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孩子性格不好或與基因有關 教育和遺傳誰更重要

湖南衛視熱播的《爸爸去哪兒》,引發了觀眾對孩子教育問題的普遍討論。哪個明星孩子的脾氣不好,哪個爸爸教育方式最值得學習,成了不少人談論的話題。家長的教育是如此重要,但美國一項研究卻發現,孩子脾氣和性格可能是天生的,後天的教育遠遠不如遺傳重要。您怎麼看呢?

孩子性格脾氣不好可能是天生的?

據英國《每日郵報》10月25日報導,俄勒岡州立大學Cascades校區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現,有些兒童在學前環境中表現出自我控制能力差和易發怒的問題,是因為他們遺傳了家長的性格,具有產生行為問題的遺傳傾向。

1

研究人員收集並研究了233個家庭的數據,發現消極情緒強烈、自我控制能力差的家長更有可能生養出因行為問題而苦惱的孩子。他們還研究了被收養孩子的情況,發現儘管撫養孩子的不是親生父母,但是孩子的行為與親生父母的性格有關係。

研究人員認為,基因解釋了一些孩子在學前環境中茁壯成長,另一些孩子卻產生行為問題的原因。那些孩子很難融入更大的同齡人群體和更廣泛的社交活動,也許不是老師或家長的問題,而是遺傳問題。

研究報告的首席作者香農·利普斯科姆表示:「假如這樣的調查結果具有普遍性,我們就可以不再那麼擔心所有孩子都有可能在幼托機構產生行為問題了。不過,在不同的環境,比如在家裡或更小的群體中,受遺傳因素影響的孩子也許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他不建議孩子接受基因檢測,但是家長和看護人員可以評估孩子的需要,幫助他們在更適合的環境中成長。

此前不久,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披露,放在日托中心或與保姆呆在一起的孩子更可能出現行為問題,例如過動症。研究人員還發現,在學前托兒所逗留時間長的孩子與其他孩子相處問題更少,而那些與祖父母呆在一起時間長的孩子在與同齡人相處時更有可能出現問題。

孩子脾氣是天生的還是後天教出來的?

馬斯德烏說:「我們可以將神經系統與手做比較。如果一個人的雙手用來打鐵,那麼必定是手指粗壯卻不靈活,相反,如果雙手被用來彈鋼琴,那手指必定修長而靈活。」因此,教育子女的方式比基因遺傳更加重要。

在通常情況下,我們認定某個人「像他父親一樣脾氣暴躁」或者「像他母親一樣多愁善感」,是說明了我們性格中的多大特徵來自遺傳。一般來說,在每個人身上或多或少,或早或晚都能夠隱約地見到其性格中的某些方面相似於他父母中的一個。

據說性格一半來自遺傳,一半來自後天。科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從父母一方獲得的遺傳物質DNA可以確定子女的身體特徵,那它也會影響他們性格的某些方面。因此,像激動、膽怯或者外向這些性格表現都是從母親或父親的基因中遺傳下來的。

母親的基因對孩子智力的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而父親的基因則主要影響易感性和情緒。

除了遺傳素質,環境對個性的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美國哈佛大學完成的一些研究顯示:兒童大概從兩歲開始就在自制力、易感性和外向性格方面有了差別。他們在對父母的科學心理測試中,證實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某些相似性,也可以斷定存在著某種遺傳因素,不過這種斷定只能在下列情況下有效:如果這種遺傳因素緊密地同孩子存在的環境相關聯,如果他的出生易受遺傳影響,如果他生活在他的家庭這樣的特定環境中。為了證明這個論點,通過實驗證明了精神障礙是有遺傳性的,但是這種遺傳性只有與特定的環境發生聯繫時才能顯示出來。例如,如果父母一方患有一種特殊的神經緊張症,其孩子一定是神經質的;但如果孩子遠離他們的父母,那麼孩子的神經質會有所抑制。

家長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

最近火爆螢幕的《爸爸去哪兒》引起了各路網友看客的追捧。其中五位爸爸的育兒方法也是不少人談論的話題。爸爸媽媽在欣賞完之後,聯想到自家的寶寶,唯一的感慨就是,孩子們真的是乖巧時可愛像天使,暴走狀態時又如「惡魔」。其實你所看到的哭鬧不休、刁蠻任性,都是因為他們不能很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緒,而如何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這就是爸媽們要花費心思的事。

第一,家長能夠清楚自己的情緒,並且了解自己的元情緒。所謂元情緒指的就是小時候積壓的情緒,影響到當下壓力狀態下表現出來的情緒。

比如,爸爸看到孩子大聲吵嚷就忍不住發火,原來是他小的時候爸爸動不動就在家裡對媽媽和孩子們大聲,他把這個情緒積壓在潛意識了,長大了遇到相似的情境,他立即就會有情緒。父母明白了自己的情緒並不是來自孩子,而是自己成長造就的,就可以對孩子進行管理。

第二,家長不隱藏自己的情緒,允許自己的情緒自然流露出來。比如:「媽媽現在很生氣,不想說話。」

第三,夫妻關係和諧的父母,對孩子的情緒穩定非常好。

第四,爸爸參與情緒管理,效果會更好。重慶幼教心理專家李晉偉指出,《爸爸去哪兒》展示了媽媽角色缺失下的親子關係,實際上是在提醒社會,爸爸在孩子的成長中必須扮演重要角色。我們知道,3歲前是兒童心理安全期的建立階段,需要通過跟媽媽的親昵來體驗信賴感;而3-6歲則是人際交往行為的養成階段,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兒童來說,無論男孩女孩,爸爸都是更重要的角色,他們的行為是孩子觀察外界的第一扇窗口,孩子將通過爸爸的表現來慢慢習得各種社會功能。

比如田亮的漂亮女兒cindy,在節目中有了「哭神」的稱號。在第一集中,cindy哭了整整三個小時,在這一過程中,田亮對女兒的情緒管理是比較失敗的。雖然他一直提醒自己:做個慈祥的爸爸,但是內心卻很茫然。當爸爸內心慌張時,傳遞給孩子的信息也不會安定,於是孩子也更慌張。可是,一旦孩子離開爸爸,反而更放得開。孩子的狀態跟爸爸有直接關係。當孩子情緒激烈時,家長最需要的是讓自己的內心安定下來。

建議:孩子越鬧家長反而越要平靜。孩子哭鬧時,家長可以平靜地陪伴著,等孩子釋放完情緒後,狀態自然會改變,家長不要六神無主,內心慌亂地急於去做什麼,慌亂的情緒只能讓孩子的哭鬧加劇。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39健康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031/345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