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業界指一半散裝香油「造假」 產銷量存數萬噸缺口

一斤純芝麻油成本至少在18元之上,但大量流入餐館和農貿市場的芝麻油,售價卻跌破18元,有的甚至低到9元。這一發生在多地且持續多年的怪異現象,讓不少品牌產品的地方經銷商倍感無力。

這裡所言的芝麻油,即是香油。「好的,裡面有一些芝麻油;差的,直接是四級玉米油和香精,一粒芝麻不用。」曾做了近十年芝麻油的業內人士告訴《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如果用最廉價的辦法炮製「芝麻油」,其成本可以控制在每斤4元左右,稍有規模的作坊,年利潤可以達到六七十萬元。

「市場丟給摻假的,芝麻扔給做餅的,往外沒有出口的,回頭沒有種地的。」問題芝麻油在售價上的明顯「優勢」,讓經銷商擔心市場進一步異化,進而影響芝麻種植。有數據顯示,我國作為世界四大芝麻產地,近年來進口量正以10%逐年遞增,而業界則認為實際增量可能還要高。

「我們的結論是,市場中恐怕有一半的芝麻油是有問題的,有的摻了其他油但沒標明確,有的則完全和芝麻沒關係。」河南某知名品牌代理商稱,他們曾在2012年進行過一定範圍調查,結果令人震驚——偽芝麻油和假芝麻油在市場中的份額,仍在不斷提升。

「油摻油,神仙愁」,由於檢測與監管上的難度,問題芝麻油較少被查處,但也不乏刑事案例出現,不過其警戒作用顯然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

半價「香油」

即使大廠商將價格壓到最低,但仍是「雜牌軍」售價的兩倍。而小作坊則可以做到其1/3的售價,所向無敵。

芝麻油,又名香油、麻油(下稱香油),這種中國人最熟悉的調味品,在羅小軍眼裡,卻有著完全陌生的一面——作為某知名品牌香油河南區銷售人員,他發現市場中許多香油的售價低到不及他們產品價格的一半,甚至更低。

「最好的工藝,最好的芝麻,撐死也是兩斤多芝麻出一斤油,傳統工藝得兩斤半出一斤。如果真是純芝麻油,售價怎麼可能比成本都低呢?」羅小軍說如果標明是「芝麻調和油」尚能說得過去,但許多號稱純芝麻油的,售價卻低得嚇人。

以目前芝麻市場價7元/斤計算,純芝麻油的最低終端售價應該在16元/斤至18元/斤左右,其差別主要由生產工藝決定:傳統水代法,由於採用石磨磨製,出油率較低,其成本較高;而現代工藝的機製法,則出油率較高,但其上限也達不到50%。

而記者在河南、陝西查看的農貿市場中,450毫升裝的香油(約為一斤),不少售價竟低於16元,有的甚至達到令人震驚的12元。其中不少標明是傳統工藝、純芝麻油,但也有部分標明為芝麻調和油。

這種明顯「賠錢」的香油,不僅出現在農貿市場中,羅小軍他們發現這些香油也大量流入飯店,生產者除了一些聞所未聞的「雜牌軍」,更有附近「現場製作」的小磨油作坊。

「小作坊和管後廚的聯繫好,送點禮甚至直接給回扣,飯店到了夏天要做涼菜,香油的用量不少,城市周邊一個小作坊的銷量,都會超過我們一些縣級代理商。」羅小軍稱他們曾考慮出大包裝香油專銷飯店,但高層在2012年調研後發現,不少飯店早已被廉價香油攻入。

羅小軍他們則更願意提「問題香油」而非「假香油」,因為他們認為部分標明為芝麻調和油的香油,其成分做出了相應標明,作假問題可能不大,被他們稱為假香油的,則是摻的比例太高,甚至和芝麻毫無關係的「香油」。

假香油「秘籍」

「就算你親眼看著,現場磨製,他照樣可以摻假。」摻假者稱,假香油的成本可以低到4元/斤。

陝西三原縣擁有全國唯一的香油產業園,當地40多個註冊香油企業集中在方圓兩公里內。

「散的,可以給你做到10塊錢,要包裝就稍微高一點,拿得多咱們再商量。」4月18日上午,陝西三原縣的生意人向記者報出遠低於超市的價格。隨後,這位生意人為記者引薦了一位香油產業園老闆,也給出了相同的報價,但在記者提出想要看下生產情況時,二人婉拒並笑稱:「十塊錢的香油你不知道咋生產?」

在三原縣,記者嘗試以採購者、外地代理的身份來到多家企業門外,希望能夠進到生產車間查看,但小企業幾乎一律拒絕,只有一家大企業帶記者進入了廠區。一位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那些大門緊閉的企業即使在工商、品檢前來時,也不會輕易打開大門。

那些以廉價搶占市場的香油因何能夠如此廉價,他們都有著怎樣的製作秘籍?這一問題對於曾經的摻假者劉永山和郭建平而言,根本算不上秘密。

「冬天摻菜沙拉油,夏天摻豆沙拉油,摻豆沙拉油的時候最好先熬一下,這樣就不會凝結了。」劉永山十幾年前從一個小磨坊做起,之後做成了一個頗具規模的小作坊,他說自己的摻法算得上是最常見的,而更多人則用更為廉價的四級玉米油加香精、色素製作,和芝麻毫無關係。

