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歐美為何對中國大陸有機產品說「不」

外國有機認證機構必須和大陸相關機構合作才能開展業務,後果不言自明:喪失獨立性,涉嫌買賣有機標籤,資質被取消,中國有機農商出口被禁,尚在襁褓中的有機產業終受其累自食其果。

寧夏中寧,農民正在曬豐收的枸杞,但有機產品出口堪憂。 (南方周末記者 袁瑛/圖)

杞農之困

2011年7月的寧夏中寧縣,滿眼皆見的是路邊晾曬的枸杞。這個時節,正值枸杞盛產,全年一半的產量幾乎產自這個時節。中寧,這個位於寧夏中部的小縣城是全國著名的枸杞生產基地,枸杞產量占到全國總量的60%以上。

然而,此時,很多枸杞生產商卻在犯難。

劉磊,中寧最大的枸杞生產企業——早康的副總經理,剛剛送走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來自瑞士市場生態研究所(IMO)的檢查人員。IMO是全球首批從事有機產品認證的機構之一,同時具備歐盟和美國認證許可。

「『翻箱倒櫃』檢查,不僅新添了檢查合同的細則,還增加了網上追蹤系統。」劉磊抱怨道,「今年的檢查格外地嚴格。」

這是出口有機枸杞的第一道門檻,即獲得由出口目的地國家認可的有機認證。例行檢查每年一次,今年卻格外嚴格。

事實上,歐盟和美國幾乎已經對中國枸杞關上了「大門」。

近年來,枸杞的出口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10年,西班牙一度是中國枸杞的第一出口市場,出口額為774萬美元。然而2011年以來,受到歐盟更為嚴格的限量標準,西班牙進口額銳減。

來自寧夏林業局的資料顯示:2007年1月-2009年3月期間,我國共有24批出口到美國的枸杞產品因為檢出農藥殘留、亞硫酸鹽、色素、惡性雜質以及標籤、成分未作說明等問題而被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FDA)拒絕入境。

自2007年以來,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以枸杞乾果在美國無明確農殘限量標準為由,要求農藥殘留一律不得檢出,一旦檢出,就拒絕入境。「寧夏有機枸杞也就此基本停止對美出口。」中寧枸杞產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孟躍軍對南方周末記者說。

有機枸杞,簡單定義,就是不使用任何化學農藥的枸杞。以歐盟有機食品農產品農殘法規要求,枸杞鮮果中的農藥——啶蟲脒的限制含量為0.01mg/kg,這一含量意味著在生產過程完全不能使用農藥。

這對於病蟲害泛濫、一年至少打藥6次以上的枸杞生產,提出了巨大的挑戰。而有機枸杞的遭遇,僅僅是中國有機農產品出口困境的縮影。

抬高的門檻

近日,一場針對中國有機產品認證的「檢查風暴」正在醞釀之中。不久前,美國農業部暫停了其大陸一個重要的認證機構——「有機作物改良協會」 (OCIA)在中國的有機產品認證資格,原因是後者「不合時宜地聘用了中共政府人員,對歸政府所有的中國農場進行認證,這些農場出口到美國的糧食都貼上美國農業部有機認證標籤」。

美國農業部表示,近期將派遣一個審查小組到中國廣泛評估有機產品的認證過程。

根據美國農業部相關有機項目的規定,對有機農場的認證應該由第三方獨立進行,以避免任何利益衝突。OCIA曾經是美國在華的最大的有機食品認證機構之一。

此舉帶來了連鎖反應:包括美國Whole Foods在內的有機產品零售商已經表示不再銷售OCIA認證的中國有機產品。這讓人想起了2008年,由於對美國農業部的有機產品認證存有疑慮,美國大型健康食品連鎖Trader Joe's將所有來自中國的有機產品下架。

「中國蓬勃發展的有機產業面臨很多問題:沒有嚴格的行業標準,疏於管理,員工短缺,此外,像運用糞便施肥等做法並不是美國農業部和大多數消費者所認可的行為。」美國農業部一位高級官員這樣聲稱。

美國有機產品銷售量已達到了約300億美元,幾乎占到了全球銷量的一半。然而,從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的統計數據來看:從中國進口的產品每個月約有200種被扣留在港口。這是所有國家中被拒收的產品中最多的。

除了有機枸杞,這些年來,美國禁止進口的中國有機農產品還包括:高麗參、靈芝、香菇、小米、鮮姜等等。在愈來愈嚴格的標準下,這個名單還在不斷添加。而這些被禁產品多數都是因為「農藥殘留物」超標。

以有機枸杞為例,南方周末記者在中寧縣的採訪中,大部分枸杞的生產廠商對於「有機」的理解參差不齊,藥物殘留超標、「二次污染」等問題確為事實。

根據公開資料,中寧縣有機枸杞種植面積已經達到了4萬畝。然而,南方周末記者調查發現,真正獲得有機認證的種植土地不足3000畝,有機枸杞產量目前最多不超過12噸。相比較中寧年出口5000噸的數目,這一產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那麼,充斥在市場上甚至出口到歐美的「有機枸杞」又是什麼?

