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三峽大壩引發地質險情 驚動國土部

 


 

三峽地區「後遺症」威脅穩定 地災情況不容樂觀

  《瞭望》文章:「後三峽」地災求治

  新舊壓力疊加,考驗著「後三峽」地災防治的思路與力度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桂林 徐旭忠 湯耀國

  在透著清香的紐荷兒柳橙林里,上上下下地繞行著,終於看到一棟平房。迎接我們的是成群的裂縫,牆上、地面,屋內、屋外,觸目驚心,寬到可以插進成年人的手指乃至拳頭。身後,是不動聲色上漲著的長江水。

  裂縫已驅走了主人。羅光米一家已是第二次搬遷。從江邊搬到半山腰上十餘年後,今年10月16日晚的一則緊急通知,讓他們再次上山,遠比上次更倉促,「新房還不知建在哪裡呢。」

  10月13日,專業地質監測顯示,總方量達3080萬立方米的老滑坡體——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塔坪滑坡體,在江水上漲的影響下「甦醒」過來,臨江部分超過百萬立方米的滑體加劇變形。

  橙色預警迅速發布。受直接威脅的5戶居民被緊急疏散。但包括他們在內,整個集鎮三千多人仍不無擔心。

  這個移民集鎮本身也建在大滑坡體上,「前緣如果滑了下去,集鎮這裡就變為危險的前緣了。」重慶市派駐巫山守水專家組的工程師徐興建對本刊記者說。

  9月15日三峽175米蓄水啟動。徐興建介紹,9月底來此守水的不到一個月時間,他便發現並上報4處地質險情,「小型塌岸也比較多。」

  另據重慶國土部門的數據顯示,受去年175米試驗性蓄水及後來退水影響,巫山、巫溪、奉節等區縣發生243處地質災害災(險)情。

  在三峽工程建設期內,國家已對庫區地災進行了近10年的持續治理,據有關部門與庫區干群反映,仍有不少遺留問題。進入即將到來的「高水位運行期」,更將面臨較長時期的庫岸再造過程,會產生新的不穩定岸段。

  新舊壓力疊加,考驗著「後三峽」地災防治的思路與力度。

  高水位運行下的新險情

  經國務院同意,三峽工程2009年175米試驗性蓄水於9月15日凌晨正式啟動,計劃於10月底或11月蓄至175米。

  此次乃第二輪沖關,去年試驗性蓄水止步於172.8米,據悉,主要原因是地災情況不容樂觀。

  長江三峽總公司此番宣布,蓄水將遵循國務院確定的「安全、科學、穩妥、漸進」的原則進行,蓄水期間,每天水位漲幅不超過3米,「誘發大規模地質災害的可能性較小。」

  再度沖關的消息傳來,庫區各地立即進入了緊急動員狀態,嚴陣以待。庫區國土部門表示,去年以來試驗性蓄退水期間發生的險情,讓他們對此次蓄水絲毫不敢大意。

  有例為證:今年4月,雲陽涼水井滑坡復活引發險情;5月,巫峽口發生山體崩塌,約2萬立方米泥石滑入長江;6月,奉節縣安坪鄉藕塘集鎮60萬方滑體出現變形……統計顯示,上次蓄退水期間新增地質災害災(險)情占到災(險)情總量的6成以上。

  這次175米蓄水啟動後,重慶市立即派出專司地質災害防治的守水專家組和技術支撐單位,分成8個小組進駐庫區重點區縣。一時間,僅重慶庫區的專業監測和群防群測地質災害監測點就增加至2500多個。

  隨著水位不斷抬升,險情不期而至。巫山縣塔坪滑坡即為最新代表,「驚動」國土部一位副部長和重慶市一位副市長先後到現場查看。

  徐興建介紹,位於曲尺鄉集鎮南緣的H1滑體前緣變形最為明顯,總方量約為120萬立方米,在上報險情前的半個月內,最大水平位移超過18厘米,垂直位移超過13厘米,且變形仍有加劇的趨勢。

  站在緊臨江面的H1滑體上,東側一條長達400米、最寬約10厘米大的裂縫清晰可見,而建在海拔160至176米的多根抗滑樁周邊也被拉裂。

  「好多年前就聽說要滑了。」一位當地居民說,平時雖也憂心忡忡,但直到16日緊急通知下來,才真正有如臨大敵的感覺。

  曲尺鄉鄉長彭曉蓉告訴本刊記者,在確認險情後,縣鄉兩級立即啟動了避險應急預案,鄉政府於16日晚對受到滑體直接威脅的5戶43位居民進行了緊急疏散,並臨時安置到鄉敬老院和小旅館。對集鎮居民逐戶發放警示傳單,並於22日下午舉行了大規模應急撤離演練。