事實上,玉米油、豆油、棉油、濃香菜油均可以和香油勾兌。而劉永山的經驗是,香油的比例如果能夠達到50%以上,且前期炒芝麻的時候稍微焦一些,那麼在色相、味覺方面均可以不再添加香精和色素。

以最廉價的摻假,即玉米油加香精為例:四級玉米油市價大概3元/斤,而香精的價格則在20元/斤到40/斤之間,色素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劉永山稱一斤香精可以摻近一噸香油出來,這樣的香油成本就低到了4元/斤,如果散裝賣飯店,售價起碼翻倍,若略加包裝走農貿市場,售價則可以達到12元/斤,若再裝入禮品盒,走名煙名酒店,其利潤翻六七倍都不是難事。

「前三年沒作假,結果一斤只賺七八毛都沒市場,因為別人比我賣得便宜好幾塊,逼得你不得不摻,摻的比例越大越賺錢。」郭建平在魯山縣做小磨坊的時候,為了能夠送入飯店,最後只好以摻假壓低價格。他的觀察是,稍大一點的飯店裡,一天的香油用量就能達到20斤,聯繫幾個飯店,一個月就能銷出一噸,純利潤便在1.5萬元左右。

郭建平還告訴記者,所謂現場磨製的小磨坊,實際上早已將摻好的油注入桶內,你盯著看根本發現不了問題,而出現在超市裡的石磨,其實只能磨製芝麻醬,根本沒法現場磨製香油。

產業鏈陷落

拼售價,更多的製造者開始摻假,甚至造假,最終導致芝麻收購價無法提升,種植者熱情下降,進口增長。

在不摻假就無法進入市場的怪異邏輯下,郭建平稱越來越多的作坊甚至企業已經開始放棄純芝麻油製作,摻已經成為常態,而一粒芝麻沒有造假,也開始大行其道。

「他從我這兒買沙拉油,然後原價賣給飯店,那他的利潤在哪裡?利潤就在他把從我這裡買的不少沙拉油變成了香油,也賣給了飯店。」河南一位市級經銷商笑稱,品牌經銷商已經淪為造假者的供貨商。

記者不僅在河南、陝西等地發現芝麻油香精,甚至在北京,產自四川的芝麻油香精也出現在農貿市場中。湖北一家生產商告訴記者,其芝麻香精年銷量在一噸左右,每斤只需要60元即可運至北京。

據媒體報導,2010年時,江蘇泰州、四川滕州質監部門先後查處大量摻假、造假香油,其中四川的案例曾引發公眾惶恐,當地政府不得不出面澄清假香油中並不含有地溝油,此後,參與造假者被判刑。2012年,寧波一對夫妻勾兌香油被判刑。

但刑事案件似乎並未能夠阻止廉價摻假、造假,除了價格上的明顯優勢外,某種消費心理也讓問題香油的市場擴大。「很多人認為到小磨坊買香油送禮,會顯得更質樸,送給對方的時候可以說這是他在那兒看著、等著現場磨製的,但實際上也一樣造假。」郭建平說因為對於小磨坊而言,飯店才是他們的主要客戶,而要進入飯店,造假和廉價隨之而來。

業內人士分析稱,中國大陸自產芝麻產量每年約35萬噸,進口約40萬噸,總計約75萬噸。其中約40萬噸用於榨取香油,按照2.5∶1的出油比例,其產量應為17萬~18萬噸,但每年平均銷量約為24萬噸,存在約6萬~7萬噸缺口。

「就這樣算都存在六七萬噸的缺口,但事實是,這幾年芝麻收購價一直沒有大幅提升,農民的種植熱情一直在下降。」某知名品牌國內營銷負責人稱,他們的觀察是,目前餐飲行業已成為假香油重災區,其次便是農貿市場。

「市場丟給摻假的,芝麻扔給做餅的,往外沒有出口的,回頭沒有種地的。」三原興邦油品有限公司負責人張安告訴記者,他們從2007年開始,率先在企業主營的傳統工藝製作「張興邦小磨香油」上打出「假一賠一千」承諾,但市場占有率增長並不明顯,原因仍在摻假、制假者通過廉價占有的市場份額太大。

張安更深遠的擔心在於,作為與印度、蘇丹、衣索比亞並列四大芝麻主產區、有著2000年種植歷史的中國,官方數據顯示近年的進口增長每年均超10%,長期下去,整個產業鏈的上游可能都會交給國外,屆時無論羅小軍他們採用機制壓榨的知名品牌,還是像自己一樣的傳統工藝都會受到前後夾擊:原料話語權在國外,而市場話語權則給了造假者。

「在陝西,香油在50%以上才能被衛生廳通過,但四川30%也能通過。」張安稱目前各省在所謂芝麻調和油的標準方面,並沒有明確規定,但審批部門會有標準不一的把關,此外不少企業雖然標明成分,但實際比例並不一定相符。

他認為國家應該加強標準制定,加強監管,通過嚴查摻假、造假,清理市場,捍衛餐飲安全。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中國經營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513/305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