答案就在有機認證環節。「很多人的有機認證就是買來的。」周佳奇一語中的。他是中寧另一家枸杞出口企業主。有機認證環節的「違規」操作或者缺失,成為了本就不成熟的中國有機產業致命的一環。

中國式「有機認證」

上述被暫停業務的OCIA是進入中國最早的認證機構,於1995年就與中國「國家有機食品發展中心」合作在南京成立了OCIA在中國的分部。

此外,大陸有機認證市場上還活躍著法國的ECOCERT、德國的BCS、瑞士的IMO和日本的JONA和OCIA-JAPAN,他們在中國境內開展了數量可觀的有機認證檢查和認證工作。

OCIA並不是第一家被禁止認證業務的機構。2010年,來自德國、在上海設立辦事處的賽瑞斯認證機構也因為發現有機枸杞認證存在問題,而暫停認證業務一年。

這些由歐盟和美國農業部認可的權威認證機構,如同「監視器」般,對於中國出口到歐美的有機食品進行把關和監督作用。沒想到,在中國市場上,這些認證機構的運作有些「走樣」。

「貌似執行統一的標準,實則有很多靈活操作的空間和漏洞。」一位熟諳國外有機認證機構運作的業內人士對南方周末記者坦言。

一套標準的認證流程包括:遞送申請、遞交材料、指派檢查員、檢察員出具報告、總部審核、發證等環節。「可以人為控制甚至篡改的環節很多。」一位從事多年基地檢查工作的檢查員告訴記者,「包括土地面積、檢查時間、送檢樣本等等。」

該問題的癥結在於,本該作為第三方獨立檢查者的認證機構在中國市場早已失卻了獨立性。

一個被國外詬病的國情是,國外認證機構進入大陸市場的一個先決條件就是要與大陸相關機構合作,股權比例也以中方為重。例如ECOCERT與中國農業大學合作、IMO與南京英目認證有限公司的合作。

「認證機構的獨立性受到很大影響。」上述業內人士說。

與此同時,由於歐盟和美國對於其海外認證機構的監管「鞭長莫及」,這些作為私營公司的認證機構也充分暴露了逐利性。「認證機構為了賺取認證費用,不惜千方百計拉攏企業做認證。」中寧的一位枸杞商家告訴南方周末記者。

劉磊碰到的尷尬則是:在早康做有機認證的時候,其認證機構賽瑞斯保證只認證一兩家枸杞廠家,「到最後,光中寧就認證了三家。」劉磊意識到「有機認證只不過是用來遮遮門面,甚至是給那些無法達到有機產品標準的廠家『遮羞』用的」。

對此,一位來自上述認證機構的人士對記者坦言:「認證機構是靠客戶生存的,你不給認證,以後誰還來找你?」

「依賴認證,不如切實做好自己的有機產品。」孟躍軍說。屢遭歐美市場出口限制的事例適時提醒了大陸廠商:認證「放水」,最後吃虧的是自己。

由於到目前為止我國尚未正式頒布強制性的有機食品認證國家標準,因而,各個認證機構執行的認證標準也就各不相同,認證市場混亂的情況一時還難以根除。

枸杞廠商也在展開「自救」。事實上,目前枸杞正面臨一個關鍵的機遇:2010年1月,美國環保署(EPA)發出通報,擬針對美國聯邦法規《食品中的化學殺蟲劑允許量要求及允許量要求豁免規定》中的農作物分類表進行修訂,其中,擬將枸杞納入分類表,並請各方對此進行評議。如能列入,枸杞乾果農殘將有限量標準,而非過去的一律「不得檢出」。

「枸杞廠商應該使用中國農業製造商的證據資料向農業部提出申請,與此同時,對於不合理的拒絕入口案件要據理力爭申訴。」原美國農業部食品安全局高級工程師吳達純表示:針對枸杞這類產品,枸杞廠商應主動向美國提出交涉和遊說。在美國,通常的慣例是:最高允許農藥殘留量都是由農藥製造商出具統計試驗及分析,向農業部申請設立。

「自律」加上「自救」,或許可以成為中國有機農產品走出困境的途徑。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南方周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718/2117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