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震驚 「小說」古代時是講述事實 搜神記其實是記事

—從「小說」一詞的變化看人們觀念的變異

作者:
「小說」儘管是淺薄瑣屑,但內容卻是講述事實 「小說」儘管是淺薄瑣屑,但內容卻是講述事實 兩晉時期干寶的《搜神記》記載了鬼神靈異、人物變化、民間傳說等事由,今人認為是最早的小說,稱為志怪小說,其實是記事。干寶是史學家,也是史官,又親歷過許多奇異之事,相信自己所寫的是真實的。其實志怪小說一詞,語法上也不通,志是紀實,怪指妖魔鬼怪、狐黃白灰柳等神奇之物,而小說是虛構的,那麼,紀實的神奇的虛構的作品,什麼意思?

小說是四種主要文學體裁(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的一種,小說的人物是塑造的,內容是杜撰的,情節是虛構的、是一種創作,這是人們的普遍認識。其實當今作為一種文學體裁的小說一詞轉譯自日文,古代的「小說」一詞不是這個概念。

一、小說的初始義

古代文獻中「小說」一詞的本意是指淺薄瑣屑的言論,小:這裡是指稍微、略、不足。如「其為人也小有才」(《孟子•盡心下》);說:是指言論、主張。如「世衰道微,邪說暴行」(《孟子•滕文公下》)。說,還有一義是:解釋,「士之耽兮,猶可說也,女之耽兮,不可說也」(《詩•衛風•氓》)。所以《詩經》有《魯說》、《韓說》等。小說一詞最早見於《莊子•外物》:「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以淺薄的語言做裝飾去求取高深問題的解答,就與大道離的太遠了」)。《漢書•藝文志》評價「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稗官:小官)。這裡可以看出,「小說」儘管是淺薄瑣屑,但內容卻是講述事實。不過《莊子》的小說的概念與《藝文志》的小說的概念還是有不同的地方,這裡就不再細述。

諸子百家中有小說家,是十家之一,但又不入流,所以有九流十家之說。當時的小說家沒有文字流傳下來,有學者認為最早的小說是漢武帝時期的方士侍郎虞初所作的《虞初周說》文集,有七百多篇采自民間的雜說、瑣言,但現已失傳。也有學者認為,《太平御覽》中的《周書》是《虞初周書》的佚文。

大家知道,古代文字是刻在竹簡、木牘上的,有了毛筆後,寫在竹簡木牘上,重要的、需要傳遞的,為了方便寫在縑帛上。但是縑貴木重,不是什麼都可以往上寫的,作為文字的載體,寫在上面的都是重要的、關鍵的,必須的,所以不會有什麼虛構的、杜撰的、編造的東西存在。官方負責記載重要史實,地方上、或者私人認為有些需要記載下來的事物,但又難登大雅之堂的軼事雜文,民風,掌故,就稱為「小說」了,也就由地方小官(稗官)記述,以區別於史官所著之正史。

兩晉時期干寶的《搜神記》記載了鬼神靈異、人物變化、民間傳說等事由,今人認為是最早的小說,稱為志怪小說,其實是記事。《搜神記•序》中說;「雖考先志於載籍,收遺逸於當時,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睹也,亦安敢謂無失實者哉!」是說自己本著紀實的原則,但不敢保證所記述的都是事實而沒有失誤。又說,「會聚散佚」,「訪行事於故老」,「採訪近世之事」,「博訪知之者」,「明鬼神之不誣」。干寶是史學家,也是史官,又親歷過許多奇異之事,相信自己所寫的是真實的。

其實志怪小說一詞,語法上也不通,志是紀實,怪指妖魔鬼怪、狐黃白灰柳等神奇之物,而小說是虛構的,那麼,紀實的神奇的虛構的作品,什麼意思?

凡是看過老地方志的人都會發現,所有方志中都有當地的靈異現象、神奇事物,鬼怪狐妖的記述。志就是紀實,是記述、記事,是記錄本地發生過的事情,是實事求是的記載,一個志字就表明了它的內涵。史、志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實事求是。而不是編神話、瞎話、虛構,方志是記述史實給後人看的,也是有人審核的,在上面胡說八道是不可能的。簡化字的推行,志簡化為志,混淆了人們的觀念。大家都知道「崔杼弒君」的典故,崔杼連殺了三個太史,第四個史官還要按事實記錄,崔杼無奈,也就由他去了,但緊接著第五個史官抱著刀筆竹簡又跑來,可見古人講真話的堅決。而且崔杼也是有底線的,沒有堅持造假。這個典故從另一個角度也說明古代的史書都是真實的記錄。當今的中國大陸,電視報紙,說謊話比說真話還理直氣壯,共產黨有本事讓所有的人不講真話。

