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陸經濟困境/寧炒一座樓 不開一家廠

編者按:實體經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根基。但現狀卻是,虛擬經濟「賺快錢」,實體經濟發展難。實體經濟發展普遍面臨成本高、融資難、稅負重等絆腳石。當下,我國經濟發展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實體經濟發展也面臨重大機遇與挑戰。

在廣東佛山,一家陶瓷企業老總的兒子做了幾年房地產,所賺利潤超過了其父親從事製造業20多年的利潤。在浙江溫州,則流傳著這樣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有千餘名員工的企業主一年辛苦利潤不足百萬元,而他太太在上海投資了幾套房產,獲利超過千萬元。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既有上揚動力,也有下行壓力,總體處於「底部徘徊」態勢。與此同時,「寧炒一座樓、不開一家廠」的盛行,既使大量資金「脫實入虛」加劇泡沫,也進一步助長了「一夜暴富」的浮躁社會心態。

在一些地方和領域,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的道路正在越走越窄,頻頻敲響警鐘。專家認為,在當前宏觀經濟政策背景下,我國實體經濟轉型路徑越來越明晰,轉型的壓力切實傳導到作為市場主體的企業身上。

虛擬受寵實體遇冷

2013中國企業500強數據顯示,五大國有商業銀行營業收入總額只有500強總和的6.2%,利潤卻占到總額的35.6%,五大銀行利潤已連續兩年超過500強中全部製造業企業利潤。

佛山星期六(5.68,0.00,0.00%)鞋業副總經理何建鋒說:「實體行業與虛擬行業投入成本和所得利潤的巨大反差,值得反思。」

專家認為,近年來金融業和房地產業過度擴張和虛擬化現象,導致資本、人才、物資、土地等要素從實體經濟流出,這與追求「一夜暴富」的浮躁社會心態緊密相關,也與制度性的安排的缺陷相關。

近年來,銀行信貸投放較多,加之中國經濟增長較快、人民幣升值,吸引了境外資本源源湧入,在內、外雙重作用下,社會流動性偏多。與做實業相比,資產炒作往往能取得更高回報甚至獲得暴利,導致大量社會資本紛紛「脫實向虛」。

廣東金融學院院長陸磊說,從事實體經濟的行業,發現自己辛辛苦苦卻只能獲得8-10%的毛利潤,還不如投資到土地、房產或者黃金等大宗產品,就會造成經濟非實體化、泡沫化的傾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李義平指出,我國長期的負利率帶來了諸多消極後果:人們擔心存在銀行的錢會貶值,都思考著讓手裡僅有的錢怎樣才能保值升值,為此更容易選擇放高利貸、投資股市和房市,而不是實體經濟,這些領域更有利於投機。

長期以來,我國產業鏈上游「銀根、地根、能源流、物流」高度壟斷,而產業鏈下遊行業過度競爭,使製造業發展環境不佳,實業發展艱難,也促使大量資源「由實轉虛」。經濟學家辜勝阻[微博]認為,融資貴、用工短缺、全面進入「高成本時代」、稅負高、利潤薄使實體經濟面臨困境。

北京一家商貿企業負責人說,公司容納了9000人就業,最近兩次調整最低工資標準後,每年人力成本支出增加8000萬元,高於企業利潤增長速度。

炒作盛行虛火過旺

我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溫州,曾經的「製造業之都」,由於經濟結構不合理、產業「空心化」嚴重,隨著投機泡沫破滅,經濟陷入困境。

溫州產業「空心化」的一大表現,是大量資本游離出實體經濟,轉向炒股、炒房、炒煤、炒礦等投機領域。溫州一些企業主說,最近十餘年,尤其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小企業融資難、用工貴、材料漲價、人民幣升值等壓力凸顯,傳統製造企業微利,甚至虧本經營。同時,土地增值和房地產增值等收益遠遠大於做實體,投資嗅覺靈敏的溫州人開始轉向「短、平、快」的投機領域。

據不完全統計,溫州的民間資金在6000-8000億元,這些資金不斷推高一些資產的價格,使得房價等資產泡沫越吹越大。隨著宏觀調控政策加碼,部分資產價格泡沫破裂,呈現大起大落的現象。

像溫州一樣,曾經是全國經濟發展「明星」的內蒙古鄂爾多斯(8.75,0.00,0.00%)、陝西神木,近兩年經濟發展也相繼陷入困頓。

以神木民間借貸風波為例,其背後,是民眾參與民間貸款的盲目性、自發性。神木民間貸款總額在200億元以上,先後冒出100多家小額貸款公司、擔保機構、投資公司、典當行和上千家民間「地下錢莊」,縣城50%以上家庭、70%以上的農村人口,甚至企業職工和流動人口都參與其中。神木縣一些企業主表示,雖然神木縣民間借貸資金有相當一部分進入了煤炭產業,但進入房地產和高利貸周轉的資金也不在少數。

