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周刊 北京警惕出現兩個中國
馬總統透過中央廣播電台向大陸廣播稱自己為中華民國總統,但大陸方面將其改為「台灣地區領導人」,此一稱呼是大陸官方與媒體對中華民國領導人的一貫用詞,不會因目前兩岸關係緩和而有所改變,因為雙方尚未就政治性議題進行談判,凡涉及官方頭銜的政治性象徵稱呼皆很敏感。
各自表述存變數
同樣的道理就可解釋何以「馬陳會」上,雙方皆以「先生」互稱。對於台北宣稱「馬總統蒞臨」之事,北京認為那是向台灣內部做交代之舉,北京並不承認。
此次「馬陳會」,台灣輿論十分在意稱謂問題,甚至將其提升至主權層次,令北京有所警覺。一向否定中華民國的民進黨群眾,竟拿青天白日旗來抗議陳雲林,亦令北京感到意外。
北京原希望兩岸關係的發展處於「先經濟,後政治」的階段,然而通過陳雲林訪台之行發現,台北處處顯露「政治殺機」,令他們不得不防。
總的而言,北京認為,陳雲林登台是對台政策的重大突破,然近距離地觀察台灣政治生態後,亦必須對未來的可能變數籌謀。
「兩個中國」主張是上世紀50年代冷戰時期,美國為了反對「共產中國」進入聯台國及圍堵中共,全力支持「自由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但又不能不正視中共統治中國大陸的現實,故運作「兩中」的可能性。然而,由於兩岸皆自稱正統,因而困難重重。
上世紀60年代中共搞「文化大革命」以及美國介入越戰,「兩中」更缺動力。上世紀70年代初,中美進行和解,北京進入聯合國,台北被迫退出,華盛頓確立了「一個中國」政策,北京在外交上開抬取得優勢。不過,美國在戰略上並末放棄台灣,所以「事實兩中」並未胎死腹中。
李登輝和陳水扁執行的政策,北京已確認是「一中一台」的台獨路線。
馬英九就任後,宣誓將在中華民國憲政架構下維持台灣現狀,又說不獨,北京對台獨的疑慮有所降低。
然而,馬提出不統又沒有處理國統會問題,還說在他有生之年看不到兩岸統一。馬的思想加上台灣20年來的內部政治變化,令北京認識到,今日的中華民國和昔日的中華民國已大不相同。儘管國號和國旗仍然一樣,但未來不排除會出現各種變項。
擱置爭議存危機
北京不排斥馬英九「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的看法。北京考慮到馬英九必須同現實環境妥協,又要穩定兩岸關係,既然無法相互承認,不妨就用政治實體來互不否認事實存在,以進行溝通交流促進發展。
另外,北京亦認為,如此可以達到「對等協商」原則,意即北京不會強求台灣官方人士稱胡錦濤為國家主席,而大陸官方人士也不會稱馬英九為總統。此種做法顯示北京在兩岸尚未就高層次的政治談判取得共識之前,有意避開可能造成互相承諾的「法理兩中」現象。
北京有一種看法,認為維持現狀固然符合目前雙方利益,然現狀和現實不可能永遠一成不變。例如,在國際政治上,充滿變化的誘因與環境,非兩岸雙方的主觀意志所能完全左右。所以,北京十分謹慎小心地應對台北的外交作為,因為外交涉及的是國家代表性以及主權的問題。
目前,北京是以「擱置爭議」的原則來處理兩岸關係。而馬英九提出的外交休兵,潛在著「兩中」的象徵意義,對在國際上堅持一中及促統的北京而言,是不能接受的。
這就解釋了為何北京對馬英九的「外交休兵」概念不置可否,而寧用「參與國際空間」的概念來強調兩岸可以透過協商在國際事務上進行合作。
目前,兩岸最大的困境是大陸的民意希望透過經貿合作逐步進入政治協商,態度不急不躁;台灣的民意似平影民急地想把政冶問題講清楚,耐心有限。
馬政府上台確使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機率大為降低,然而由於兩岸對未來的國家發展目標並不相同,仍令兩岸關係潛藏著可能的衝突危機。(作者 陳毓鈞)
**************************
台灣質疑大陸高調造航母:為何不公開正面說明?
