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李昌平致信袁隆平放棄雜交水稻研究 引發熱議

昨天,《南方農村報》評論版發表三農問題專家李昌平寫給袁隆平院士的公開信,信中,李昌平希望袁老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水稻研究,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並佐之六大理由,呼籲還給農民自由選擇種子的權利。

  此文被網絡廣泛轉載,引發熱議,有人支持,也不乏反對之聲。昨晚,記者連線正在農村調研的李昌平。

  李昌平,曾任湖北監利棋盤鄉黨委書記,在農村工作17年。 2000年3月致信朱鎔基總理,反映當地突出的三農問題。現為河北大學中國鄉村建設研究中心主任。

  並不反對雜交稻

  京華時報:這封公開信的觀點你是第一次發表嗎?

李昌平:去年老家受災,大面積的中稻被水淹沒,絕收,農民撂荒,補不上種子,那時也寫過一個千字小文說這個事。

  京華時報:為什麼寫信給袁隆平先生?

  李昌平:袁隆平做了很多貢獻,但種子其實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子了。我覺得要保住常規稻,最合適的人就是他了。

  京華時報:您建議袁隆平先生放棄研究雜交水稻?

  李昌平:我並不反雜交稻,信里也充分肯定袁隆平先生的貢獻,見報的只是一部分。雜交稻不是無條件生產的,如果要產量高,相應肥料就必須追加很多東西進去,像袁隆平先生搞超級稻,一畝可產兩千斤,要相應條件,也要錢,還對土壤有破壞。他已經取得很大的成就,應該回過頭來提醒人們,為農民保留一些種子。

  雜交種無力抵災害

  京華時報:農民沒有自己的種子會帶來什麼危害?

  李昌平:農民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會大大下降,這對一個國家的糧食安全是個威脅。像我家鄉去年受災,中稻絕收後,農民沒辦法補種。以前可以用自己種過的早稻種子播種,再收一季。我們國家的災害其實很多,比如像現在北方玉米已開始播種,這時一場冰雹一打,就需補種,但種子公司種子已經賣給你,就補不上了,不僅僅是水稻。

  京華時報:為什麼種子公司補不上?

  李昌平:種子公司出售按季節,而且是一種商業行為,不會多儲備。如遇戰爭、天災等,就無法保障,除非是國家行為。國家如果沒有「傳宗接代」的種子,都可能導致威脅。

  應保留30%常規稻

  京華時報:常規水稻也能高產,且品質也好,這個怎麼得出的?

  李昌平:很多常規稻,經過千百年選育出來,兼顧常量和品質,達到一個自然的最優平衡點,又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抗災能力強。我在農村當過十幾年鄉幹部,在常規稻和雜交稻比較中,常規稻過千斤非常普遍,而且品質好,抗災性強,只是政府、科研部門都不願花錢去培育常規品種。留常規稻的觀點,我不是最近才有。90年代中期,我們鄉里「胡選」水稻品種,10年不衰,一直打敗雜交稻,後來政府不投入等多方原因被淘汰了,那個時候就一直想,要怎麼保留部分農民自己的種子,品質好又能降低成本。

  京華時報:信里,您呼籲有關部門進行立法規定,保留30%的常規種子,這個30%怎麼來的?

  李昌平:從糧食安全角度看,我們國家現在不是生產不足,去年糧食產量歷史最高,我保守估計留70%雜交稻就不影響全局,能保證糧食安全,不會導致短缺。

  京華時報:為什麼需要政府介入?

  李昌平:要有國家戰略,全國應該留10個縣種常規稻,政府應收購種子,放在倉庫里,遇到災害就拿出來給農民種。在日本,主糧一定用本國種子,像水稻絕不會用外國的,其次一定會留有常規種子。

  自信觀點將被認同

  京華時報:信交給袁先生了嗎?

  李昌平:還沒有,打算回京後,給他發一封郵件。

  京華時報:你覺得袁先生會認同你的觀點嗎?

