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怎麼看都透著怪異 關於餘額寶的陰謀論

如果錢是在銀行,那還可以找政府,可餘額寶是商業產品,風險自負,政府不會管。於是2萬億消失了,就算殺了很多人,對國家還是很有好處吧,起碼通脹壓力不大了。當然,這是從陰謀論的角度來分析的。

陰謀論:餘額寶與銀行有什麼不同?

作者:東誠

最近熱鬧異常的餘額寶,怎麼看都透著怪異。

按照我這樣不懂金融人的常識,要開一家銀行吸儲,就需要一定的抵押物,比如黃金或是其它硬通貨作為本金,這個抵押物甚至可以是政府信用、國家信用。從這個角度看,餘額寶雖然吸儲,但卻沒有任何抵押物,甚至支付寶、淘寶、阿里巴巴都不是餘額寶的產品或抵押物,更何況,支付寶、淘寶、阿里巴巴就算估值多少多少錢,一般也不能作為開銀行吸儲的抵押物。開銀行的抵押物,我們這種門外漢根據常識來理解,就應該是黃金、美元等硬通貨,最起碼也是石油儲藏量這樣的等級。

所以,餘額寶不是銀行,可既然不是銀行它憑什麼能夠吸儲?這是一個怪異。

查了下新聞,說是餘額寶收到的存儲,其實是交給一個天弘什麼的基金管理,而這個基金與餘額寶是合作關係,不是餘額寶本身。據說,餘額寶是馬雲開闢的一個新的銷售基金的渠道。這裡又有一個怪異的地方,按照非金融人士的理解,我買一個基金,總要知道這個基金主要投資是在什麼方向,風險有多大,收益與風險比較是不是值,等等基本信息。可餘額寶似乎沒有這樣的投資信息,而且一個基金應該有一定的額度,可餘額寶的額度似乎是無限的,這就跟銀行沒什麼兩樣了。

於是,在我看來,餘額寶就像是在搞集資,只是看上去很正式、類官方、利息比集資低一點,但卻沒有政府或國家信用作為它的抵押物,也沒有投資方向的說明,更沒有黃金美元之類的資產保證。這個,風險好像有點大到無限了。

最後,如果想的再陰謀論一點,比如餘額寶吸儲了2萬億人民幣,然後天什麼的基金忽然投資不善宣布破產了,最後儲戶的錢都沒了,這時老百姓該找誰呢?

如果錢是在銀行,那還可以找政府,可餘額寶是商業產品,風險自負,政府不會管。於是2萬億消失了,就算殺了很多人,對國家還是很有好處吧,起碼通脹壓力不大了。當然,這是從陰謀論的角度來分析的。


網論:餘額寶不是金融創新而是古老的龐氏吸金騙局

作者:東誠

中國銀行高管最近對於餘額寶的表態很令人感到奇怪。他們是真地不明白麼?

【吸金模式】

普通基金的收益都是隨著市場變化的,而且是不敢承諾保本的。而馬雲的宣傳,給人的概念是餘額寶的收益達到6%,是利率的多少倍,隱含的意思是,收益穩定而且保本!

初期,餘額寶一定會維持其所謂的收益率,以吸引足夠多的用戶。

等吸資到一定規模後,收益率一定會下降到一個水平,甚至低於業界的平均水平,但已經有大規模的用戶已經形成了對餘額寶的依賴,這騙局就算成功了。

查爾斯·龐茲,是義大利投機商,1903年移民到美國。1919年他開始策劃一個吸金騙局,騙人向一個事實上子虛烏有的項目投資,許諾投資者將在三個月內得到40%的利潤回報。然後,狡龐茲把新投資者的錢作為快速盈利付給最初投資的人,以誘使更多的人上當。

由於前期投資的人回報豐厚,龐茲成功地在七個月內吸引了三萬名投資者,這場陰謀持續了一年之久,才讓被利益沖昏頭腦的人們清醒過來,後人稱之為「龐氏騙局」。

餘額寶和龐氏騙局是有一定區別的,區別是將來吸引大量用戶,形成依賴後可以降低收益率。這樣,既吸收了大批用戶,又保證了資金鍊條的後續。

【龐氏騙局】

龐氏騙局是一種最古老和最常見的投資詐騙,是金字塔騙局的變體,很多非法的傳銷集團就是用這一招聚斂錢財的,這種騙術是一個名叫查爾斯·旁茲的投機商人「發明」的。龐氏騙局在中國又稱「老鼠會」「拆東牆補西牆」,「空手套白狼」。簡言之就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製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

