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光纖之父」高錕榮獲諾貝爾物理獎

有「光纖之父」稱號的美籍華人﹑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以及兩名美籍科學家同時榮獲2009年度諾貝爾獎物理獎,成為繼楊振寧、丁肇中等人後,第六位獲此殊榮的華裔科學家。(RFA畢子默報導)

前香港中文大學校長高錕獲諾貝爾獎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獎獎金共計一百四十萬美元被分成兩部份,由三人共得,其中一半的獎金被頒與被譽為「光纖之父」的美籍華人高錕,而另一半的獎金則由發明感光元件的另外兩名美籍科學家博伊爾及史密斯平分。

對於高錕獲獎,香港特首曾蔭權周二透過發言人表示,高錕不單是傑出科學家,亦是謙謙君子和一位有承擔的教育家。曾蔭權說,諾貝爾物理獎是科學界最高榮譽,他和香港市民衷心祝賀高錕獲得此殊榮。

得獎的高錕現年76歲,解放前出生於上海租界,他的父親是當時的國際法庭律師。1948年,高錕一家在建國前夕舉家南遷至香港,高錕在香港聖約瑟書院升讀中學,隨後並考入香港大學。由於其時港大未設電機工程系,高錕繼而遠赴英國留學,並在英國先後取得電子工程理學士學位及哲學博士學位。在上世紀六十年代,高錕在論文中首度提及以石英基玻璃纖維進行長距離信息傳遞,亦即光纖通訊,隨後他致力這方面的研究,為促成網際網路誕生提供了基礎,成功打開了人類進入光導時代的大門﹔同時,他的研究成果亦為他帶來二十多項國際獎項及獲得近三十項專利。

高錕學成以後,於七十年代回流香港,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教授,並在1987年至1996年間擔任該校校長。高錕在擔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期間,以其行事親和和開明著稱。RFA
 
法廣 英籍華人高錕獲得諾貝爾物理獎
高錕等三人共享諾貝爾物理獎(Photo : AFP)

高錕等三人共享諾貝爾物理獎
(Photo : AFP)

諾貝爾獎評委員會昨天宣布了本年度物理獎獲獎名單,居住在香港的英籍華人物理家高錕、持有美加雙重國籍的鮑以爾(Willard Boyle)和美國的史密斯(George Smith)三位「光學大師」共同獲得這一獎項,表彰他們在光纖光學和半導體領域的卓越貢獻。

出生在中國、今年75歲光纖專家高錕,曾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對於獲得本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表示深感榮幸。官方香港電台昨晚報導說,高錕透過中大副校長楊綱凱對外表示,諾貝爾獎很少表彰應用科學的成就,所以從來沒想過自己會獲獎,對此,他感到十分驚喜。

高錕還表示,過去40年,光纖大大促進了信息世界的發展和進步,也有賴光纖的出現,其獲獎的喜訊已於瞬間傳到千里。

法新社斯德哥爾摩消息,諾貝爾評審委員會在授獎理由中說,光纖專家高錕和其他2位美國物理學家,因為創造了兩項有助於今日資訊科技革命的工具,因此獲得嘉獎。

評審委員會還說:「今年諾貝爾物理獎表彰兩項有助於塑造今日網路社會根基的科學成就。」三位科學家「創造了許多日常生活中的實用發明,並提供了科學探索的新工具」;其中一項就是光纖電纜,這個工具使信息能以光速傳輸。

據評審委員會說,擁有英國國籍但主要居住在香港的高錕,因為「視覺通訊領域的開創性光纖傳輸研究成果」而贏得其中一半的諾貝爾獎。高錕的研究成果意味「文本、音樂、和影像能在不到一秒時間內傳遍地球」。

而另外同時獲獎的兩名美國物理學家鮑以爾和史密斯,則因「發明一種影像式半導體電路─『電荷藕合元件影像感測器』(CCD sensor)」,共享另外一半的諾貝爾獎金。這種感測器是數字相機的「監視器」。由於可以電子儀器捕捉光線,而不必再靠光學軟片,1969年的CCD sensor技術發明「顛覆了整個攝影工業」。這種CCD sensor技術也應用於醫學,例如人體體內掃描,可供診斷或顯微手術之用。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1007/1456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