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鞏勝利:中國窮人到底有多窮?

作者:
鞏勝利  

    中國「絕對貧窮」不足786元有1479萬人口;「相對貧困」不超過1067元有4300萬人口;若是按聯合國人均不足1美元(年收入365美元、約合2200—2400中元每一年計算)為貧困,那麼中國貧困人口則可能突破1.5億人口。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貧富懸殊依然巨大。2007年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明哲年薪高達6616萬元,而年不足每天1美元(年收入365美元)的人口則超過1億。
    2009年中國調整貧困統計標準。中國政府將取消現行「絕對貧困」人口與「相對貧困」人口的區分,但也沒有與國際社會、聯合國統計貧困數據相接軌。中國實行新扶貧標準後,中國的貧困人口將由目前1479萬增至4300多萬,「開發式扶貧」如何與農村生存保障有效銜接,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項尖銳的社會問題。
    
    新標準解決老問題?
    
    據中國國務院扶貧辦官員確認,在即將到來的2009年,中國政府將啟用新的扶貧標準,取消現行「絕對貧困人口」與「相對貧困人口」的區分。至此,實行了近30年的中國貧困人口將由現由1479萬增至4300多萬人口。所謂貧困標準,是指在一定時間、空間和社會發展階段條件下,維持人們基本生存所必需消費的物品和服務的最低費用,也被稱為中國稱之「貧窮線」。這個貧窮線於改革初期,凡是人均年收入低於該「貧窮線」的人口才能被稱之為「貧困人口」,才能夠享受一定政策保護。
    在中國,有兩個貧窮線,一是絕對貧窮線,低於該標準的就是所謂「赤貧人口」;二是相對「貧窮線」,指高於絕對貧窮線、但收入依然較低的人口,所謂「低收入人口」。據中國國家統計局數據,2008年中國的絕對貧窮線為人均年收入786元,「相對貧窮線」為人均年收入786—1067元。由於中國早期制訂了非常低的貧困標準,使得中國的貧困人口規模看上去較小。但是,隨著生活成本的提高,該扶貧標準已顯得不合時宜,也遭到國際組織和社會學者的嚴重質疑。2008年中共十七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實行新的扶貧標準」。
    
    09貧困新標準
    
    從2009年始,中國的絕對貧困標準和相對貧困標準將合二為一,將把現行低收入標準作為新的扶貧標準。但即是新標準年收入1067中元(約為150美元),與聯合國每天1美元的標準依然差距巨大。在世界銀行年度《發展報告》統計公告150多個國家中:年人均國民總收入不足150美元的國家,只有最貧窮排在首位的蒲隆地(100美元)、剛果金(120美元)等,而排在第3位的衣索比亞、馬拉威都超過了160美元,中國的貧困標準顯然非常之低。據資料顯示,中國2009年將新扶貧標準在1067元基礎上,根據貧困地區的物價指數調整,有望調整為超過1100元。國務院扶貧辦統計,截至2007年底,人均年收入低於1067元的農村人口共有4320萬人。
    中國自1985年起啟動政府扶貧計劃,並把絕對貧窮線確定為人均年收入200元以下,而低收入標準則定為201—399元,約占當時農民年人均收入的一半。隨後,根據農村物價指數的變化,貧窮線每年都會微調。但這個貧困標準不失為全球之最。
    據《中國統計年鑑2008》顯示,1985年的中國的絕對貧窮線為206元,1986年為213元,1987年為227元。十年後的2007年,中國的絕對貧窮線為785元,1067元則作為低收入群體的標準。據國務院扶貧辦數據,中國農村的絕對貧困人口從1978年的2.5億,下降到2007年底的1479萬,占農村總人口的比重從1978年的30.7%下降到2007年的1.6%。與絕對貧困人口的大幅減少不同,20多年來中國貧窮線的調整可謂「步履遲緩」。據了解,從1987年到2007年,中國的絕對貧窮線提高額不足600元,而中國中央國有企業、中國平安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馬明哲2007年年薪高達6616萬元之最,最高與最低收入者相差高達1萬多倍。
    中國的「貧困標準」低於每天1美元與國際通行「貧困」標準、差距巨大。實行新扶貧標準後,中國的貧困標準依然非常偏低。若按世界銀行每天人均1美元為貧困標準計算,那麼中國貧困人口可能超過1.5億左右,占中國總13億人口的近10%。
    因為貧困人口,中國中央財政每年都要撥出專項資金,於是數字當然越小就付出金錢更少。1986年,以上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150元為標準,中國選取了331個縣作為「國家級重點貧困縣」;1996年經過調整後,在全國確定了592個農民人均純收入低於400元的縣為「國家重點貧困縣」。21世紀以來,中國中央財政扶貧資金逐年增加,到2008年中央財政投入每年167億用於扶貧開發項目。
    