文學作品中,作家三盅筆下的《呂貝卡的救贖》(又名《龐氏姻緣》)講述的就是一段被龐氏騙局綁架了的啼笑姻緣,其形態屬典型的投資詐騙。


技術帖:關於餘額寶的集資模式

作者:林家樂

首先,阿里的軟文用的最多的介紹是什麼?是這麼段話,文章說「通過「餘額寶」,用戶存留在支付寶的資金不僅能拿到「利息」,而且和銀行活期存款利息相比收益更高。根據其官方介紹,2012年,10萬元活期儲蓄利息350元,如通過餘額寶收益能超過4000元。」

這段話很有意思,我們來看下所謂的餘額寶的收益是如何實現的,餘額寶的收益其實是購買天弘基金的增利寶的貨幣基金的行為,實質是一項投資,而投資所形成的投資收益,必然是帶風險特徵。它不等同於存款,存款是有國家信用作為擔保,而投資行為是沒人給你擔保,你們可以打電話問問天弘基金,我想鐵定不會跟你說,保證收益一定能實現,如果他這麼說的,我給你個電話號碼,直接去證監會投訴非法集資去。

至於這裡面也有不少人來指責我說,存款怎麼可能有國家信用擔保。我都不想解釋這個幼稚的問題。任何一個國家的銀行存款都是由國家信用擔保的,無非顯性擔保還是隱形擔保罷了。當然國家破產了,沒能力另外一回事。

一旦理解了餘額寶是投資收益,也就能明白所謂的收益高低,事實上就是要取決於貨幣基金的管理方能否實現這個收益了。不知道4000元的說法來自於那裡?或許是來自於2012年的七天平均收益率是3.8%這個說法吧。事實上貨幣基金的收益率其實也是要進行區分的。雖然大體上都各自貨幣基金都相差不大,但是在不同的年份里,受制於大環境主要是資金面的因素下,貨幣基金的整體收益是有差別的,甚至出現過2006年貨幣基金虧損的情況,說貨幣基金無風險鐵定是不現實的。

2006年的貨幣基金虧損,當然因素眾多,但是的確出現了大面積的浮動虧損的格局。泰達荷銀,易方達都有貨幣基金為負值的貨幣基金。所以認為貨幣基金一定要比活期存款要高,這個說法本身也不一定成立。因為有虧損的投資收益,跟無風險的銀行存款,本身就不是一個層面上的東西。

其次,撇開風險層面的問題進行考慮,購買貨幣基金跟活期比一定合適麼?其實貨幣基金,要比的話也要跟定期比,區別只在於流動性,而不在於收益,為什麼呢?因為年化收益的意思是折算成年來計算的。你買一個貨幣基金,除非你連著買了一年,否則你怎麼算也算不出這個收益來。但是你如果你連著買了一年,那跟定期也就沒啥區別了,所以我自己還是覺得合理的比較還是應該跟定期做比較,當然定期跟貨幣基金相比缺乏流動性,但是至少說明一點,就是拿貨幣基金的年化收益跟活期比年化個人感覺不科學也意義不大,典型的誇張宣傳。

這裡還有個很大的誤區其實跟餘額寶可能關係不是特別大,但是也要做個解釋,就是七天年化收益跟每日萬份份額收益的區別。所謂「七日年化收益率」,是貨幣基金最近7日的平均收益水平,進行年化以後得出的數據。比如某貨幣基金當天顯示的七日年化收益率是2%,並且假設該貨幣基金在今後一年的收益情況都能維持前7

日的水準不變,那麼持有一年就可以得到2%的整體收益。

但是,貨幣基金的每日收益情況都會隨著基金經理的操作和貨幣市場利率的波動而不斷變化,因此實際當中不太可能出現基金收益持續一年不變的情況。因此,「七日年化收益率」只能當作一個短期指標來看,通過它可以大概參考近期的盈利水平,但不能完全代表這隻基金的實際年收益。而且還存在可操作的空間,如果貨幣基金僅靠兌現浮盈來提高收益率,短期內可以把七日年化收益率做得很高,但是新進資金的收益率就會攤薄。更為嚴重的風險是,如果一隻貨幣基金大幅度兌現前期浮盈,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導致貨幣基金收益率下降、資金大規模贖回,就有可能引發流動性危機。

同時,近七日收益率是由七個變量決定的,因此近七個收益率一樣,並不意味著用來計算的七個每天的每萬份基金份額淨收益也完全一樣。所以,作為短期指標,7日年化收益率僅是基金過去7天的盈利水平信息,並不意味著未來收益水平。

