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全球地震增多:事實or錯覺?死於地震的人在增加

自2010年1月海地地震以來全球6級以上地震分布圖,未包括最新的青海玉樹地震。圖中標示的震級大小為中國地震台網測定的震級。

自海地地震後,七級以上大震接連發生——

進入2010年以來,地震似乎成了全世界揮之不去的一個話題。先是1月12日傷亡慘重的海地地震,然後是2月27日的智利特大地震(8.8級)、4月5日的墨西哥地震,接著在4月7日印尼蘇門答臘附近地區發生了大地震,4月14日,中國青海玉樹又發生了7.1級地震。

今年1月底,還有人發現在美國宇航局(NASA)日地關聯天文台(STEREO)拍攝的某些照片上,太陽附近出現了上千不明物體,它們的大小都與地球相當。

於是有網友說,「世界末日」就快到了,它可能是電影《2012》式的,也可能是電影《獨立日》式的。

現在看來,《獨立日》式的可能性已經被排除了。不明飛行物正在太陽旁列隊準備襲擊地球的想像已經被美國宇航局的專家撲滅:日地關聯天文台的項目科學家喬·戈曼(Joe Gurman)出來闢謠說,照片中的「UFO」只不過是照片的壓縮過程出現問題而產生的痕跡。

但是地震在增多的印象卻在越來越多的人那裡加強,一些專家也開始指出全球正在進入地震活躍期。中國地震台網中心研究員孫士鋐3月份對媒體表示,「地震是有周期性的,地震頻發是因為地球進入地震活躍期」,與1940年代以前相比,現在的地震變多了。

不過地震學家們在這個問題上的看法並不一致。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的地震學家保爾·艾爾(Paul Earle)指出,根據USGS的統計,平均每年會發生134次6.0到6.9級的地震,今年以來已經發生了40次,這與往年相比有點多,但這種狀況的出現,是由於智利8.8級大地震之後出現了許多餘震,計入這些餘震後數字就大了。

從 2000年到2009年的數據來看,除了2002年和2008年沒有發生8.0級以上之外,其他年份均發生了至少一次,2004年和2006年分別為兩次,2007年多達四次。7.0到7.9級的地震,除了2006和2005年分別為9次和10次外,其他年份均在12次以上,最多的年份(2009年)有 16次。

1990年代的數據中,有6個年份沒有發生8.0級以上地震,但是所有年份中7.0到7.9級地震均多於11次,有五個年份達到或超過16次,有三個年份達到18次之多。「我們不斷接到來自世界各地的詢問:地震是否在增多。」美國地質調查局專門在網站上討論了這個問題,他們寫道,「儘管看似出現了更多的地震,但7.0級及以上地震的數量並沒有什麼變化。」

USGS進一步解釋說,人們產生錯覺的一部分原因是,過去20年裡,每年能夠被確定位置的地震增加了。這種增加是由於地震台站的增加以及全球通訊能力的加強。

1931 年的時候,世界上運行著的地震台站只有350座,到了現在已經超過8000座,它們的數據也迅速通過電子郵件、網際網路和衛星傳播。「台站數量的增加和數據時效性的增強,讓我們以及地震監測中心得以更迅速地確定地震,也得以監測到早年間所記錄不到的小地震。」他們寫道。

全球每天地震50次

「早上好,洛杉磯。靠近加尼弗尼亞皮科里維拉的地方發生了輕微地震。」

「菲律賓明多洛島發生6.1級地震。」「多米尼加共和國沒有出現大地震。重複,沒有地震。」「墨西哥下加利福尼亞州發生大地震。」「蘇門答臘發生大地震。」「幸運的是,最近發生在西班牙的地震震源很深,只在一大片地區造成了輕微的晃動。」

這是一個月來USGS在Twitter上發布的地震信息,隨著地震大小的不同,語氣有時嚴肅有時輕鬆。還有誤報的情況,他們也要在這裡做出澄清。

當然,他們不會將每次地震的信息都在這裡發布——那樣一來真的就成了「話癆」了。根據地震台網的監測,全世界平均每天大約發生50次地震。USGS的國家地震信息中心每年大約會監測到兩萬次地震的發生。實際發生的地震尤其是小地震的數量則遠高於此數,據估計可能達到百萬量級。「由於通訊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對環境和自然災害與日俱增的關注,公眾現在知曉的地震更多了。」USGS認為這是人們錯以為地震增多的另一層原因。

英國地質調查局(BGS)也經常面臨美國地質調查局遇到的詢問。BGS表示,在1970年代,科學家在全球建立了標準化的地震監測台網,自1990年之後 5.0級以上地震的精確記錄都在網際網路上可以查閱到。「簡單觀察就會發現,世界範圍內平均每年發生7.0級以上地震18次。」BGS在一份解釋材料里說, 「所以這些地震平均20天就會重現一次。當然這並不是說它們每20天就發生一次。」

