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銀行行長洪崎去年底的那句話——「銀行業利潤太高了,我們都不好意思公布」言猶在耳,今年銀行的利潤又齊刷刷地漲了!

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同比增長18.9%。商業銀行淨利潤超過萬億元大關,平均日賺28.53億元,創歷史新高。而與此同時,滬深兩市7家銀行披露的2011年員工薪酬也讓民眾「羨慕嫉妒恨」:民生銀行高管和員工薪酬大幅增長43.91%,人均年薪約39萬,列已公布年報上市銀行首位,興業銀行、深發展分別以30.48萬和27.8萬居第二和第三位。

雖然銀行業的高收入是與其高利潤掛鈎的,有其合理性。但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銀行的近八成收入來自存貸利率差,而這種獲利方式,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國家利率管制帶來的穩定紅利,並非通過市場競爭而獲得。有專家指出,與已開發國家相比,國內銀行業門檻較高、缺乏競爭是高利潤的主因。

目前,整個貸款市場完全是銀行一家獨大的賣方市場,企業基本沒有與銀行議價的話語權。特別是在當下實體經濟經營業績下跌,很多企業因貸款無門處於資金鍊斷裂邊緣的情況下,銀行業持續躥升的利潤和薪酬,遭致「趁火打劫」等指責聲不斷。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有人大代表指出:中國各銀行存款與貸款之間的利息差距達3個多百分點,憑空高出國外銀行兩個點,多掙出一萬多億元人民幣。如果銀行不拿這一萬多億元,就意味著工商企業、實體經濟降低了一萬多億的成本。

近年來,各界對於銀行業「暴利」的批評與擔憂常見諸媒體:擔憂銀行壟斷導致低效率者有之;擔憂存款人利益被掠奪者有之;擔憂銀行業養尊處優、競爭力不足者有之;擔憂銀行高利潤侵蝕實體經濟基礎、導致產業空心化者亦有之。無論是批評還是警示,都是忠語良言,但我們的監管部門和銀行能聽得進去嗎?

民眾希望銀行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不忘社會責任,更多讓利於民。但事實上,在銀行業已經和菸草石油一樣成為暴利行業,利潤一路滿堂紅的同時,不少銀行給股民的分紅回報卻不漲反降,甚至乾脆不分紅。一個明顯例子,深發銀行近年來業績大增,2011年本行實現淨利潤91.8億元,同比增長47%,但連續3 年不分紅的「鐵公雞」做法,就遭到股民的一致聲討。

不僅如此,中國質量協會、全國用戶委員會近日公布的一項「銀行業滿意度」測評結果顯示,客戶對銀行服務的實際感受普遍低於預期。銀行收費不合理、泄露和濫用客戶個人信息是最令人不滿意的兩大問題,郵儲、工行、建行、興業、農行5家銀行的得分低於行業得分。一邊是高利潤,一邊是低滿意度,這種反差不僅惡化用戶與銀行的關係,也侵蝕銀行的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