過去的老百姓,不識字的人都有「敬惜字紙」的觀念,因為他們知道落在紙上的字是經、史、聖人之言。當時的文學形式只有詩歌,如詩經,楚辭,漢代的賦,兩晉的散文發展起來,這些才是編造、創作出來的。因此古人分類把小說歸為「經史子集」的史部。即使是魯迅先生當年也不明此理,奇怪古人為什麼把小說這類作品歸為史部。不知古人的小說是在紀實,紀實的東西當然就歸史部了。

但後來的史學家又將《搜神記》從史部的雜傳中移到子部的小說里,大概是認為《搜神記》過於離奇古怪,或者是對小說的概念有了不同的認識。這點筆者沒有進一步考證。

當然,古人對待傳聞也有審查的意識和方法,知道以訛傳訛,會造成謬誤,會產生如「夔一足」,「晉師三豕過河」,「丁氏穿井得一人」(見《呂氏春秋•察傳》)等等被理解錯誤的說法,所以對傳聞要慎重考察,這就叫「察傳」。但這種錯誤是誤傳、混淆或理解不當,而不是刻意編造、虛構,這一點要區分清楚。比方說「夔一足」,夔是舜帝時管音樂的官,魯哀公問孔子:「夔有一隻腳,可信嗎?」孔子說「舜的意思是說,管理音樂,有夔一人就足夠了,而不是夔有一隻腳」。

二、與小說有關係的「故事」

還有「故事」一詞,故,是指「舊有的」,如故鄉、故園。故事的本意是「過去的事」,就是指事實,司馬遷說他寫《史記》:「余所謂述故事,整齊其世傳,非所謂作也」(《史記•太史公自序》)。明確說明自己是「述故事」而不是「作」,現在講故事成了「編造,創作」的意思了,成了杜撰的。其實即使是在不遠的三四十年前的農村,還有「講古蹟」的說法(這裡的跡發輕聲),當時的農村沒有電,娛樂活動很少,閒暇時,年輕人都喜歡去聽有點文化、有點經歷的老人「講古蹟」。古蹟一詞或屬地方俗語,但流傳年代卻已久遠,大概源於「故記」一詞,古與故通假。故記是指古書,「臣之兄嘗讀故記曰:『殺隨兕者不出三月』」(《呂氏春秋•至忠》)。這兩個詞從詞義上看絕不是創作編造,而是實在的記事。

當代學者們,開始是民國時期有一批學者,以《古史辨》為代表,大都認為,古代史書巫史不分,怪力亂神的記述,是歷史與神話混淆不清,「時代愈後,傳說的古史期愈長,尊古賤今,挽古自重」,加上道家佛家學說的影響,認為史官們是在「作意」、「幻設」,人們意識中「並無誠妄之別」,這是無神論的觀點。用今人的觀念、道德標準、認識事物的方式評價古人,對史學採用「懷疑、不輕信」的態度。當然疑古派歷朝都有,但只是個別,形成思潮是在民國。這裡不想具體分析古史辨派的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思想。其實有學者已經指出,唯物主義和無神論是矛盾的,二者不相容。唯物主義講先有物質,後有意識,物質決定意識,那麼也就是承認,先有神的存在,才會有神的概念和觀念,人們不能憑空造出神來。其實人什麼也不能憑空造出來。所以你如果自稱是唯物主義者,就不是無神論者;如果你是無神論者,就不會是唯物主義者,這不過是個簡單的邏輯關係問題。所謂馬克思主義哲學中違反邏輯關係的論述俯拾皆是,有興趣的讀者可上《大紀元》搜索有關文章,這裡不敘述。

神話一詞是現代漢語,古文沒有,古人都信神,進化論的出現及現代科技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觀念。神話這一詞組表述的概念並不明確,如果找出與它對應的詞組,就應該是鬼話、人話,但它又不是這個意思,無神論者認為,它是有神論者對自然現象天真的解釋和對社會生活的美好嚮往,是一種浪漫主義精神的表現。唯物主義者則認為是迷信和無知的表現,信神的人都是傻子,他是進化過來的聰明人。但這些說法「神話」一詞本身並不包含。現代漢語的許多詞組其實是在混淆、搞亂了人們的思維。這個話題本人以後會專題論述。