    中國難題「扶貧」「低保」
    
    實行新的扶貧標準後,「扶貧」與「低保」銜接成為中國大發展的當務之急,這是全球金融危機之後、2008年中國經濟「保8」穩定的基石,但這個「基石」顯得過於太低、幾乎無法「穩定」中國的高速發展。
    事實上,扶貧和低保都是為了保障貧困公民的基本生活。目前負責農村低保的民政部和主管扶貧的國務院扶貧辦,正在研究、協商如何界定各自的扶助對象,並確保有效銜接。1997年9月,中國決定建立城鎮低保制度。但直到十年後的2007年,中國才決定在全國範圍建立農村低保制度,當年中央財政投入30億元,2008年該投入為90億元。截至2007年底,全國農村低保對象已達3451.9萬人。
    2007年,中國各級政府對城市低保的投入為27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投入160億元。這遠遠高於對農村低保的投入。由於中央對城鄉低保投入相差懸殊,也遭到學者和公眾的諸多批評。
    按照經濟發展學理論,既然有了農村低保制度,就不應該再有所謂貧困人口。但是,由於中國政府體制改革嚴重滯後,「國民待遇」(指「城鎮人口」與「農村人口」的同等待遇)成「站起來」的中國人幾乎是難以逾越的世紀大鴻溝,福利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分散在不同政府部門,根源難以協調,這使得「扶貧」與「低保」對象存在眾多交叉又衝突重合。執行新的扶貧標準後,如何實現扶貧與低保的銜接,節省財政資源,成為決策者和公眾關注的重點。
    據聯合國2008年最新公的有關中國最新人類發展報告稱,1985年,中國城鎮居民收入是占總人口60%的農村居民的1.9倍。截至2007年,這一數字擴大至3.3倍,如果考慮到基本公共服務的不平等,甚至可達五至六倍。該報告稱,在2006年,中國最富有10%的城鎮家庭可支配收入是最貧窮10%家庭的九倍多。據亞洲發展銀行推算,自20世紀90年代初,三分之二亞洲開發中國家的基尼係數都有所增長,該係數被普遍用于衡量社會不平等狀態。如果收入完全平均分配,該係數為零;如果所有收入歸於一人,該係數則為一。中國的基尼係數在20世紀70年代曾為0.30左右,而到2005年已約達0.45,而2007、2008年中國的基尼係數會繼續走高。
    有觀點認為「低保」與「扶貧」主要是區域性差異的,前者針對貧困地區和失業人口,後者對象主要以農村貧困戶為主。這兩項國策制度的銜接,有利於扶貧部門明確具體的扶貧對象。但中國長期以來制定的「貧困」標準太低,讓一些長期的貧困地區可能永遠也沒有發展致富的機會;中國扶貧主要是政府以財政資源,參與項目開發,使有能力的農民跳出貧困怪圈,而低保則主要是對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人直接給予救濟,兩者瞄準的目標不同,有關部門應明確各自的責任。更有觀點認為:2008年末,中國中央政府4萬億、地方政府18萬億舉世大投資,將使中國「扶貧」與「低保」拉開更大的差距,而中國西部一些地方都在「脫貧」「扶貧」中苦苦掙扎,而持續「特殊政策」地區卻更加高收入高高在上。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102/11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