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溝通為什這麼難?溝通的三大頑疾

溝通

20世紀80年代中期,有位美國作家蓋瑞森·凱勒在其作品中虛構了一個小鎮——烏比岡湖小鎮,這個小鎮位於明尼蘇達州的中心。然後這個小鎮在地圖上根本找不到。他是這麼描述的這個小鎮的:這個小鎮裡所有的女人都很好強,所有的男人都很好看,所有的孩子都不同凡響。這是一個笑話卻反映了一個心理學原理:人們普遍對自己的性格和能力有著不切實際的樂觀態度。

曾經有位教授做過調查:問:你認為自己在一個課程的水平屬於哪個檔次?調查結果表明只有5%的人會認為自己處於低於平均水平,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能進20%,將自己定義為10%也占據了很大比例。而在一次企業沙龍時,問及創業家對自己公司成功的概率時,大多數人回答是超過50%,更多的是90%。這又被稱之為「烏比岡湖」效應。溝通中10%是內容,90%是態度。每個上來做匯報或者做提案或者做討論的人帶著自己的意見來,而對自己的方案大多數人都抱著非常樂觀的態度。我們會認為我的方案簡直就是太完美了。你們一定會大加讚賞的。而事實上呢?我們反過來看,參加會議的人同樣認為也自己的意見是最好的,最棒的,跟我比,你的方案還差一點,需要我來給你指點一下。其實在溝通內容之前,心理上的態度已經形成。這裡並不是說每個人都是這樣,但事實上,每個人都會帶著這樣一個「盒子」出現。

當我們的大腦認定某項選擇後,我們會強化所有支持我們選擇的條件,而忽視那些對於我們不利的條件。心理學上叫做自利歸因,《影響力》上又稱之為:承諾和一致。加拿大的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他們發現賭馬者只要對馬下注就會立刻對這匹馬的信心大增。其實馬的獲勝概率並不會因為他而發生一點點改變。其實不僅賭馬的,買股票的人都有這種感覺,當我們買了某隻股票後就會認為這隻股票可能會大漲。我還記得有次看電視,說一個老師怎麼培養一個後進生考上清華的,他就讓這個學生把「我要考上清華」寫下來掛在牆上,然後勇敢的跟別人說:我要考上清華。當人們做了選擇之後,會有強烈的保持一致的驅動力。這種驅動力讓我們即使對明顯的錯誤也會視而不見甚至解釋為對自己有利的條件。購物的時候當我們看重心儀的商品時,即使我們明明知道並不是非常需要,但是會給自己找各種藉口,就像當初買Touch時給自己找的藉口是看可以電子書,可以做時間管理,可以隨時記帳。結果呢?結果現在只有一個功能——鬧鐘。所以不到黃河心不死是每個人大腦固化的思維方式。當我們開始為自己編造各種理由來維護我們選擇的正確性,產品的實用性,方案的合理性的時候,我們需要想想自己是不是已經被鎖在自己的思維中了。

所以阻礙溝通的三大頑疾:

1、良好的自我感覺。

2、基於自己推論而假定對方的思想。

3、自利歸因或「死不認錯」。

這些問題不是個人的問題,而是盤踞與人類思維上的頑疾,所以很多人說對事不對人,而現實告訴我們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儘量跳出思維的圈子,這裡推薦《跳出盒子》一書,在溝通的時候要視對方的需求為自己的需求,不要把對方當做滿足自己需要的物,談合作的時候要跳出自己給自己設定的圈子或者假象,尊重客觀事實。溝通的結果絕不是誰贏誰輸而是互相妥協產出最好的結果。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網際網路的一些事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219/285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