來源:台灣《中國時報》
近來,中國頻頻對建造航母問題做出表態,很多媒體據此認為中國是肯定要建航母了。有台灣媒體日前發表文章稱,大陸此次對航母問題表態頻率之高,意願之強,前所未見,使得大陸是否真的著手興建航母,變得十分詭異。
台灣《中國時報》文章稱,英國媒體11月16日刊登一篇對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主任錢利華少將的專訪,他首度公開向西方媒體表示,「中國有權建航母」、「如果有一天中國擁有航母,將不會像有些國家用來作為全球布署之用。」這句話被外界解讀為大陸興建航母的伏筆。
中國航母想像圖。
文章稱,中國海軍護航編隊12月26日啟航到亞丁灣護航前夕,中國國防部發言人黃雪平又談及航母問題,指出中國將「認真研究」考慮有關建造航母問題。中國海軍進軍遠洋,向來被西方視作自明朝鄭和下西洋的又一次「帝國遠征」,黃雪平在此敏感時刻並不忌諱,作風和往年明顯不同。
文章認為,正當中國海軍護航編隊走出南海,準備進入馬六甲海峽前,央視日前竟播放解放軍操演「艦載機綜合電子顯示與著艦導引系統」的畫面,被一些軍網視為「大泄密」。如果畫面屬實,將是大陸興建航母前艦載機準備工作的「證據確鑿」之舉。
文章最後提出了一種假設:既然跡象顯示要建航母,為何不公開正面說明?因為這種浩大工程隱藏不了,難道大陸興建航母另有隱情,其航母的作用和外界的認知不同,或上述跡象根本就是一種「戰略欺騙」,以隱藏大陸真實的意圖,轉移外界對大陸軍備發展的注意力,暗地發展另一種鮮為人知的不對稱戰力?也許幾年內就能揭曉。
************************************
傳北京同意台灣參與WHA 撤飛彈達成共識
在國家主席胡錦濤發表「胡六點」對台灣新政策之後,有消息認為北京對台灣正在醞釀重大的動作,包括逐步減少瞄準台灣的飛彈數量和同意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義以觀察員身分參加世界衛生大會(WHA)。
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大陸內部關係人士說,北京已就台灣以「中華台北」的名稱,並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今年5月世衛組織召開的年度大會達成共識,將在最近與台灣方面協調。
報導指出,台灣馬英九政府執政以來,北京雖然力圖加速改善關係,但對台灣加盟世界衛生組織(WHO)等國際組織的動向仍持警戒的態度,但根據預測,最近北京將與台灣方面就參與世衛問題交換意見。
日媒稱,2003年大陸發生SARS時,台灣受到波及,蒙受相當嚴重的損害,當時並未獲得世衛的情報和支持。但就在國際社會加速因應禽流感等傳染病之下,美日都表明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出席世衛大會,但北京一直不表態。
馬英九當選後,便表明希望能以台灣在國際奧運委員會等國際組織上使用的中華台北名義加入WHO,國民黨主席吳伯雄於5月底訪問大陸時,胡錦濤也向吳伯雄表示將會考慮。
觀察人士指出,根據「胡六點」的第五點(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我們一貫致力於維護台灣同胞在國外的正當權益,我們駐外使領館要加強台灣同胞的協議,我們了解台灣同胞對參與國際活動問題的感受,重視解決與之相關的問題,兩岸在涉外事務中避免不必要的內訌有利於增進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對於台灣同外國開展民間性經濟文化往來的前景可以進一步協商,對於台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的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以上日本媒體的報導,可信度非常高。
另據台海網引述香港《亞洲周刊》最新一期報導,待兩岸開展軍事交流,大陸屆時將逐步減少瞄準台灣的飛彈數量,這是大陸給台灣人民的新年賀禮。
「胡六點」的第六點是呼籲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報導說,中南海曾透過各種渠道,了解要達成和平協議,台灣人最希望大陸做出什麼象徵性行動,結果是撤除對台飛彈。
報導引述北京軍事戰略專家透露,撤不撤除針對台灣的飛彈部署,大陸軍方有過爭論。不過半年來,兩岸釋放的和平信息越來越濃,台海和平有望持續存在,而大陸軍方的關注點又向東北亞、東南亞和印度洋轉移,尤其最近海軍遠征非洲。因此,逐步減少部署在大陸東南沿海的對台飛彈,取得共識。
不過,大陸軍事戰略家說,大陸的敵情顧慮或者說潛在威脅,不只是在台灣一個方向,根據國防需要,近、中、遠射程都具備的飛彈力量在大陸各地都有正常部署,不僅僅針對台灣。
報導還說,就軍事意義而言,撤出部署在湖南、安徽等地的地對地飛彈,對緩解海峽軍事威懾,實質意義不大,重新部署飛彈不用超過四十小時。不過,逐漸撤除對台飛彈,畢竟是台灣人能認同的和平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