的人格和英雄的情操。

 

 

  從Albrecht的眼睛裡面,我們可以看到他對生命的領悟,我甚至覺得這樣對他來說更危險了,因為他原本已經十分憂鬱的眼睛變得更加憂鬱。而他邀請 Friedrich回家參加他的暴烈父親的生日宴會的經歷,更加重了他心中的陰影:他一直如此幼小如此瘦弱,讓出身將門之後的父親對他十分失望,和高大健壯又是拳擊好手的Friedrich比起來,用他父親的話說就是「你太弱了,太弱了」。
  第二次觸動是致命的。學生們由Albrecht的父親指揮去執行一次追捕任務。在執行過程中他們發現,這根本就是一次屠殺。無人倖免,每個人都成了劊子手。讓人痛心的是他們殺死的竟然多數是些猶太兒童。Albrecht痛哭著為他誤殺的孩子包紮傷口,那孩子臨死前握住了他的手。
  鮮血刺激了 Albrecht,他在課堂上大聲地誦讀自己的詩作聲檄這次屠殺:
  也許每個男孩都做過這樣的夢,有一天可以騎著駿馬,打敗惡龍,解救自己的公主。。。。。小時候我幻想著騎著駿馬從惡魔手中救出女孩,趕走邪惡,而我現在明白,我就是那邪惡,是被我自己所厭惡的邪惡。。。。。。

 

 

  驚恐萬份的教官們費盡力氣才將其制止,並且通知了他的納粹黨負責人父親。父親面對流淚的兒子無動於衷,他早已經對人的正常感情麻木不仁了。這時的 Albrecht看清楚了父親的嘴臉,其實就是這個世界的嘴臉——冷酷無情。他鬱鬱寡歡,因他無力改變什麼。甚至他自己都要被父親送到遙遠的烏克蘭前線去美其名曰鍛鍊。

 

 

 

  他終於發現,獨立意識和善良本性在這個環境裡面竟使他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異端。訓練冰下潛行時,他鬆開了強索,一任自己附入到冰冷的深淵。

 

 

  Albrecht的死令Friedrich肝腸寸斷,也促使他再一次痛定思痛地思索。此後舉行的地區拳擊比賽的決賽里,Friedrich在拳擊台上放棄了進攻業已頹敗的對手,而是一任台上對手瘋狂反撲,一任台下校長、將軍、教練們怒目猙獰和仰天嘆息,一任自己的前途付諸東流。

 

 

  最後他被無情地攆出了學校。而他對那裡也已經無所留戀。

 

 


◆電影觀後◆

  這部電影相當從劇本到攝影都無懈可擊,帶著德國電影特有的嚴謹態度。片子用相當客觀的態度審視了戰後德國軍方的態度,開始時那些德國納粹式的禮儀描寫弄得我有些懷疑這片子的方向,後邊嚴酷的軍事訓練以及讓軍事學校的孩子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屠殺俄國俘虜,還有將軍的兒子為此而承受不住靈魂的煎熬,在一次訓練中沉入冰冷的湖底自盡,都是相當令人震撼的。
  導演Dennis Gansel方才三十出頭,但對於法西斯教育的批判以及男孩間的同性情誼都描述得很細膩,整部電影優美的長鏡頭和清冷的色調顯得流暢而又大氣。通過 Friedrich的悲劇性的結束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對歷史的反省和救贖。悲劇令人胸中被堵上了一層重重的泡沫,幾乎無法呼吸。好象那呼嘯而來的一拳一拳,打的不是別人,正是自己。一些影評稱該片拍得大氣,我從這部電影中確實看到了日耳曼民族的胸襟與氣度。
  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競賽片,年僅20歲的男主角Max Riemelt憑此片獲得該電影節影帝。2003德國電影獎最佳原創劇本;巴伐利亞電影獎最佳導演等。

◆影片中一些必須注意的事情◆

  一、夜間行動。Albrecht的父親謊稱是持械的蘇軍逃犯,實際上是蘇聯那邊手無寸鐵的娃娃兵。而 NAPOLA的學生們不明就裡,帶著恐懼開槍自衛。當時有個蘇軍的娃娃(跟NAPOLA們差不多的年紀)腸子開花攤在地上,Albrecht便哭著喊著給他包紮,說「我們不是故意的,我們不知道你們沒槍」,極力想把他從死神手裡搶走。這邊蘇聯少年說「謝謝,同志」(俄語,未譯),Albrecht哭的更凶了,一邊還埋怨Friedrich不幫忙。Albrecht的父親認為兒子的行為給他丟臉,把兒子拎到一邊,然後用手槍打死了蘇聯少年……
  二、是冰泳訓練。Friedrich在Albrecht前一個完成既定動作,當他發現Albrecht沒有按時游上來時,跑到冰層中間,而 Albrecht真的停留在那裡(冰層下),向他晃動手臂,下沉。於是,Friedrich呼天搶地。Albrecht溺的鏡頭拍的過於唯美,跟影片整體的寫實風格有些脫鉤。也可以理解成,一直有詩人自省氣質的Albrecht像天使一般回歸天國了。
  三、海報前景處是Albrecht,實際影片中他是更纖細陰鬱些的大家公子;背景處是Friedrich,窮家的曾經冀望一飛沖天的拳擊手。在觀看影片時我們會發現雖然看似主角為Friedrich,但是整個電影的靈魂人物是Albrecht。
  四、Friedrich在Albrecht在窗台的一段對話:
    Friedrich:你還要生我的氣生多久?
    Albrecht:我沒有。我害怕。
    Friedrich:害怕什麼?
    Albrecht:我害怕這場戰爭會要了所有人的命。
  五、光看那短短數分鐘的預告片,Napola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不折不扣的同志片,一對美少年在納粹學校相識相戀,最後又在運動與實戰中因道不同而分歧反目。電影廣告在任何一本同性戀雜誌上都可以看到:畫面上兩個美少年,粗曠美的金髮少年赤著上身,秀柔美的黑髮少年著納粹制服,極力渲染男色。然而看了電影才知道,Napola並不是同志題材片,故事情節也不是預告片所暗示的那樣。有人評論NAPOLA的情感可比斷臂山,實在是!@#$%^& *......

◆歷史與時代背景◆

  NAPOLA指的是當年希特勒所創立的一所軍事寄宿學校。NAPOLA分散於德國各地,專門召募18歲以下優秀純良的日耳曼年輕人,授以傳統普魯士士兵的培訓課程,為希特勒的「第三帝國」挑選和培養未來的接班領導人,為未來征服全世界作先鋒。因此,「納波拉軍校」的學籍在當時甚至被視為躋身納粹最高統治階級行列的敲門磚。
  《希特勒的男孩》(NAPOLA) 與 《帝國毀滅》(Downfall)、《蘇菲索爾的最後時光》(Sophie Scholl:The Final Days)被德國人並列為二次大戰60周年的《終戰三部曲》。本片初在德國上映時,就引發了不少觀眾熱烈的討論和迴響;而隨著新教皇本篤十六世的上任,NAPOLA更在全世界引爆成話題,讓新教宗甫上任卻不得不立即作出澄清。NAPOLA是本篤十六世一段成謎的過去,也是德國歷史永難抹滅的記憶,而《希特勒的男孩》選擇在二次大戰滿一甲子的這個時刻,作了一場最精彩又震撼的回眸……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816/100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