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韓戰結束後,志願軍遺骸為何沒被運回國安葬

騰訊     朴槿惠表示將歸還在韓志願軍戰士遺骸

  導言:最近,韓國總統朴槿惠訪問中國大陸時提議將挖掘出來的360具志願軍陣亡將士遺骸送還中國,引發中韓兩國的高度關注。志願軍將士遺骸與墓地隨之走進人們的視野.

  志願軍遺骸保護情況究竟如何,其他境外中國軍人墓地境況又是怎樣,本期專題擬作一簡要介紹。

  絕大多數志願軍安葬在朝鮮

  長期以來志願軍陣亡人數統計相當籠統,老兵無奈:名字都錯了,還怎麼紀念

  朝鮮戰爭結束後,我國一直沒有精確的志願軍陣亡統計數字,絕大多數資料只描述「中國人民志願軍傷亡36萬餘人」。這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數字,只統計到萬人,還不分死者和傷者。

  直到近年,精確的陣亡數據才披露出來。據遼寧省丹東市的抗美援朝戰爭紀念館研究員張中勇指出,從20世紀末開始,我國從地方最基本的縣區民政烈士名單裡面,逐一進行核對,於2006年公布了志願軍直接戰鬥犧牲的人數為183,108人。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抗美援朝戰爭館」「志願軍烈士牆」銘刻的也是這一數目。可以說,183,108是目前的官方統計數字。

  我國的烈士墓,往往是用來宣傳、教育,很多都是「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烈士墓並不出於安葬烈士,只是作為象徵,故而除了少數著名的英雄外,一般都不會銘刻烈士的姓名,即便有時銘刻了名字,也不免有問題,據《民主與法制時報》報導,「2009年9月,吳清江和李清揚結伴到遼寧丹東烈士陵園找尋犧牲戰友的墓碑,之前聽說有戰友的遺體漂到海邊,被丹東烈士陵園收了,還修了墓。但查驗後發現,15名戰友的名字錯了一半。年近80歲的兩位老兵無奈地說:『名字都錯了,還怎麼紀念?』」

 

  絕大多數志願軍安葬在朝鮮,只有團以上幹部及負傷歸國後犧牲的烈士才安葬國內

  在韓戰時期,政府要求將陣亡的將士就近掩埋,除了團級以上幹部及特級、一級的戰鬥英雄可運回國內安葬。1951年10月23日,東北人民政府、東北軍區曾下發的《瀋陽市烈士陵園革命烈士靈柩安葬暫行規定》中規定:「凡中國人民志願軍、解放軍及其他直接在朝參加抗美援朝戰爭之團(或相當於團)以上幹部,或由軍(或相當於軍)之領導機關批准的特等英模犧牲病故者,得依本條例之規定入園安葬之。」  這部分「特級、一級戰鬥英雄和團以上幹部的烈士」主要安葬在瀋陽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和丹東的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至於國內志願軍烈士墓安葬的普通士兵或無名烈士,主要是負傷的志願軍將士回國治療身亡者。

  究竟有多少志願軍安葬在異國他鄉?原志願軍作訓參謀曹家麟,業餘從事志願軍烈士考察已經10年,對安葬在朝鮮的志願軍烈士情況了如指掌。據他介紹,大約有18萬志願軍烈士安葬在朝鮮,而2010年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的《解讀抗美援朝戰爭》一書中提到:「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壯烈犧牲和光榮負傷者共36萬餘人,其中有14萬人長眠在異國他鄉(在戰鬥中犧牲11.5萬餘人,事故傷亡和病故等非戰鬥死亡2.5萬餘人),在戰鬥中負傷22.1萬餘人。」儘管兩個數據有所出入,但無疑絕大部分志願軍目前安葬在異國他鄉。換言之,根據以上估算,在國內安葬的志願軍烈士超不過3000人。

  當時領導層認為安葬在朝鮮,能夠象徵「(中朝)友誼是用烈士的鮮血凝成的」

  那麼當時為何將志願軍戰士就地掩埋,而不是運回國內?或許是因戰時各種條件所限,但是戰爭結束後,政府也沒有儘快安排或考慮過將遺骸接回國內,這又是為什麼?

  1950年11月,志願軍司令部被炸,毛澤東的兒子、志願軍總部翻譯毛岸英不幸犧牲。毛岸英是團級以上幹部,按規定應該運回國內,但彭德懷出於政治上的考慮,認為應該安葬在朝鮮,於是給周恩來發電報提出:「我意即埋在朝北,似此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其他死難烈士家屬亦無異議。」周恩來批示:「同意彭的意見。」

  毛澤東也同意彭德懷的意見。但毛澤為何同意彭德懷建議的,還不很清楚,有待史料的進一步挖掘。不過,杜平的回憶錄提供了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彭德懷回國述職時,曾專門向毛澤東報告了毛岸英犧牲以及將他的遺骨埋在朝鮮的經過。毛澤東聽後,對彭德懷說:「岸英是屬於革命烈士中的一員,你回去要講岸英是志願軍的一名普通戰士。至於岸英的遺體沒有運回國內,埋在朝鮮的國土上,體現了我們與朝鮮軍民同甘苦、共患難的革命精神,也說明我們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是用烈士的鮮血凝成的。你們做得對,做得很好。」這段話雖然沒有直接指明志願軍安葬在朝鮮本意,但從側面看出,志願軍安葬在朝鮮主要出於維繫中朝關係,「對朝鮮人民教育意義較好」。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騰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0707/317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