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重商主義惡果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內外失衡

中國上海自由貿易區掛牌成立。是否能成為中國經濟新一輪增長的啟動點?著名經濟學家滕泰闡述了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真正原因!

中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制定的以「鼓勵出口、穩定匯率、吸引外資」為主的對外開放政策,曾經極大地帶動了中國經濟發展。這種「重商主義」的對外政策為中國經濟實現跨越式增長所做出的貢獻有目共睹。

但是,隨著中國經濟規模越來越大,出口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日益式微,尤其在當前海外經濟長期低迷、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國內「劉易斯拐點」隱現、勞動力成本優勢逐步喪失的內外困境下,「重商主義」貿易政策的負面影響越來越大,正在把中國經濟進一步引向內外失衡的嚴重困境。

外部失衡引致內部失衡

所謂外部失衡,即持續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順差帶來一系列問題。持續順差的結果在國外表現為,中國在用廉價商品「補貼全球」之後,還面臨著「輸出通貨緊縮」的指責,且不斷遭受反傾銷、反補貼的各種貿易保護主義制裁。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在於國內出口行業的行業結構。國內出口企業絕大多數為中小規模的加工製造企業,既沒有海外知名品牌,也不掌握銷售渠道,更沒有核心技術和專利,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一定議價能力,導致國內出口企業利潤長期被國外貿易商壓縮在成本線附近。國家為鼓勵出口,長期以來提供給出口企業出口退稅等眾多補貼措施,使得大量維持經營在成本線上下的企業靠政府補貼度日,不僅因此而受到國際各方的貿易制裁,客觀上還造成產能過剩和政府財政資源浪費等一系列問題。持續順差在國內則表現為不斷增加的外匯存底(目前已經接近3.5萬億美元)面臨著管理和投向的難題,以及貶值的風險。

更嚴重的是由外部失衡而衍生出來的國民經濟內部全面失衡。

第一個衍生出的內部均衡問題是外匯占款問題。由於外部經濟失衡,外匯存底的不斷增加和隨之而來的國際熱錢湧入,使央行被迫發行等量的人民幣來進行購匯。因購匯投放的超額人民幣流動性,必然將造成資產價格上升和物價上漲。2008年以前,中國資產價格和物價的上漲很大程度上就是輸入外部貨幣流動性所造成的。

第二個衍生的內部均衡問題,源於央行為了防止國內資產價格上漲和物價上漲,而採取對沖措施吸收因購匯而投放的貨幣。當前央行的對沖外匯占款政策如下:每進來50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央行投放3000多億人民幣來購買;為了不增加物價壓力,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或發行3000多億元央行票據,回收上述新發貨幣。然而,這一操作存在著一個致命的缺陷:其購匯投放貨幣和對沖回籠貨幣的過程中用力是不均衡的。每月賣給央行500億美元外匯存底、拿走3000多億人民幣的,大部分是外貿企業、外資企業和息差套利者,而因為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或央票抽緊銀根而失去信貸機會、被收走貨幣的是內資企業、內貿企業和中小企業。多年如此「購匯發鈔、對沖回籠」的遊戲結果,造成內資企業、中小企業的資金越來越緊張,國內實際利率越來越高。

目前我國中小企業私募債的平均融資成本15%左右,民間短期借貸的利率高達20%以上,銀行發行的短期理財產品和信託的利率平均在5%-10%之間。這不僅造成中國經濟的持續下行、中小企業大批倒閉、股市持續下跌,而且正把更多從海外低利率拆借的資金吸引到中國,套取利息差和人民幣升值的收益。僅2013年前4個月,因為熱錢持續流入而新增外匯占款就高達15000億人民幣左右。這必將迫使央行加速發央票對沖,加速「熱錢流入—對沖—造成國內資金緊張—利率上行—熱錢加速流入」的惡性循環。在這個惡性循環的過程中,中國經濟正在一步步偏離均衡。

第三個衍生的內部均衡問題,就是國內投資率持續超過消費率,「多生產、少消費、多儲蓄」長期存在的基礎,從根源上也有賴於連續多年的貿易順差,或者說在於中國經濟的外部失衡。

可見,簡單一個貿易政策問題,背後卻是整個經濟的外部均衡和內部失衡問題。長期鼓勵出口、追求順差的貿易政策,不僅造成過多外匯存底長期面臨財富貶值風險,而且進一步轉化為中國經濟的內部失衡,包括:2008年以前輸入過剩流動性造成資產價格和物價居高不下;2008年以後為了對沖從海外輸入的過剩貨幣流動性而採取錯誤的非對稱對沖措施,造成對內資企業和對內經濟部門的信貸緊縮,從而嚴重抑制了中國經濟的增長;國內多生產、少消費、高投資的外貿依賴和增長結構失衡。

從源頭著手斬斷失衡鏈條

簡言之,中國經濟從外部失衡到內部失衡的傳導路徑是:「政府出口導向→大量中小企業苟活→貿易順差擴大→外匯存底增加→央行貨幣對沖→非進出口企業融資成本上升→投資率超過消費率/熱錢湧入→破產潮開始出現」。因此,如果要斬斷中國經濟內外失衡的鏈條,就要先從源頭著手。

筆者在《民富論:新供給主義百年強國路》一書中提到,首先,中國的貿易政策從宏觀上應儘快結束傳統的以鼓勵出口、追求順差為目標的重商主義政策,而應以追求貿易平衡為基本目標。大國經濟只有維持貿易平衡才是長期可持續的對外政策目標。

其次,從貿易順差到貿易平衡的過程中,中國應有計劃地將出口行業結構從以利潤率低的加工型中小企業為主,調整為以擁有自身品牌、技術和遍布全球的銷售或採購渠道的大型跨國公司為主,提升中國企業議價能力,提高利潤率,從而減少目前對出口部門的大量低效率、產能過剩企業的補貼,進一步實現貿易平衡。

每年數千億的出口退稅雖然救活了很多瀕臨倒閉的企業,卻也讓更多的企業失去了技術進步的動力,這是出口行業多年以來駐步不前的重要原因。因此,在這一過程中,有計劃地減少對出口企業的補貼和鼓勵出口企業之間的兼併重組必不可少。近年來,中國出口部門也經受了各種考驗,不但技術不斷改進,效率不斷提高,產品的質量也逐步具備一定的國際競爭力,甚至類似於青島海爾、格力電器、青島啤酒等也在海外有了一定的自主品牌。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出台相關政策鼓勵行業內的兼併重組,可以讓中國出口行業加快轉型步伐,向大型跨國公司主導型行業邁進。

完成以上兩步之後,貿易平衡的實現將會明顯大幅減緩外匯存底的增加,央行不需要對外匯占款的擴張進行對沖,非進出口企業融資成本將顯著下降,內外失衡的局面才能被最終打破。

當中國的進、出口企業不再是沒有品牌的低端製造和烏合之眾,而代之以有競爭力的大型跨國公司;當中國的出口部門不再依靠匯率保護和財政補貼,而是依靠技術、品牌和獨立海外渠道強勢生存;當中國的進出口不再持續巨額順差,而是基本貿易平衡,中國的外貿轉型才算初步完成,中國從外部失衡到內部失衡的痼疾才能有效化解。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BWCHINESE中文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013/340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