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移民留學 > 正文

留學中的孩子第一次買別墅,老人們激動不已

 

 

人是最容易激動的動物。但是像我們這些從大洋彼岸飛來探親的老人,身上的所有器官包括引發激動的神經細胞早已由年輕時的「鼎盛」逐漸走向衰退、衰老甚至衰亡,一般情況下,遇事比較冷靜、看淡,很多時候是激動不起來的。可是不知怎麼的,許多老人踏上這塊陌生土地後,猶如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碰啥啥稀罕,見啥啥新鮮,更愛聚到一起,交流與熱議聽到、碰到的新鮮事兒。這個說,幾十年沒見過這樣的蘭天碧水了;那個說,沒想到,孫兒剛來,就能同當地孩子一樣享受免費教育……也有的談及留學生們的學習環境、學術氣氛、科研成果、應聘面試等話題,讓大家分享一下甜美的精神大餐。

這天晨煉時,周老先生帶來的信息更讓「步友」們驚喜不已:他很快就要搬家了,搬進兒子新買的房子裡!新房就在大學城附近的別墅區,分別在即,他誠邀這些雖然相識不久但已難捨難分的老友們到他的新家「聚聚」。

「老周孩子買了別墅了! 」這一特大喜訊不僅來得突厄,更令人難以置信:老先生的兒子還在上學,兒媳在餐舘打工,兩家的老人又都是老實八腳的受薪族,哪來的錢買這人們心目中髙不可攀的別墅?買房子的首付款就要好幾萬美元呢!原來排成一線的散步族立即亂了隊形,紛紛向周老先生圍攏,由衷地致賀之外,也滿有興趣地問這問那。許多人都沒有見過別墅是什麼樣子,更想藉機探得一些正在上學的留學生購買別墅的奧秘,對周老先生的邀請,無不欣然應允。

探 密

聚會這天,風和日麗。赴會的汽車,如一葉輕舟,在滿眼綠色的海洋中游弋向前。駕車的是張老先生的兒媳,見了老人們,一口一個「叔叔、阿姨」,老人們也就親切地叫她「閨女」、小菁(化名)。小菁頗帶歉意地對大家說,本來安排我先生來接你們的,因為試驗室有事脫不開,打電話把我從班上叫了回來。我的車開的不夠好,叔叔、阿姨多多擔待啊。

「怎麼,星期天也不休息?」一位被步友們戲稱「快嘴」的阿姨驚訝地問。

「一直這樣----周六、周日,我們很少休息的。」

「幹嘛搞的這麼緊張?」

「您沒聽說過嗎,來這留學的,都要八年抗戰,不緊張不行啊。」說這話時,小菁臉色掛滿笑容,沒有絲毫抗戰那緊張疲憊的樣子。她還頗自豪地告訴大家,為了多掙一些錢,同時找了三個打工的地方,中午在中餐館,晚上到日本餐館,還做了一個「家教」。

「一天緊緊張張地跑幾個地方,累不?」

「兩家餐館都不是天天有活,家教也不是天天去,一天跑幾個地方的時候不是很多。」

「那也夠累的呀!」快嘴阿姨緊接說。

「要說不累,那是騙人的。」小菁語調變得有些沉重,「餐館打工是緊張活兒,有客人,在大堂招呼客人;客人走了,還要到廚房幫著理菜、洗碗。我們這些城市女孩,缺乏鍛鍊,開始那陣子,一天忙下來,全身骨頭都要散架了,兩條腿腫得明晃晃的,躺在床上,伸也不是,屈也不是。」

「累成這樣,還不歇歇?」

「想是想著,捨不得呀。」

「捨不得什麼?」

「花花響的美金啊。」小菁臉色又開朗起來, 「美國就這條好,幹活就給錢,不拖不欠的。」

「能給我們透透,一天能掙多少?」

「對你們也不用保密,」小菁說,「打工主要靠掙小費,吃飯人少時,一天三、五十元(美元,下同),人多時,也可能掙上百二八十的。」

「啊—,這麼多?」快嘴阿姨滿臉驚訝,「頂上我一個月的退休金了!」

小菁說,餐館打工,還有一個好處,每天賣不完的食品,老闆總叫我們打包帶回家。這也省了一筆生活費呢。這幾年,這就樣,這掙奌那省點,攢了一些錢,加上孩子他爸的獎學金可以省下點,學校有時還發點科研獎金。

「你們買房,兩家老人沒有貼補點?」

「他們都想幫點的,我們沒要。」

「為什麼?」

「家面還有兄弟姐妹,有的本科、研究生畢業了,沒房子住,都向老人伸手呢。」

……

「快嘴」阿姨不僅思維敏捷,而且善於在他人的不經意中順藤摸瓜,揭開悶在心頭的謎底。應邀那天,老周回答大家提問時曾經說過,買房的首付全是孩子自己打工掙得的,當時大家還都不太相信,就憑打打工能攢下錢買別墅?如今聽小菁這麼一說,方知老周所言不虛:應邀老人的孩子,大多都有周末、假期到餐館打工的經歷,收入與小菁說的大體相同;老周兒子來美留學好幾年了,拿的全額獎學金,兒媳又是拼命三郎般地全職打工,幾年攢下來,應該足夠買房的「首付」了。對眼前這位麵皮白嫩、身態單薄卻能如此吃苦耐勞、勤儉持家的女孩,叔叔阿姨們又多了幾分敬佩和愛意。