投資人真正要關心的其實是第二個指標,即每萬份基金單位收益。所謂貨幣市場基金的每萬份收益就是把貨幣市場基金每天運作的收益平均攤到每一份額上,然後以1萬份為標準進行衡量和比較的一個數據。這個指標越高,投資人獲得真實收益就越高。

只談收益不談風險是非法宣傳

上面寫了這麼多,其實,歸納起來就一句話,所謂的存十萬一年能拿四千的說法,第一是不夠嚴謹的,第二也是不負責任的,是明顯的只談收益不談風險的非法宣傳。為什麼說非法宣傳呢?

2013年《證券投資基金的銷售管理辦法》明確要求對任何公開宣傳材料都進行了嚴格的要求,而支付寶的這次事件,明顯存在誇大宣傳的嫌疑在裡面,也沒有進行明確的風險揭示。有人說,在具體購買的時候會做了風險提示,但是根據管理辦法裡面是明確規定,必須在任何宣傳推介材料里進行風險提示的。

該辦法第四章,第三十二條規定「本辦法所稱基金宣傳推介材料,是指為推介基金向公眾分發或者公布,使公眾可以普遍獲得的書面、電子或者其他介質的信息,包括:

(一)公開出版資料;

(二)宣傳單、手冊、信函、傳真、非指定信息披露媒體上刊發的與基金銷售相關的公告等面向公眾的宣傳

資料;

(三)海報、戶外廣告;

(四)電視、電影、廣播、網際網路資料、公共網站連結廣告、簡訊及其他音像、通訊資料;

(五)中國證監會規定的其他材料。」

同時第四十三條「基金宣傳推介材料中推介貨幣市場基金的,應當提示基金投資人,購買貨幣市場基金並不

等於將資金作為存款存放在銀行或者存款類金融機構,基金管理人不保證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證最低收益。」

以上兩條其實合在一起,就都對這種典型的跟活期存款做比較的行為做出了嚴格的否定。有人說,阿里金融是一種金融創新,可以突破監管。姑且先不論是創新就可以突破監管這個說法,我們在來看這種方式是不是

創新?!餘額寶的創新點在哪?

前面說了,餘額寶的實質是用支付寶的餘額進行購買貨幣基金的行為,這個行為我不知道創新點在那裡?他跟你用你銀行卡里的錢購買貨幣基金的行為是一樣的。按照這個理解,我們用我們手機卡里的錢,購買貨幣基金,或者用其他預付卡購買貨幣基金都是一個道理,是阿里對自身客戶進行結構優化的一個策略,創新點在那裡?在於支付寶的客戶也可以買基金了?一直就可以買,啥時候不讓買了?

還有所謂的革銀行的命說法?這個說法其實挺有意思,我聽到最多的一個說法就是說,支付寶給的利息比銀行的活期高,所以爺爺奶奶,大叔大媽們都跑到支付寶去存款了,不到銀行存款了,所以革銀行的命。事實上,大家用自己的銀行卡購買貨幣基金比支付寶雖然不敢說更便捷,更方便吧,至少收益不會比支付寶低。支付寶目前支持的天弘基金,規模小,排名靠後。而且貨幣型基金一般而言,規模越大,越容易操作,規模過小的基金,對於流動性要求的對抗就越高,收益就更不容易穩定。這個基金經歷從業經歷也就不到四年時間,真是要命的。貨幣基金,買老不買舊,買大不買小的說法,還是很靠譜的。

餘額寶是支付寶不得已的行為下面說點我自己對餘額寶的理解,未必對,瞎猜的。

其實餘額寶的推出,對阿里而言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阿里內部,淘寶的功能是大量的吸引客戶進入體系內,讓客戶成為淘寶用戶,而支付寶要做的事情,就是考慮如何把淘寶客戶更好的服務好,從而留下來成為支付寶的

客戶,是一層進一層的關係,支付寶的這次餘額寶,必然不是要革銀行的命,他的出發點很簡單,更好地優化自身的服務,提高淘寶的客戶粘性,讓體系內的生態更健康。同時,也是解決支付寶目前存在的兩大難題。

第一大難題,是央行的備付金管理辦法,這個其實一直是壓在支付寶上的一塊石頭。因為這個辦法要求支付寶不斷隨著交易額的提升而增加註冊資本,註冊資本的提升對於阿里而言,屬於規模越大資金占用越低而淨資本回報則越低的行為。必然要想辦法繞開。