專家分析,脫離實體經濟、過度炒作資產帶來的泡沫加劇,無法實現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一些地方虛實嚴重失衡之後出現的經濟下滑,以事實警示:創業和實業精神是經濟發展的根基。

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後20多年來始終幹著製造業最基礎的活,不賣樓,因為「房地產看不清」;不炒股,因為炒股被炒變了味。他說:「不管社會怎麼發展,製造業都是根本。實體經濟是創造財富的。如果一個社會都不創造,都想去分配,老百姓吃的穿的從哪裡來?」

底部徘徊兩極分化

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我國實體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中間雖有波動,但目前整體處於「底部徘徊」態勢。從數據來看,2013年下半年以來,實體經濟走勢略有上揚,但企業利潤率依然存在下行的趨勢。

當前,我國實體經濟陷入困境的原因除外部需求萎縮外,實體經濟本身的結構性問題也不容忽視。其中,有三個「兩極分化」凸顯。

首先是產業鏈上下游「兩極分化」。部分產業上游銀根、地根和資源等壟斷程度較高,下游競爭卻十分激烈,一些企業成了「夾心餅」,在經濟下行中處境艱難。

福州一家生產包裝膜的民營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公司的產品市場份額達30%,按照行業標準,占市場份額20%以上就有定價權,可由於上游原材料被大企業高度壟斷,所以經常被「卡脖子」,原料緊張的時候,還有掮客從中謀利。

其次是成本上升與產品價格疲軟「兩極分化」。受勞動力、資金、土地、原材料、資源環境等因素影響,企業生產成本不斷上升,正進入「高成本時代」,用工成本上漲尤為明顯,且有逐步加快之勢。調研中一些企業反映,近年來農民工用工成本每年以20%-30%的速度增長。

部分企業負責人反映,與不斷上漲的成本形成對比的是產品銷售疲軟。「有的企業為了去庫存壓價銷售,最終把品牌毀了。」安踏體育用品有限公司首席營運長賴世賢說。

再次是產業鏈上的大企業強勢、小微企業弱勢「兩極分化」。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金碚認為,在競爭中由於實力不對等,會出現大企業壓榨小企業的現象,給小企業增加很多成本。

海南省一家變壓器企業負責人說,企業上游是鋼鐵、下游是電網公司,都是國有大企業,上游原料貨款不敢拖欠,下游應收帳款卻高達9億元,光利息就損失很大,企業兩頭受壓。

產能過剩頑疾難除

2013年10月6日,國務院印發《關於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對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工作進行了總體部署。中央提出,消化一批、轉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四個一批」化解產能過剩的思路。

不少受訪人士認為,解決好政策落實到位問題,相關配套的操作細則和規定亟待進一步細化。比如,用環保手段化解過剩產能,當務之急是要針對過剩行業在環境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標,使方案更具有操作性。

有人專門編了順口溜描述落實「四個一批」的難題:「四個一批思路好,如何落實費周章。淘汰常遇本位症,轉移難定接盤方。重組切忌拉郎配,消化須防梗阻腸。市場機制最管用,計劃過度幫倒忙。」

工信部產業政策司有關負責人說,對落後產能轉移等問題目前還缺乏有效的制約手段,存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操作空間。

江蘇省一家鋼鐵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有很多鋼鐵企業,為給以後的發展預留空間,往往誇大上報產能數據。『頭戴三尺帽』,砍一刀後還留二尺。明明只有3500萬噸,報上去卻是4000萬噸,國家說砍掉1000萬噸產能,企業其實只要壓縮500萬噸就達標了。」

為消化國內的光伏產能,很多地方積極建設光伏電站。對此,晶澳太陽能首席營運長謝健認為,目前電站建設採用招標模式,招標最重要的決定因素是價格,產品價格低的容易中標,使得部分落後產能反而不容易被淘汰。「現在很多電站用的並不是優質組件,短期沒問題,長期有隱患。」

體形雖大筋骨不強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介紹,我國經濟總體上以實體經濟為主,製造業規模2011年首次超過美國,躍居全球首位,約占世界製造業產值的1/5。

