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葉檀: 今年是最佳賣房年

作者:

一則銀行限貸消息,引發了國內資產市場的動盪。

上周末有消息說,興業銀行開始停止房地產開發貸款。此消息發布後,立刻在網際網路上引起熱烈反應。由於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連續下跌,市場人士擔心熱錢可能外流,再加上近期多地有樓盤降價促銷,一時間房地產即將崩盤的議論甚囂塵上。

議論歸議論,而股票市場卻做出了真實反應。作為實體經濟晴雨表,股價往往能夠提前反映未來基本面走向,周一股市開盤,房地產與銀行股就引領大盤下跌,並在收盤時錄得較大跌幅。

2月26日,中央銀行和外管局對流動性和匯率問題作出表態,同日,五大國有銀行和五家股份制銀行分別在官方網站上發表聲明,表示房地產貸款政策未變。商業銀行如此集體行動,顯示此事非同小可。《21世紀經濟報導》說,興業銀行停貸引發的市場恐慌事件已獲高層關注,在國務院要求下,銀監會25日緊急向各銀行摸底最新房地產融資政策。

金融監管部門和商業銀行罕見集體行動,此番動作顯示「停貸」引發的混亂實際觸到了中國經濟痛處。政府引導金融機構「維穩」,反映出政府對債務危機和銀行危機的擔憂。

中國房地產市場具有特殊性,表面看是供求決定價格,但政府實際控制土地供給,再加上稅收引導和貨幣調節,房價的運行趨勢一直由政府調控。但目前情況是,真實消費需求透支,房價與收入比奇高,如果沒有投資需求支撐,房價應很快進入長周期調整。

除了土地供給維持「飢餓營銷」方式外,另外影響住房供求的兩個重要因素開始引導房地產預期轉向,一是貨幣供給,二是房地產稅。

先說貨幣供給。貨幣超發是維持房地產需求旺盛和價格走高的關鍵因素。繼續原來貨幣政策已不可能,因為繼續保持較高速度貨幣供給,實際在積累更多泡沫破裂風險,政府無意繼續培育危機。同時貨幣供給過量必然引發通貨膨脹,在實體經濟受壓,要素價格走高條件下,企業也無力繼續提高勞動力價格。企業若不想增加成本,或可能減少用工人數,或維持工資低速增長。如果工資收入持續低於物價漲幅,必然引發社會危機。

政府考慮到經濟和社會長久穩定,必須放棄依靠貨幣超發維持經濟繁榮的政策思路。

再說稅收。房地產相關稅收已經成為政府主要收入來源,再加上土地拍賣收入,與房地產有關的收入占地方政府全口徑收入四成左右,房地產實際成為政府財政主要來源。但由於土地供給有限,「土地財政」不可持續,財稅改革勢在必行。財稅改革的重要一項內容是開徵房地產稅。開徵房地產稅的實際目的有二,一是建立穩定稅源,二是平衡社會財富。

房地產稅需要立法程序,土地產權也存爭議,但在立法過程中,土地所有權問題或可以得出合理解決辦法。不管立法如何困難,房地產稅都勢在必行,雖然短期推出可能性不存在,但已經對市場預期產生了影響。

貨幣政策向中性回歸,房地產稅即將啟動立法程序,預示持有房產的成本會增加,而升值空間有限。在這種預期下,投資性需求必然下降。如果二手房市場供應放量,房價均衡點一定下移。

銀行作為商業主體,控制房貸風險是自然的,但目前市場平衡已經脆弱,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引發預想不到後果。由於2014年地方債還債比例最高,達22%,且近四成債務靠土地收入償還,因而維持房價穩定是政府無可奈何的選擇。

在這種情況下,無論中央政府還是地方政府,都希望房價穩定,以維持地價穩定,從而順利度過債務風險期。不久前國土部提出控制城市發展邊界的看法,實際也有控制土地供給,進而維持地價的意圖。

如此看,政府與市場博弈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即政府意識到房價調整不可避免,為避免引爆危機,政府會儘可能延緩拐點出現時間,或者減緩房價下跌速率。這次銀行集體行動,就是政府想法的體現。房地產稅立法至少也需要兩年時間,也是要為地方政府還債爭取時間。

房價立刻崩盤不可能,但今年應是房價築頂的一年,也是最後的賣房窗口期。

責任編輯: 王篤若  來源:新浪BLO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05/377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