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胡少江:「入常」的寡頭交易規則

作者:

十八大在即,境外的媒體提出的新常委名單五花八門,基本上涵蓋了所有的現任適齡政治局委員。其實,不僅是境外媒體對這個五年(或者十年)一度的「新常委猜謎」的遊戲樂此不疲,包括近四百位中國執政黨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在內的中國政治精英們目前也都在焦急地等待著謎底。

這一現像表明,政治規則的不透明和政治前途的不確定在中國政治生態中占有主導地位。這也是對那些聲稱中國在政治繼承問題上已經實現了制度化、程序化的中、外政治學者的一個嘲弄。當然,缺乏透明的規則不等於沒有規則,但是它是一種沒有法律準則的潛規則。這種人治的潛規則並非始自今日,在毛澤東時代便已經存在。

在獨裁者的治下,這種潛規則的核心就是獨裁者的意志。由於獨裁者的意志是變化的,因此規則也在變化。毛澤東廢黜劉少奇林彪鄧小平,鄧小平廢黜胡耀邦趙紫陽等就是變化無常的獨裁規則的體現。現在的中國,沒有人具有當獨裁者的實力了,開始盛行一種新的潛規則,就是 「寡頭交易」規則。政治接班人成了極少數政治寡頭的幕後交易品。

了解遴選政治接班人的寡頭規則是理解中國現行政治生態的一部分,它能夠幫助人們理解中國的決策程序,從而比較「靠譜」地預測中國政治精英集團成員的政治行為及其政治和社會後果。在十八大的政治局常委的遴選過程中,這種寡頭規則包括那些內容呢?

首先,任何希望能夠入常的候選人都必須是具有決定權的寡頭所能夠接受的人物。由於沒有了絕對的權威,所以這極少數寡頭各個都有否決權,假如你得罪了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你的政治前途絕對終止,搞得不好你的結局還會身敗名裂。薄熙來就是一個明顯的例證。

有人認為薄熙來是因為到重慶後奉行一條別出心裁的路線和政策才導致目前的結局的。持這種看法的人只知其表,不知其里。薄熙來註定出局是因為胡錦濤早在五年前就開始布局對他行使否決權。五年前的薄熙來,既有地方黨政主要首長的經歷(大連市委書記和遼寧省長),又有中央重要經濟部門的首長經歷(商貿部長),應該是政治局和國務院副總理的首要人選,假如當時他沿著這條路徑走下去,在十八大前的「入常」的競爭中便會成為尾大不掉的領跑者。

胡錦濤當時便為今天行使了最終的否決權作出了鋪墊,將薄趕出了京城。因為薄熙來的父親薄一波是胡錦濤和整個團派出身的幹部的政治敵人。薄一波依仗鄧小平授予的權力,在代表老人黨清理改革領袖胡耀邦的過程中試圖將凡是與胡耀邦有干係的人一網打盡,其中就包括胡錦濤、王兆國、劉延東等人。有了這種淵源,薄熙來無論如何是不會成為胡錦濤的政治盟友的。作為具有否決權的最終要的政治寡頭之一,胡錦濤行使否決權應該是意料之中的事。

其實薄熙來對此也心知肚明。可是他不是一個「認命」的主兒,還寄希望於另闢蹊徑,在出局後重新入局。他在重慶的路線,雖然與胡錦濤的「親民政治」和「毛澤東主義」並無根本不同,卻得罪了江澤民,因為他所批判的正是江澤民時期的政治和社會政策。於是,作為另一個政治寡頭,將也行使了否決權。這就註定了薄在政治上不僅「死定了」,而且還會死得非常難看。

「入常」的第二個規則是在半公開的幫派競爭中得到幫主的絕對信任。只有這樣,幫主在與其他的政治寡頭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才不至於將你作為權力交換過程的犧牲品。但是,假如做得過火,鋒芒畢露,便違反了規則一,很容易讓其他的幫主行使否決權;假如做得火候不夠,在本幫幫主的心目中又缺乏分量。在寡頭支配政治權力的幫派角逐中,要取得這樣的平衡要花費很多的功夫。

第三個規則是中庸規則。由於要避免遭受政治寡頭的否決,所有的候選人都要在長期的政治生涯中儘可能地表現中庸,藏頭藏腳,讓人找不到任何破綻。他們必須說千篇一律的話,做不得罪人的事,讓任何人都感到對自己沒有威脅。 久而久之, 他們可能在「入常」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前進,但是卻在制度創新的政治能力上一步一步後退。

第四個規則就是以年齡劃線和論資排輩的規則。由於誰都沒有政績,也由於每一個政治寡頭都有否決權,除了極個別人之外,大多數只有靠以年齡劃線和論資排輩了。例如,在有適齡的現任政治局委員中,已經擔任中央書記處書記和國務院副總理的委員比擔任地方大員的委員們有優勢。已經擔任了兩屆政治局委員的比只擔任了一屆的政治局委員的人有優勢。這就是為什麼劉雲山張德江王岐山、俞振聲、李源潮等人具有相對優勢。

按照這四個「潛規則」來進行十八大常委的猜謎,大致可以八九不離十。問題是,按照這樣的規則進入常委的人,很難為成為具有領袖氣質的政治家。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缺乏合格的政治領袖,這不僅僅是中國人的悲哀,也會使得當今的世界更加缺乏穩定性。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1028/265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