但是,龐大規模的背後,實體經濟「大而不強」現象明顯。金碚認為,我國大多數產業尚未占據世界產業技術制高點;一些生產規模大、市場占有率高的國產產品,技術質量和檔次並未達到世界先進水平;一些國產產品的整機質量達到甚至超過了國際先進水平,但關鍵零部件仍依賴進口;我國產品的品牌價值薄弱,與已開發國家製造業競爭力差距較為明顯。

聯合國[微博]貿發會議發布的《2013世界投資報告——全球價值鏈:促進發展的投資與貿易》顯示,中國國內附加值占出口總值的比重為70%,低於俄羅斯、印度、美國、巴西、澳大利亞等國。中國全球價值鏈參與率為59%,位列全球第11位,低於新加坡、比利時、荷蘭、英國等國家。

專家認為,我國仍處於國際分工體系的低端環節,從全球價值鏈中獲取的實際利益遠遠低於已開發國家。很多出口產品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多數企業缺乏核心技術和自主品牌。

記者採訪的不少企業負責人對此深有感觸。中交西安築路機械公司副總經理楊向陽說,在徐工、三一重工[微博](6.29,0.00,0.00%)、中聯重科(5.33,0.00,0.00%)等企業帶動下,國產工程機械在我國市場的占有率,已從十年前的20%提高到現在的80%,但傳動、控制、發動機、關鍵液壓件等核心部件仍主要依靠進口,整機產能過剩和高附加值部件短缺反差強烈。

「炒房炒地不踏實,做實業才可持續」

「炒房炒地讓我感覺不踏實,做實體產業才是可持續之道。」東部沿海地區一位企業家說。

近日,記者走訪了東中西部10餘省區市的上百家企業,與企業負責人面對面交流。

在經歷了「炒房」、「炒煤」、「炒錢」等虛擬經濟「洗禮」後,不少企業家的心態漸趨平靜。他們渴望回歸實業、創新發展。

位於福州的中國鋁箔包集團,從20年前開始做房地產,到近幾年「脫虛轉實」,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雙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生產企業。

集團董事長翁聲錦說:「做房地產不是長久之計,受國家政策、銀行信貸的影響太大,雖然還有城鎮化的支撐,但房地產業總會走向供需平衡。就像在歐美國家,城市裡很難看到新建房產項目,城市房地產指數主要是二手房交易。」

2008年的國際金融危機加快了翁聲錦發展思路的轉型。「我希望從生產聚丙烯膜向上游產業發展,於是抓住國際金融危機美國企業資金緊張的機會,花了3億多元購買了美國最先進的丙烷脫氫技術,進入重化工行業。」翁聲錦說。

翁聲錦把原先房地產項目的資金不斷投入實體產業,實現了轉型。目前,鋁箔包集團已在上海、遼寧、河南、四川、福建5地設立了工廠,年產值達80億元。

「房地產業務下降到企業『總盤子』的20%左右,看到實體產業源源不斷產生效益,我心裡感到很踏實。」翁聲錦說。

前幾年「炒煤礦炒瘋了」的陝西省神木縣,煤炭企業在經歷了價格大起大落後,心態也逐漸歸於理性。

「前些年大量資金介入炒煤、炒礦山,煤價瘋狂上漲,人們提著一麻袋一麻袋的現金在煤廠門口等著要煤,都想撈一筆就走,根本沒想好好經營煤礦。」恆源煤電(6.80,0.00,0.00%)集團副總經理、趙家梁煤礦礦長李世傑說,「經過這一輪洗牌,神木民營煤礦進行了整合,現在面煤每噸310元,塊煤每噸480元,利潤在40元左右是比較正常的。相比過去每噸賺三四百元的暴利,現在的狀況更有利於煤礦健康發展。」

心態回歸理性的同時,很多實體企業家都在思考如何切實提高競爭力,加快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升級。

西安藍曉科技新材料公司是我國產量最大的特種樹脂製造商,公司董事長高月靜說,2010年以來,化工、冶金等下遊行業產量萎縮,原材料和人工成本都在上升,藍曉科技發展受到很大影響。為此,公司加大研發投入,開發新型吸附分離材料,使企業產值實現穩步上升,2012年達到3.3億元,2013年預計可達3.6億元。

「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實體企業必須不斷創新,做得比競爭對手好一些,才能化危為機,立於不敗之地。」恆安國際集團執行長許連捷說,當前經濟形勢複雜正在倒逼企業增強創新觀念。

說到創新,華星集團常務副總經理曾華生舉例說,華星集團頁岩氣開發支撐劑的生產線都是自主研發,具有很高科技含量。「做實體產業就要堅持創新,這樣才有競爭力。」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經濟參考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106/362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