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石料理,它最早起源於禪道,最早從日本京都的寺廟中傳出。僧人的飲食清淡,而且過午不食,飢餓難耐之時便想到將石頭加熱後抱在懷中,抵擋些許飢餓感,後來漸漸有了「懷石」的說法。演變到今天,懷石料理將最初簡單清淡、追求食物原味精髓的精神保留了下來,並最終完善成一套精緻複雜的用餐程序。由於它是由禪宗思想發展而成,故而其也有「淨心料理」之美謂。
它的概念其實與現在流行的私房菜有共通之處,它不僅要求製作者對食材的物盡其用,強調食材的應節性。還要求製作者要集中精力,認真與每種食材對話。能否尊重自然,對人與自然的關係有否感悟,而這都決定著製作者的出品素養。再加上其製作及上菜流程繁瑣,基本上一套程序走下來,三四個小時就此流逝。了解日本懷石料理的人一定聽說過京都「菊乃井」的大名,它號稱「全球十大餐廳」之一。「丹熊北店」和「魚三樓」也是位於京都卻能代表日本最高級懷石料理的著名餐廳。
懷石料理一般包括:七點前菜(七種繁複做工的小菜)、碗盛(帶有湯汁的手工料理)、生魚片、揚物(炸的)、煮物、燒物及食事(飯或湯)。
第一個端上來的是「先付」,即平時所說的開胃菜,是一道山藥羹。小巧玲瓏的方塊形菜品,放在青色磁碟中,上面澆上一層特製的哩狀醬料,清涼爽口。看見旁邊一小堆綠色芥末,抱著好奇心蘸了一點,卻意外發現這種芥末完全不像平時所吃的那麼刺鼻辣口,更多的是綠色植物的清香。
等到所有食客都將山藥羹品完之後,服務生便從側旁溫柔地撤掉餐盤,端上第二道菜「八寸」,即由多道小菜組成的食物拼盤。懷石料理具有很強的季節性,除了採用最符合本季節的材料,在器皿和裝飾物上也不忘體現季節性。
在懷石料理中,器皿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料理本身。懷石料理的器皿以木器、陶器、瓷器和金屬器為主,無論何種材料,精緻的做工和流暢的線條是一定要的。一個好的懷石料理廚師,會從拿到手的器皿的材質和外形,思考應該用它來盛放什麼食物。比如,夏天用玻璃器皿會讓人覺得清涼,用錫器做湯碗會比陶瓷器更加貼合唇部……不要求固定的食物對應固定的器皿,大多由廚師的審美觀決定,所以用器皿搭配食材也是懷石料理的難度之一。
揭開網罩,小菜組成的微觀世界清晰地呈現在眼前,高高低低錯落有致,色彩搭配也十分考究:黃澄澄的蛋黃、青綠色的黃瓜鯛魚卷、醬色的鰻魚壽司、粉色蝦肉等等,不注意的話,根本不會發現一片削成山峰形狀的綠色棕葉。懷石料理對食物外形的追求可見一斑。挨個把小菜送進嘴裡,有的圓潤柔滑,有的嫩脆爽口,才發現懷石料理不光在外形上做足了文章,口味也非常注重搭配,葷和素、干和濕、脆和糯……在一道「八寸」里就表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說先前的兩道菜只是鋪墊,那麼接下來的「向付」、「蓋物」、「燒物」則把這次用餐體驗推向了高潮。「向付」又名刺身。三種不同的刺身安放在竹筒中,從左到右依次是金槍魚魚腩、鮑魚和鯛魚。與之搭配的醬料有兩種:蛋黃醬和醬油。
懷石料理以保留食材的原味為長,生食的食物一定要鮮,取材時間和保存,取材部位和方法都非常下工夫。服務生介紹說,每天的刺身會根據食材的新鮮程度做些微調整,一定是把當天最新鮮的魚類做成刺身。另外,以金槍魚魚腩為例,魚腩取自金槍魚脂肪最多、肉質最嫩的魚腹部分,也被稱為金槍魚的精華部分。與其說是一塊魚肉,不如說是一塊脂肪更恰當些,嚼上一口,滿嘴的汁液;但如果在將金槍魚魚腩外裹上特製的蛋黃醬之後再食用,就可以很大程度上減輕魚腩的油膩感,口感也更加潤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