他們繼續計算:如果我們假定全球地震發生的時間是隨機的,事件都是獨立的,那麼我們可以說今天發生這樣一次地震的可能性是18/365,也就是0.05。換句話說,今天有5%的可能性會發生一次大地震。

不過,以上假定中「事件都是獨立的」 在現實中可能並不成立。澳大利亞的地震學家蓋瑞·吉布森(Gary Gibson)去年10月接連看到地震引起的海嘯襲擊南太平洋諸島的時候說:「我無法繼續說這些只是大的巧合,是吧?」但任何人都不知道那些地震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

去年10月7日菲律賓發生6.7級地震,幾分鐘之後南太平洋島國萬那杜就接連發生7.6、7.8和7.3級地震。「不同尋常。我研究地震30年了,從來沒見過這種狀況。」吉布森當時說。

有少數專家認為,全球地震在近年確實變多了,比如美國密蘇里州立科技大學的地球物理學家史蒂芬·高(Stephen Gao)認為,與197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的20年相比,過去15年裡的地震更多了,並且原因不明。但更多的專家認為這不是事實,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地質學家拉蒙·安洛史密斯(Ramn Arrowsmith)近期的一番話也許具有代表性:「從我們人類的視角來看,由於我們相對短暫又不完整的記憶,和越來越先進的全球通訊,我聽到更多的地震,它們看起來就像是更頻繁了。但這很可能並不意味著全球的地震有明顯增加。」

實際上,在2003年也出現過類似的情形,當時許多人像現在一樣以為地震發生得更加頻繁了。在今年新一輪的擔心中,一位地震專家說,如果未來六個月沒有大地震,你再來看看,人們又會把這事兒忘到腦後了。

死於地震的人在增加

儘管地震的發生頻率很可能並沒有增加,但另一方面,地震央死亡的人數卻的確在變得越來越多。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統計數據顯示,2000年到2009年間因地震死亡的人數有45.3 萬,比之前兩個十年顯著上升。

但是在統計學家看來,地震死亡人數的年際起伏非常大,這是因為地震要麼不死人,要麼死很多人。比如唐山大地震的死亡人數就會讓1970年代總的地震死亡人數大幅上升。

不過總的來說,地震學家認為,地震死亡人數的增加是建築造成的,而不是地震本身造成的。

同樣是大地震,智利8.8級地震所釋放的能量是海地7.0級地震的大約500倍,但是智利的死亡人數不超過1000人,而海地的死亡人數據估計有23萬人。這一方面是因為智利地震發生在近海,地震的威力會隨著距離快速減弱。「一個近距離的『大地震』 比一個稍遠一點的『巨大地震』的破壞力要大。」一名地質學家在近期的英國《自然》雜誌上說。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原因,則來自於建築質量。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地質學家羅傑·比爾漢姆(Roger Bilham)在2月份的一期《自然》雜誌上撰文說:「在近期發生的一些地震當中,建築物充當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角色。」

他認為,1999年以來發生在土耳其、台灣、蘇門答臘、克什米爾和四川的地震表明,關鍵城市建築的抗震性能被忽視了。這些關鍵的城市建築主要包括三類:學校、醫院和消防站。海地地震央太子港地區80%的學校都在地震央倒塌了,2005年克什米爾地震央的數字也與此相當。

他在早前的一篇論文中曾指出,人類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的擴張縮短了破壞性地震的發生周期。「更多的城市建築在了地震發生的路線上,其中的一些,比如太子港和東京還是首都,它們一旦遭到地震破壞,可能會讓一個國家都陷入癱瘓。」比爾漢姆在新的文章中寫道。

智利8.8級地震的震級位列歷史大地震的第五名,它甚至「震歪」了地球自轉軸8厘米,將地球的一天縮短了1.26毫秒。但是由於智利位於地震帶上,歷史上經常發生大地震——最大的9.5級地震也發生在相同的俯衝帶上——智利建設了抗震性能良好的建築物,所以傷亡被大大減少。

比爾漢姆還指出,加德滿都、德黑蘭、伊斯坦堡、斯利那加(印控克什米爾地區首府)在抗震方面都需要引起注意,它們的建築水準參差不齊。加勒比海北部和東部的大部分島嶼的安全與加勒比板塊邊緣的地震活動休戚相關。「未來的地震震動這些板塊邊緣的城市,不是會不會的問題,是什麼時間的問題。」

「如果建築物不建造成具有抗震能力的,那麼隨著城市人口的增加,地震死亡人數的統計數字只會繼續上升。」比爾漢姆寫道。

「有時候5年之內也沒有一次8級地震,而且是在深海俯衝帶。在(2004年)印尼大地震與海嘯之後這幾年裡,大陸地震活動明顯增加。」加拿大蒙特婁大學教授嵇少丞對南方周末記者說,「我們最感興趣的是能夠給人類生命和財產造成影響的大陸地震。」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416/1636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