當今人們所認為的古代神話,其實都是當時人們所見、所經歷的事情,口傳下來,記錄下來。但為什麼這些神奇現象現在看不到了?佛家有一說法:「人們信神信佛,就會看到、感受到神佛的存在和力量,越不信,越不會讓你看到」。其實無神論者們看到也不信,二十億年前的核反應堆,各地出現的優曇婆羅花,「中國共產黨亡」的藏字石,UFO(UFO不是神造的,而是比人類高級的生命造的),都認為是「不明現象」。沒有根據而非要找理由否定,說是什麼「偶然現象」,「自然現象」,「迷信」,「神話」。實實在在的看到了都不敢觸及、不敢承認。認為古人是在瞎編,今人也習慣於瞎說。用當今敗壞的觀念評價古人的思想,用當今敗壞的思想評價古人的行為。

這種敗壞的思想發展到今天,一切真的、善的都受到懷疑、質疑,不管是真像假象,一律從假象的角度去尋找本質。以至有人說「孔融讓梨,可能當時他肚子不好,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司馬光砸缸,證明他有毀物的觀念,有『惡』的潛意識,否則不會想到這種辦法」。攙扶摔倒的老人,會被質疑「不是你撞的,你為什麼去扶」?總是把人、把事件往最壞處去想。用邏輯學的觀點分析,上述說法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一件事物發生的可能性多了去了,評價一種行為非要窮盡一切可能再做結論,好像是追求最後的完美,其實是超出了道德規範的合理邊界,超出了思維方式的合理邊界,不過是在玩所謂辯證法中「可能性與現實性」的邏輯思維遊戲而已,是黨文化的「透過現象看本質」的邪惡語言思維,本質怎麼能看到。這種思維方式也正是敗壞的觀念的表現。

三、平話和元曲

宋代出現平話,也叫評話,是民間講歷史故事的一種伎藝,因為用口語講述,所以叫平話。平話有話本,為講述依據,也為師徒相傳。既然是伎藝,就是謀生手段了,就需要吸引人,即要有教化的功能,也要有娛樂的功能,內容以歷史史實為依據,但事件的過程會有渲染、抑揚。

宋元時期的話本講述歷代興亡,篇幅長,需分作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叫一回,每回都有題目,就出現了「章回」一說。最早的章回體小說(當時不叫章回體小說)就是大家所熟知的《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是後人給的書名,它最初的名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它是話本《三國志平話》的豐富和發展。

這裡分析一下《三國志通俗演義》這一書名。大家知道《三國志》是史書,「演義」是什麼意思呢?「水土通氣為演,猶潤也,演則生物,民得用也」(《國語•周上•注》)。義,就是道理,是適宜、合理的事,「義者,宜也」(《中庸•二十章》)。「演義」就是闡發經義,「黨等文不能演義,武不能死君」(《後漢書八三•周黨傳》)。「通俗」就是用俗話講,因為史書都是文言文,百姓聽不懂,所以要用通俗的語言講述,用口語講述。整個書名就是說「用通俗的語言闡述《三國志》這部史書的經義」。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猾狡詐奸智偽勇頑,通過一個個人物、一組組事件表述的淋漓盡致,對中國傳統觀念從正反兩面做了生動的敘述。

當然,《三國志通俗演義》在《三國志平話》的基礎上作了補充,虛實結合,有了複雜、豐富、細膩的描寫,增加了杜撰的內容,如草船借箭、華容道等等,真假相雜,就有了當今小說的雛形。這裡的雛形是從內容的虛實上評價,從藝術水平上說,當今的小說只能說是小學生作文。這裡我總忍不住要多說幾句,進化論者、唯物主義者認為現在比過去進步,今人比古人聰明,但是今人的詩不如唐詩、詞不如宋詞、曲不如元曲,更寫不出《三國演義》等四大名著這樣水平的作品來。不知為什麼中國人在這方面不進化、不進步、不發展。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出現了一批演義書籍,如《封神演義》、《隋唐演義》,晚明還出現了「三言二拍」等一大批作品。這些輯錄舊本,增刪潤飾,內容上就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無法區分真偽了,而且有了懸念,有了人物性格的多樣性描寫,有引人入勝的情節欣賞了。既然有了作者的改編,就有了作者的觀點,這樣的觀點有的宣揚傳統道德觀念,有的與之相悖,對待情、欲、理、禮的觀念評價有了不同。如《西廂記》,「三言二拍」中也有許多,不過大都宣傳「奉勸世人行好事,到頭原是自周全」。這裡要強調的是,杜撰、虛構的東西出現,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和認識,歷史的真假就難以區分了,講述歷史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們對歷史的認識,其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使人們認為史書不全是真實的,歷史有編造的內容。如《三國志通俗演義》的書名簡化成了《三國演義》,就起到了這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這些作品可以歸於當今意義上的小說了。

