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為什麼古代建築屋脊上要裝飾吻獸?

作者:
據傳,明成祖遷都北京建造紫禁城時,天上的玉帝曾賜予「飛禽走獸」,為人間共主鎮守紫禁城。所以在紫禁城的古宮殿建築群中,我們看到這些宮殿的屋脊上,往往有造型不同、數量不等的琉璃裝飾物,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吻獸。

那麼,為什麼中國古代建築的屋脊上要裝飾吻獸呢?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悠久,建築外觀特徵明顯,都是由屋頂、屋身、台基三部組成。而屋頂是整體建築中最重要、最具獨特風格的部份,其屋脊上的吻獸裝飾,更是中國建築裝飾的一大特色。

中國古典建築的屋頂一般是由一條正脊與四條垂脊組成。古代宮殿正脊兩端各有一獸形裝飾物,因形似鴟尾,故稱「鴟尾」或「蚩尾」、「鴟甍」、「鴟吻」、「祠尾」。


紫禁城中櫛次鱗比的宮殿群上的吻獸。(網路圖片)

據《唐會要》上載︰「漢柏梁殿災後,越巫言海中有魚,虬尾似鴟,激浪即降雨,遂作其像於屋,以厭火祥。」大意是說,漢朝時柏梁殿發生火災後,越巫說海中有神魚,尾巴像鴟,捲起激浪就能降雨,所以建議漢武帝做鴟尾狀的東西置放於殿脊上避火。

另唐朝蘇鶚《蘇氏演義.卷上》曰︰「蚩者,海獸也。漢武帝作柏梁台。有上疏者雲︰『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災,可置之堂殿。』今人多作鴟字。」大意是說,蚩是一種海獸。漢武帝修建柏梁台,有人上書說︰「蚩尾是水中精靈,能避火災,可以塑它的像安置在殿堂頂上。」

由此可知,越巫所說的神魚應該就是指蚩尾,故鴟尾最初應作蚩尾。因蚩尾又像鴟,蚩與鴟同音,久而久之,蚩尾就成了鴟尾。歷史上鴟尾的最早記載,始於晉朝,如《晉書.卷二十八.五行志》︰「孝武帝太元十六年六月,鵲巢太極東頭鴟尾。」

吻,古代又作口、嘴之意,如《墨子.尚同中》曰︰「使人之吻助己言談。」因為蚩尾、鴟鳶的嘴長的很像,於是鴟尾又稱為鴟吻。如蘇鶚《蘇氏演義.卷上》曰︰「蚩者,海獸也。……今人多作鴟字,見其吻如鴟鳶,遂呼之為鴟吻。」

從漢至唐,鴟吻大多是造型簡潔的尾翼,中唐以後出現龍形鴟吻,兩兩相向,張口翹尾咬住正脊,背插寶劍,故稱為大吻;因其安放在正脊上,又稱為正吻;又因其形似龍而稱為龍吻。


鴟吻,兩兩相向,張口翹尾咬住正脊,背插寶劍。(網路圖片)

由於古代建築多為木質結構,而龍吻銜接了殿頂正脊與垂脊之間的重要位置,因而讓殿頂更加牢固、嚴密,並有防止雨水滲入的功能。所以古人很重視屋脊上的龍吻,視為鎮宅避火的神獸。

在古代,龍吻並非一般建築都能使用,大都用於宮殿或廟宇。宮殿的龍吻製成後,皇帝要派一品大臣前去迎接。安龍吻時須舉行隆重儀式,要焚香、行跪拜禮,以示敬意。


古畫中的脊獸:明《黃鶴樓圖》 (網路圖片)

古畫中的脊獸:宋《瑞鶴圖》(網路圖片)

明清時,出現了龍吻的頸背上插有寶劍,並露出扇形劍靶。據傳,這把劍是晉朝道士許遜之物。許遜曾任旌陽縣令,勤儉廉潔,為當地治水患、除瘟疫,深受百姓愛戴,人們敬稱為「許旌陽」。

後來許遜棄官拜師學道,在他一百三十六歲時,全家四十二口同時白日飛升,連所養雞犬亦隨之而去。升天后,鄉人就地立祠供奉,人稱「許真君」,宋徽宗時賜封為「神功妙濟真君」。

龍吻上插劍,目地是鎖住龍吻,防止它擅離職守逃回大海;還有就是避邪,因為那些妖魔鬼怪最怕許遜這把扇形劍。

責任編輯: 李冬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712/1728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