  李昌平:我覺得他會的。袁老從事研究並不是為了追求商業利益,他一定會認真思考國家種子戰略,這是個大問題。

  ■網友觀點

  北京有機農夫市集:支持李昌平老師的倡議。雖然雜交稻總的來說單產高於傳統種子,但是應該加強常規育種的研究和推廣,保障農民種糧的自主性和經濟利益。

  yao:我想,作者是認為雜交種的種子已不是什麼高科技了,某些特定環境下常規種也有優勢。然而現在,由於雜交種不能留種,每年播種時,農民都需高價買雜交種子分薄了農民的利益。此文章是為農民說話,作者好人!

  匿名IP:115.236.50.*作者對雜交育種似乎不太了解。事實上大面積栽種的植物會天然雜交的,「胡選」實際上就是雜交優選的過程。這與基因改造育種有本質不同,不能同論。而且,雜交也不一定非要高產,也可以按人們的需要,做雜交抗病等。

  匿名IP:123.67.62.*

  種子問題需要完善的制度去進行管理,這個問題不是科學家能解決的。在有限的土地上種出能滿足需求的糧食,才是真正嚴峻的科研問題。

  南方農村報:李昌平致信袁隆平希望培育常規水稻

  近日,三農問題研究者李昌平致信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希望其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內容如下:

  給農民留幾粒真正的種子

  ——致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先生的一封公開信

  袁先生:

  您好!我是您的粉絲。您作為雜交水稻之父,已經80歲高齡了,還在攀登培育雜交水稻的新高峰,相信您一定能培育出更高產的雜交水稻新品種。但我卻希望您在有生之年放棄雜交水稻的研究,轉向培育常規水稻品種。

  我之所以這樣勸說您,主要基於以下幾個理由:

  第一,現在的種子發展趨勢是雜交化、基因改造化,種子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種子了。育種科學家和種業資本家為了獲得種子壟斷收益,摒棄原來的種子。我在北京市平谷區一個村子裡種三分地,在種子公司買不到常規種子(未雜交、基因改造的種子)。我對此深感不安。如果有一天碰到天災須補種的話,農民還能種什麼呢?

  第二,常規作物雖然產量比雜交作物低,但肥料、農藥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現在我國雜交水稻產量雖高,但需投入的肥料、農藥等也同步增加。

  第三,我認為,常規稻也能高產,也可保障糧食安全。我擔任鄉黨委書記時,有一胡姓農民選育常規中稻品種,人們都稱該品種為「胡選」,產量和雜交中稻「汕優 63」差不多,畝產1200斤左右。1畝地只需2-3斤「胡選」種子,而且種子還可以連續多年使用,深受當地農民歡迎。但是,由於種子研發部門為追求種子壟斷利潤,視「胡選」為眼中釘、肉中刺,後來「胡選」再也見不著了。

  第四,常規稻種子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強。我家鄉湖北監利經常遭受水災,水災過後,災民們都會用自家的常規早稻「翻秋」(把早稻當晚稻種)自救,1 畝翻秋稻能收500斤左右糧食,解決災民的口糧沒有問題。去年,我家鄉有些地方中稻被水淹了,由於農民沒有常規稻穀,稻田只能被撂荒,等吃政府救濟糧。

  第五,常規稻種子便宜。上世紀80年代,雜交稻未普及時,農民多用常規種子,當時3斤稻穀可換1斤雜交稻種子,而2斤稻穀就可換1斤常規稻種子,而且常規稻種子可以連續種3-4年。現在,20斤稻穀換1斤雜交稻種子,而且只能種一季,不能留種。雜交稻種子價格越來越高,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農民增收難。

  第六,在您的帶領下,攀登培育雜交種子新高峰的後來者越來越多。以您為代表的育種科學家群體,對此做出不少貢獻,但別忘了農民也有自由選擇種子的權利。

  近些年來,我國種子戰略混亂,對此,請您呼籲有關部門進行立法規定——保留30%的常規種子,確立10個縣為常規種子種植區,設立國家種子糧庫,等等。

  我相信袁先生能聽取相關意見,認真對待這樣的呼籲。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京華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428/202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