第二就是目前普遍的對支付寶占用客戶資金沉澱的利息的行為的質疑,所以很大程度上,餘額寶也是支付寶不得已的行為舉措。我有時候在想,餘額寶雖然對客戶是有利的,但是對支付寶其實並不利。

因為通過餘額寶,阿里把本來可以實現的資金沉澱利息,都還給了客戶自身,而阿里改為收取基金的服務費或者渠道費,當然兩者之間是否一定誰高誰低,沒有數據,我也不敢瞎猜,但是感覺肯定是之前的收益更高吧。

餘額寶對銀行的衝擊有沒有,我個人感覺還是有的。只是小的微乎其微,很多人說不能用現在的眼光去看這個問題,因為貨幣基金可以不斷的擠入支付寶體系,都可以展開合作,讓更多的貨幣基金進來。

怎麼說呢?我覺得這個可能性的確不太大,前面說了餘額寶還是立足於淘寶客戶進行的行為,在淘寶的客戶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大面積的吸引淘寶以外的客戶進入體系內,用餘額寶的產品,可能性不是很大。

一方面是餘額寶的吸引力還是非常有限的,對於體系內是因為有現實的餘額管理的需求存在,而對體系外的客戶跟銀行的貨幣基金髮售行為而言,吸引力非常一般。銀行購買貨幣基金無論從信任度還是從收益率來看,都比支付寶更有吸引力。選擇面也更寬,也更便捷。

另外一方面,貨幣基金對於流動性要求很高,所以使得貨幣基金的規模盤子要求整體穩定,不能大起大落,雖然阿里號稱技術可以實現提前預知規模大小起落,但是對於基金公司而言,肯定是不太喜歡這種不太穩定的流動性的,支付寶目前的客戶群體個人感覺對貨幣基金而言的吸引力也是有限的,頻繁的贖回,規模的大小起落,都讓基金公司人為的增加難度。更別提雙11這種購物節日的存在了。

所以,個人感覺,第一不會太多的貨幣基金跟支付寶合作餘額寶,第二合作起來的貨幣基金也未必能把規模做的多高。

最後說一點有意思的事情,現在媒體大肆唱多餘額寶,都把關注點放在了收益比較上,但是恰恰這個是最不靠譜的地方。媒體卻忘記關注了餘額寶真正的技術創新應用上,他可以實現在購物的時候視為自動贖回,這種技術設計,對銀行就特別有意義。

現在銀行卡在購買和贖回上其實是不夠人性化的,影響了認購意願。如果也能採取這種技術,你在取現的時候,自動視為贖回,或者你在刷卡的時候視為自動贖回,或者你發個簡訊,就能立刻認購和贖回,我相信,都會大幅度地增加銀行卡客戶的購買貨幣基金的積極性。

--------------------------------------------

【從利率暴表看馬雲餘額寶的風險】

最近網際網路金融是投資界的熱點,一條「支付寶下周推出信用支付」的消息攪動了整個網際網路市場。據報導記者向相關人士求證獲悉,正在內測中的阿里「信用支付」功能將很快和用戶見面。而這個熱點的背後最大的關注點還是在馬雲的支付寶推出了餘額寶,一般支付寶帳戶使用餘額寶可以得到比銀行活期存款高得多的利益卻可以如活期一般的自由支取,顯示了巨大的吸引力。

2013年6月17日,支付寶與天弘基金宣布將聯手開展網上理財業務,支付寶推出「餘額寶」增值服務,即支付寶中的餘額空閒資金可以購買貨幣基金(天弘增利寶基金,下文餘額寶代指理財產品時均涵蓋此意)。餘額寶6月13日上線,19日宣布用戶數突破百萬,勢頭強勁。這款業務的特色是,用戶在登錄支付寶系統時會發現有兩個帳戶,只要把支付寶內的餘額轉入「餘額寶」,就可以獲得一定的收益,同時用戶還可以隨時用餘額寶內的錢進行網購。餘額寶測算的7日年化收益率是3.48%。媒體評論說餘額寶「利息」是時下銀行活期存款利率的7倍!