人們還從小菁的嘴裡得知,在這裡上學的留學生買房的,不只他們一家。

驚 見

開發區是從原始森林中剜出的一片地:四周是望不透的髙聳林牆;一棟棟別墅之間,保留著一行行、一株株鬱鬱蔥蔥的大樹;幾位老人在自家的綠地上精心侍弄自己的花草蔬果;不遠處,幾台挖掘機、裝載機以及一撥一撥的建築工人繼續緊張地忙碌著。

小菁的車漸漸慢了下來。指著前方不遠的一位園耕老人說,她的女兒也是中國留學生,去年剛畢業,在這買了房子。她又指了路邊的另一棟房子:這是某某家的,買了就出租了,自家仍住大學的廉價公寓……

說話間,汽車在一棟還在散發濃濃磚瓦土木香味的二層樓前停下了。老周倆口滿臉喜氣地迎了出來,先是領著大家瀏覽一番開闊優靜的前庭後院,接著打開正門邀眾人入內參觀。

還沒進屋,迎面撲來的「金碧輝煌」就讓大家吃了一驚:金黃錚亮的硬木地板,蜿蜒而上的旋轉樓梯,花團錦簇的門廳吊燈,潔白無塵的四壁內牆,上下左右交相輝映,令人有如臨「金鸞寶殿」的感覺;腳下一塵不染的地板、地毯,更讓人不忍下腳,儘管主人一再勸阻,仍然情不自禁地脫下鞋子,輕聲慢步地走了進去。

穿過門廳、客廳,眼前出現了「從沒見過」的大屋。這大屋是廚房、早餐廳、正餐廳、起居室四室聯體,中間沒有隔斷,加之從底到頂的巨扇玻璃窗,家具又尚未置齊,使大屋益發顯得寬敞亮堂。有位步友逗笑道,這房子可以跑馬射箭了。

二樓,四間臥室。最吸眼球的是主臥室,設有由四個「功能區」:臥室、衛生間及兩個貯衣間。室內淨面積不下50平方米。僅這個就讓住慣了10幾平方米 「大臥」的叔叔阿姨們驚嘆不已了。再走進衛生間,3盞60度燈泡照明的梳妝檯,尤其那能夠湧泉、造浪、泡沫隱身的浴缸,更讓這些沒見過「世面」的「老杆」 們大開眼界,有的感慨道,做夢也沒想到,年紀輕輕的孩子就能住上這樣好的大房子!有的打趣說,這麼大的房子,打掃衛生,也夠愁人的!

勾 憶

一路驚見,激動難已,直到品茗入席時,老人們仍然議論紛紛,情不自禁地勾起對國內住房的回憶與。

這班以囯內「髙知」為主體的觀房團,從杜甫為秋風所破的茅屋,說到自家下裂上漏的草房,從參加工作後的「單身宿舍」、「家屬宿舍」、「廉價福利房」 一直到現今的「商品房」,這些踏著共和國住房四部曲走來的老人,有的老少三代五六口人擠住一間小房,有的「筒子樓」的狹窄走廊上擺滿了煤球、煤塊、煤爐、及各種雜物,有的幾十人、上百人共用一個廁所,有的至今仍然每周一次去擠下餃子般的公共澡塘……

拜託改革開放,拜託房改,在座各家的住房狀況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的搬進了比較寬敞的新樓,大多有了一戶獨用的廁所,也可以在自己家裡「淋浴」 了。但這十來戶老人家的房子,多是「兩室一廳」或「三室一廳」,最大面積(包括牆體、陽台、樓梯、走廊等的「建築面積」)沒有超過100平方米的,而且多和自己的第二代、第三代同住,有的更四世同堂。一位經常在「上面」走動的老人,大體觀測了周家新房的面積,說道,這房子,比我見過的那些省、部、軍級領導的房子還要大。

一個在校生家庭,依靠自己打拼買了省部級髙幹才能住得上的大房子!這一比,當即把老人們走進大房後一波又一波的激動推向一個新的波峰……

後 語

應該說,這棟讓我們激動不已的「大房子」,與後來自己孩子家以及耳聞目睹的許多大房子相比,既難以稱大,也算不上有多豪華,為這樣一棟「稀鬆平常」 平常的房子激動,未免少見多怪,幼稚可笑,但這確實是我們這些生來乍到的老人們的真情實感。人,最易激動,也很健忘,筆者也概莫能外,今天之所以不顧落笑,舊事重提,也就是為了留個"忘卻的紀念"。

責任編輯: 紫薇  來源:鄭紳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9/1103/149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