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1930年北平的各色男女

image001

我們對1930年的北京,了解多少?

荷蘭女攝影師艾倫.托爾貝克生於柏林,1930年以通訊員身份來華,後與荷蘭駐華大使Willem Thorbecke結婚。在上世紀30年代,有兩位傑出的歐洲女攝影師在華工作,艾倫就是其中一位。她出版過的作品包括《香港》、《上海》,但最為人矚目的還是《People in China》,內收人像攝影作品32幅,細膩描繪了抗戰前夕,民國眾生的生活百態,1935年於倫敦初版,是艾倫最重要的作品,初版在拍賣市場已賣到六到七千人民幣。2009年,它的內地引進版由廣西師大出版社出版,中文名是《北平表情》。

在1930年的北京(那時叫北平),有位曾在茶館裡演出,現在是一個老銀行家的小妾,她姓盧,她的妝容精緻而摩登,她有一大群僕人,滿柜子的漂亮衣服,精緻的珠寶,數不清的法國香水。她大概中午12點起床,然後找理髮師梳理自己的頭髮,學習戲劇;她是那時的摩登女郎,她戴眼鏡,說話快,獨立、能幹,但卻並不怎麼快樂——就像現在北京的高齡單身女白領們一樣;跟她的命運截然不同的是一個沒念過書的兒媳,她進門的時候只有十六歲,她和自己的丈夫沒出生之前就由雙方父母訂了親。她的生活就是幫婆婆做家務。她想出去找份事做,可以攢一點兒錢,也學點兒東西。但是婆婆不同意。

被供養著的美麗小妾、獨立卻不快樂的職業女性、加上不能自由選擇生活的兒媳婦,這些人,即使在今天我們也並不陌生。她們的角色一再輪迴,構成中國社會中鼎足三立的三種女性。可是,在今天我們看不到童養媳,在很久以來,童養媳是中國婚姻的一種構成方式,但這種形式如今已經絕跡。本書中的陳秀是一個童養媳,她學著掃地,洗碗,甚至開始學一點縫紉活兒,她還沒法兒學煮飯和織布。她已經四歲了,再過十年,她就會和丈夫結婚。

image002

消逝遠去的背影

image003

在北京,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時,你在房子裡能聽到各種小販的叫賣聲,有補鞋匠、磨刀匠、理髮匠,還有賣水的小販。你幾乎不需要外出購物,只要聽著外面的聲音就行了。這種習俗中仍能保留至今的就只剩為數不多的「磨剪子搶菜刀」了;在北京還叫北平時,算命先生在街上隨處可見,他穿著藍色的棉襖,坐在街上、集市上、戲院門口或者寺廟門口。他會解夢、治病、算姻緣,包管解決生活里的一切,他們是那時被眾人追捧的星座大師、血型專家、塔羅牌高手;也有生活在傳統大家庭、卻在學校學著進化論和西方文化的學生,他的生活被傳統與現代割裂成兩半,他坐在湖邊長椅上已經好幾個小時,思索自己的生活以及中國的命運。他苦思的孤獨背影仿佛是同樣佇立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北京的縮影。那時的北京,還能看到趕駝人,他們從遙遠的外蒙古運輸駱駝毛、刺繡和藥品到北京,駝隊每天走二十里,他要走幾個月的時間才能到人口集中的城市。此種職業,在全球化的今天已經絕跡。

image004

image005

最後,你以為你已經了解了1930年的北京時,我們再來看看這年輕的一對,兩人都出自富裕的家庭。他們在那時吃飯時已經用公筷,社交活動包括跳舞、打橋牌。他們和他們的朋友都留過學,受過良好教育,他們是北平城裡的上流階層。而他們的風流韻事,竟把當下北京上流社會的那些人也給比了下去。

image006

責任編輯: 陳柏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0621/13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