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5月,毛澤東寫了一部《論持久戰》,初步總結了全國抗戰的經驗,批駁了當時盛行的種種錯誤觀點,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方針。在這篇著作中,毛澤東分析了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雙方戰爭的性質、戰爭要素的強弱狀況、國際社會的支持與否,指出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的勝利屬於中國。他還提出了抗日戰爭必將經過戰略防禦、戰略相持、戰略反攻三個階段。他強調「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勝利的唯一、正確道路是實行人民戰爭!

《論持久戰》真的是老毛髮明創造的嗎?其實不是,在中國最早提出持久戰的,是兵學家蔣百里老先生。早在20年代,蔣百里先生就很有預見的提出了,對中國最大威脅的國家是日本,且中、日兩國必有一戰。

1937年初,蔣百里最重要軍事論著集《國防論》出版,轟動一時。扉頁題詞是:「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在《國防論》中,他首次提出了抗日持久戰的軍事理論。

蔣百里的主要論點是:
第一:用空間換時間,「勝也罷,負也罷,就是不要和它講和」;
第二:不畏鯨吞,只怕蠶食,全面抗戰;
第三:開戰上海,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阻日軍到第二稜線(湖南)形成對峙,形成長期戰場。
蔣百里並且犀利地指出,中國不是工業國,是農業國。對工業國,占領其關鍵地區它就只好投降,比如紐約就是半個美國,大阪就是半個日本。但對農業國,即使占領它最重要的沿海地區也不要緊,農業國是鬆散的,沒有要害可抓。所以,蔣百里的結論是:「抗日必須以國民為本,打持久戰」。

此後,中、日正式交戰,蔣百里先生的持久戰思想,被小諸葛白崇禧在國防軍事會議上提出,並得到了蔣介石的批准,再付諸實施。後來的戰爭中,國民黨一再退讓,小日本只花了半年多的時間,就占領了半個多中國,就是根據這個戰略方針。「以退為進,以空間換時間,讓小日本陷進去,再拖住它」。

毛澤東的《論持久戰》寫出來後,雖然在當時的邊區有一些影響(主要是那時候信息傳播很落後。大多數人都不知道,蔣百里先提出了這思想)。但是,《論持戰》出版發行後,在中共統治的地區,還是遭到一些地方抵制。比如:中共長江局就不肯發行。

《論持久戰》中,隱含了另一個思想:老毛認為讓國民黨和日本人幹起來,可以消耗國民黨的有生力量;讓蘇聯和日本人幹起來,中國可以魚翁得利!長江局認為,該書動機不純,與國共合作、舉國抗日,同仇敵愾的氣氛相衝突。

由此可見,是先有蔣百里的持久戰思想(1937年提出),後有毛澤東的《論持久戰》(1938年寫)。


【大本營訓令 令字第一號】1937年8月20日。(中央檔案館 《抗日戰爭正面戰場》



國民政府軍委會大本營 大元帥 關於對日持久戰的指令第二號。(第二歷史檔案館)

(本文略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