  與此同時,重慶107地質隊監測人員對滑體的監測提升為每日上報一次數據。截至10月23日,根據專家組意見,這一滑體短期突發性墜滑的可能性不大,但由於曲尺集鎮處於塔坪大滑坡包裹之中,且三峽水庫正處於高水位蓄水期,此次險情引發的後果目前還難以準確估量,當前仍須堅持對現場進行緊密監測、適時發布預警,並做好長期應對準備。

  遺留問題的困擾

  塔坪滑坡,既是新問題,也是老問題,顯露出三峽地質防治未來的險象,同時也折射出過去的困境。

  據介紹,曲尺鄉於1998年完成移民搬遷,集鎮整體由原來的水位線下遷至現在的山上。由於遷建時間較緊,之前並沒有進行詳盡的地質勘查和論證。直到2002年,塔坪地區才被專業地質單位勘查認定為老滑坡。這個將曲尺鄉集鎮完全包裹的滑坡面積達到1.26平方公里、總方量約3080萬方,屬特大岩質滑坡。

  由於方量巨大,加之前期變形並不明顯,在二期地質治理中,國家僅投入800多萬元對集鎮南面向江的局部滑體採取了建護岸和抗滑樁的治理措施。

  而據本刊記者在庫區多年的了解,和曲尺鄉一樣,移民搬遷後建在滑坡體上的集鎮不在少數,甚至如奉節、巴東等移民縣城,因為周邊地質普遍條件較差以及移民搬遷時間緊,都曾數易其址,至今仍然受地災困擾。

  庫區國土官員和地質專家表示,儘管在移民搬遷之初,國家就對三峽庫區的地質災害情況進行了初步勘查,但真正意義上的地災治理始於2001年後的二期治理。其時方正式提出地災治理屬三峽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為此拿出40億元專項資金,但此時很多移民城鎮已經完成了搬遷。

  迄今,三峽地災治理已獲約120億元資金,庫區干群普遍認為治理力度不足。據反映,在二期地災防治中,由於對投資金額實行總量控制,出現「以資金定項目」的現象,導致許多應該納入工程治理的地災隱患點,在最終評審中被「砍掉」,取消工程治理措施,致使在試驗性蓄水期間不同程度地出現險情。

  徐興建稱,此次巫山塔坪H1滑坡出現險情,與其東側相連的H2滑坡體不無關係,H2僅進行搬遷避讓,而未進行工程治理。

  三期治理對庫區地災防治投資模式進行了改進,採用「以項目定資金」模式,由國家發改革委委託中咨公司對治理項目的方案和概算進行評估,確定概算。但是有庫區幹部認為,部分項目最終的治理方案與實際情況不符,導致在蓄水期間出現滑坡險情。

  據了解,在已治理的項目中,為了節約投資,再加上對部分地質災害體的認識不足,致使巫山、奉節、雲陽等區縣部分地災治理項目安全儲備不足。其中至少有11個特大型滑坡安全標準低於三期地質災害的治理標準,存在安全隱患。

  與工程治理一樣,避讓搬遷方面也存在「項目」與資金不足的情況。據了解,在二期治理中,重慶市上報的避讓搬遷人數為29591人。然而,在經過審查後,國家確定的重慶二期地質災害搬遷避讓人數只有15254人。後來經進一步爭取才追加10052人。且每個人的補助標準僅為五千餘元。

  三期搬遷的補助提高到一萬六至兩萬一不等,標準提高又反過來造成二期搬遷群眾存在不滿情緒,不願意配合搬遷,致使進展緩慢。

  此外,避讓搬遷還存在遷建選址困難。此次臨時緊急避讓的羅光米一家就面臨這種情況。在裂縫中生活經年,「她(羅光米)早就表示要搬,但一直沒有搬,倒不是因為補助低,只提出讓我給她選塊安全的地蓋房,一下還真不好辦。」曲尺鄉黨委書記王柏林十分無奈。他表示,這個要求合情合理,但政府卻無法做到,因為全鄉地災點多面廣,山勢也很陡峭,幾乎找不到一片平垻,少有的平地也早被占滿了。他希望國家和市級層面統籌考慮,儘快將這類移民納入生態搬遷,進行外遷安置,以免群眾一搬再搬。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瞭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1024/147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