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事實正相反!挨打不是因經濟落後

作者:

    直到清英鴉片戰爭爆發之前二十年,即清嘉慶帝死而道光帝立的1820年 ,中國的總產出(GDP)仍占世界總份額的32.9%, 領先西歐核心十二國(英法德意奧比荷瑞士瑞典挪威丹麥芬蘭)的產出總和12%,更遙遙領先於美國(1.8%)日本(3.0%)。

    由設在巴黎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出版的著名經濟史家麥迪森(Angus Maddison)《世界經濟千年史》(中文版,伍曉鷹等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提出的這組數據,常使我們的中國史讀者感到吃驚。
    
    不是嗎?半個多世紀以來,我們的各級歷史教科書,總在反覆地告訴讀者,「落後是要挨打的」。所謂挨打,當然是指中國遭受西方列強(其後又加上日本)的武裝侵略,開其端的就是1840年英國發動的對華戰爭。
    
    關於這場戰爭的起因,中外學者已有眾多而相互矛盾的解讀。中世紀中國向來有崇聖拜經的傳統。滿清諸帝都好自命「今聖」。雍正、乾隆尤其警惕人們非議時弊,一概斥作「狂吠」。於是百年社會基本穩定,造就的經濟繁榮,反而成為政治日趨腐敗黑暗的屏風。二者的巨大反差,促使社會兩極分化越發劇烈。乾隆生前已出現蔓延川楚七省的白蓮教造反,他剛死又因滿洲權貴內閧而鬧出「和審案」,正是映照「盛世」實相的兩面。
    
    所以,倘說鴉片戰爭是因為中國「落後」而挨打,並不合乎歷史實相。
    
    第一, 當時中國經濟並不落後,GDP仍居世界第一,便是證明。
    
    第二,當時中國對外並不封閉。正如經濟史家全漢升等早已指出,中國是貧銀國,但由明英宗正統元年到民國二十四年,中國實行銀主幣制達五百年,那源源不斷由日本、美洲流入中國的白銀,渠道就在對外貿易。一個反例,就是康熙為對付台灣鄭氏政權而實行「禁海」,立即導致全國銀荒,通貨急劇膨脹,而一旦征服台灣,撤消海禁,銀貴銅賤現象迅即消失。
    
    第三,且不說漢唐,夾在蒙元、滿清兩大世界級帝國中間的明朝,疆域囿於長城以內,但初期有鄭和七下西洋,晚期又有徐光啟等南國士紳歡迎利瑪竇、艾儒略等入華,彰顯中國有識之士世界意識的覺醒,便反證所謂到鴉片戰爭時期中國才有人開始「睜眼看世界」的說法是如何違背歷史。
    
    第四,既使單看邏輯,所謂鴉片戰爭是因中國「落後」才挨打的說法也不通。英國不是首先覬覦中國的海盜,在他之前,葡萄牙、西班牙、荷蘭,都不斷從海上入侵中國,那都是因中國「一窮二白」嗎?不然,恰好是因為中國比歐洲富。哥倫布相信地圓說,為突破葡萄牙人的限制,以為向西航行便能抵達中國這個「黃金之國」,不想誤打誤撞「發現新大陸」,就是顯例。打個比方,有強盜要劫掠,面對一家窮的家徒四壁,另一家卻富得流油,他要冒驚濤駭浪越洋抱掠,豈會棄富擇窮?
    
    第五,前引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對於清英鴉片戰爭前後中國經濟數據的統計和分析,未必完整。比如沒有提及英國東印度公司由於無法打開中國市場,決定強迫印度孟加拉農民種植罌粟,用鴉片走私方式扭轉對華貿易逆差,結果造成中國白銀外流,卻危害了英國乃至西歐的對華商品貿易。這在馬克思的《鴉片貿易史》等文中早有深刻揭露,而麥迪森卻置之度外。
    
    第六,不過,由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整合的數據與分析,昭示了一個基本史實,即中國在清朝中葉仍屬全球首富,卻在世界競爭格局中,迅速淪為「 東亞病夫」,成為歐美乃至後起的日本競相瓜分的魚肉。箇中的歷史原因,不正由於當時經濟繁榮下政治腐敗、社會黑暗的落差所導致的嗎?(摘自《金融時報》)

責任編輯: 於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8/0903/10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