蒙古人立元朝,元曲發展起來,元曲就屬於文學體裁了,就是創作了。元曲不單要有劇本,而且要有演員,就是文學和藝術的結合了。為什么元曲這種俗文化成為元代的輝煌呢?有學者分析過,蒙古人南侵,不像滿清南下那樣籠絡知識份子,而是徹底破壞了傳統文化,知識份子受到毀滅性打擊。元朝的官員大都是蒙古人,又大都目不識丁,這些官員只能理解欣賞俗文化,於是流行於民間的戲曲業空前繁榮。讀書人的詩詞歌賦不被承認,只好將戲曲創作當作出路和飯碗。

四、筆記

當今人們認為,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出現在唐朝,叫筆記小說,其實當時叫「唐傳奇」,所謂唐傳奇也都是作者所聞所見而記錄下來的故事,如奇聞異事,人間事態,軼事掌故,神靈鬼怪。內容都是紀實、記事。所用書名為傳、記、錄、志,就說明了這點,如《柳毅傳》、《枕中記》、《玄怪錄》、《博異志》等等。傳,是文字記載或解釋經義;記,是記錄記載,是文體的一種;錄,就是記載、抄寫;志,前面說過,就是記、記述,或記事的書或文章。

筆記小說這一名稱出自宋朝史繩祖的《學齋佔畢》卷二,此書是考據辯證性的文字,主要記軍國大事、朝政得失、典章文物、一代人物的思想言行等等,為的是填補正史之不足,因為不是官方輯錄,所以叫小說。為什麼叫筆記呢?古時稱散文為筆,與韻文對稱時散文稱筆記,「無韻者筆也,有韻者文也」(《文心雕龍•總術》)。「詞賦極其精深,筆記尤盡典實」(《藝文類聚四九•太常敬子任府君傳》),盡典實,這就是筆記小說的含義。可史繩祖並沒有把「唐傳奇」稱作筆記小說。將筆記與當今文學體裁的小說組詞,嚴格的說語法上是不通的,「散文小說」是什麼意思?大概是要說的是「筆記形式的小說」,那麼它就是形容詞補語片語形式了。

人們說「唐詩、宋詞、元曲、明清筆記」,是個個朝代的文學頂峰,明清時期的筆記小說興盛,如《徐霞客遊記》、《口技》等這些大家都熟悉的作品,都歸為筆記,還有《閱微草堂筆記》,記載了許多怪力亂神之事。大都「蓋非一耳一目之所親聞睹也」,但都是記錄整理,不是有意編造和虛構。這一類應歸於筆記,屬於散文,而不是當今人們認為的小說。

清代評價明朝有十大才子書,「三好玉平水,西琵白捉駐」(《三國演義》、《好逑傳》、《玉嬌黎》、《平湖冷月》、《水滸》;《西遊記》、《琵琶記》、《白圭記》、《捉鬼記》、《駐春園》),當然現在看起來某些書並不算精華。其內容是根據某些事實發揮,真假成分都有,可歸為文學體裁的小說了。但不管是演義也好、記也好,傳也好,當時對這種體裁併沒有一個統一的「小說」這種稱呼。

這裡說一下《西遊記》,這部書人們都認為是神話的小說,其實修煉的人明白,它講述的是修煉的過程,也講了宇宙天體的部份構造和生命存在形式,同時也講述了天上、人間與地獄不同的理。作者同時也是修煉有成的人。既然書名叫「記」,就不能說是編造和虛構。我這話聽起來神神道道的了,你盡可以不信。不過可以這麼想:現在的人怎麼寫不出這麼生動的作品來?這不又違反了進化論嗎?

轉譯自日文的小說一詞被當今的人用在了《搜神記》上,稱之為志怪小說;用在了「唐傳奇」上,稱之為筆記小說;用在了《三國志通俗演義》上,稱之為章回體小說。這是史學界、文學界的謬誤。謬誤的結果是變異了人們的觀念,當人們認為它是小說的時候,就認為它是虛構的,也就是瞎說了。於是學術界就出現了疑古派,用今人扭曲的、變異的觀念看古人思想,評價古人的行為,用當代史解釋歷史,歷史也總被現實借用。這都是唯物主義和進化論思想造成了人們觀念的敗壞。

小說這一概念的混淆,也就造成了對小說評價的混亂,對小說起始年代也產生了的錯誤定位。魯迅先生的《中國小說史略》這部受人尊崇的書,我想也應該重寫了。


晉朝時干寶撰《搜神記》(網絡圖片)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105/361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