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長沙2.2米稻登熱搜 網議袁隆平禾下乘涼夢

袁隆平生前在湖南省長沙市的一雜交水稻種植田裡查看水稻生長情況。

「湖南長沙2.2米巨型稻」3日登熱搜。陸媒稱離水稻專家袁隆平的「禾下乘涼」夢想邁進一步,引起網友熱議。袁隆平生前曾透露,他當年看到餓殍,才選擇研發「雜交水稻」。

綜合陸媒9月3日報導,湖南長沙的隆平稻作公園,栽種了近10畝巨型稻,5月份播種,9月份齊穗了,將進入成熟期。

惠農網介紹,正常的水稻高度為1-1.2米,巨型稻高度為1.8-2.2米左右。由於巨型稻高,適合稻魚共養。

目前,湖南省10多個縣試種巨型稻。隆平稻作公園工作人員楊女士對九派新聞說,多地試種巨型稻,距離袁隆平生前「禾下乘涼」的夢想又進了一步。

對此,網友紛紛熱議:

「袁老的『禾下乘涼』夢攻克的難題就是,高杆高產抗倒伏!」「水稻長的這麼高,用的都是雜交育種方法。」「遇到風吹雨打,這麼能抗倒伏嗎?」

「作為一個農學人也不理解,以前水稻就是高杆,後來改成矮杆後不僅抗倒伏,產量也提升了,是一大進步。可是現在為什麼一直宣傳禾下乘涼?!」

「水稻長得高,所需水分和養分要多得多,收割時也會增加難度,不知道相比之下增加了多少效益?再者如遇乾旱可能更麻煩,反而不如普通的水稻。能實現袁老的禾下乘涼夢想嗎?」

袁隆平生前透露自己為何研究水稻

公開資訊顯示,袁隆平是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稱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去年5月22日去世。

袁隆平過世當天,中共新華網英文版發布一篇紀念袁的文章寫道:「『我在1949年之前見過餓殍倒在路上的心碎場景』,『這是使我投身於雜交水稻研究的主要原因。』」

但2007年5月22日,新華網中文版發表的一篇文章中,袁隆平說,大躍進期間,他在湖南看到了餓殍,才選擇雜交水稻這道科研課題。

2009年4月,廣州日報發表袁隆平的專訪,他回憶說:「那個時候三年艱難時期,我們在湖南過苦日子,那真難受。我親眼看到五個餓殍倒在田埂上、路旁和橋底下,餓死幾千萬人。」

中共第一代黨魁毛澤東當年發起「大躍進」,鼓勵全民大煉鋼鐵。同時各地「放衛星」謊稱糧食畝產萬斤,導致1959年至1961年爆發3年大饑荒。

荷蘭學者馮克在《毛澤東的大饑荒》中說,3年大饑荒中餓死的人不少於4,500萬。

在2020年武漢疫情爆發期間,中國民眾一度囤積糧食。當時袁隆平對中共央視說,中國的糧食仍然不夠吃,要進口,比如每年進口大豆七八千萬噸,如果別的國家不賣,就麻煩了。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03/1798182.html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