對於餘額寶業務的熱點,監管部門也不甘寂寞。證監會新聞發言人6月21日表示,支付寶「餘額寶」業務中有部分基金銷售支付結算帳戶並未向監管部門進行備案,也未能向監管部門提交監督銀行的監督協議,違反了有關規定。對此,支付寶回應稱會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主管部門的相應要求,餘額寶業務不會暫停,天弘基金回應表示,會按照證監會的有關規定按時完成後續備案工作。監管部門已於近期要求支付寶就此次餘額寶業務所涉及未備案的基金銷售支付結算帳戶限期補充備案,逾期未進行備案的,將根據相應法律規定進行調查處罰。這樣的說法和規定也就是象徵性的,是實施難度很大的,基金結算帳戶等是銀行帳戶不是支付寶帳戶,支付寶與銀行還是有區別的,裡面還有銀行監管的各種法規呢!

市場專家們分析認為:從表面上,支付寶推餘額寶損失了以前用戶在支付寶帳戶內的沉澱資金所帶來的收益,按央行規定,第三方支付備付金產生的利息收益歸第三方支付機構所有,這部分錢以前是支付寶自留,現在卻將有很大一部分作為投資收益返還給了用戶。但是,餘額寶業務帶來的來的潛在收益將遠遠超過利息損失。收益一,餘額寶業務的出現必將增加用戶對支付寶的依賴度,增加支付寶在支付領域與各類銀行卡抗衡的能力,增加用戶對支付寶的信任度;收益二,餘額寶相當於支付寶自建了基金髮行渠道。目前,銀行發行渠道是一種稀缺資源,基金公司在銀行排隊等發行,而且還競相支付給銀行更高的尾隨佣金,渠道有了,即便餘額寶此次綁定的基金不賺錢,下次還可以通過銷售其他基金賺錢;第三,餘額寶業務雖然使支付寶犧牲了一部分利息收益,但卻起到了「攬儲」的實際效果。高流動性、高收益理財產品一向是銀行重要的攬儲手段。為此,央行甚至曾叫停很多短期理財產品,以遏制銀行借理財產品行「高息攬存」之事。餘額寶推出後,一定會有很多用戶把原來在銀行的活期存款轉存入支付寶中,支付寶內的資金只會增不會減。事實上,媒體採訪中,連支付寶內部人都稱餘額寶為而「類存款」業務。(技術再次突破管制,央行會有所動作嗎?)

這裡我們不能忽視的就是基金髮行的手續費,在用戶反覆贖回和購買的過程當中,這些手續費實際上是非常高的,看似很低但用戶會一年反覆購買贖回的,這樣反覆的交易每一次交易的手續費不讓用戶注意,多次以後從客戶那裡得到的費用遠遠過於在支付寶下的利息。因此支付寶搞餘額寶所帶來的利益是巨大的,更關鍵的是支付寶藉此踏上了網際網路金融的門檻,對於網際網路金融在當今資本市場的表現,則在資本市場的收益則更大。馬雲是各路資本扶持出來的明星,裡面不乏中國的貴二代組織的基金投資,在金融業和幾大行難以染指的情況下,利用馬雲的網際網路金融實際上是對於中國金融業的一個切入點,如果我們的餘額寶不斷擴大,規模超過某個大行是完全可能的,這些帳戶的操作還不受央行和銀監會的監管,以這個出口進行金融攻擊漁利是非常容易的,只要餘額寶池子大了,各種熱錢就可以參與其中了,要知道現在支付寶和淘寶的交易額已經是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的10%左右了,這些資金再滲透到金融業,中國的金融安全就操於馬雲之手了,但對於馬雲的阿里巴巴,外資總體而言是有巨大的控制權的,裡面的VIE之情況也是一個不明的黑箱,這都給中國金融業帶來不透明不可控的風險。

網際網路金融是一個跨界的概念,以網際網路企業實際上乾的是金融業務,乾的是銀行的活!在中國金融管制下,這等於是撕開了一道缺口,尤其是給外來資本一個缺口,如果央行和銀監會等對此不加嚴格的監管,則這個缺口是可以形成決堤之勢的。對於馬雲的做法,我們現在只有證監會出來做事了,而且這個監管是不疼不癢的要求帳戶的備案,與銀行業的監管是完全不同的,而馬雲的餘額寶屬於基金投資的性質他並沒有給他的消費者交代清楚,這樣的基金投資是不保本的,與我們現行的銀行存款有國家保障完全不同,即使是未來利率市場化,對於存款也是要有保險保障本金的,但如果是基金則完全不受保護,因此這個收益高的背後也風險高,對於這個風險馬雲是沒有給餘額寶的消費者足夠的提示的。

更關鍵的是要說說餘額寶的風險問題。餘額寶是一款貨幣基金,從歷史數據看,貨幣基金目前年化收益還沒有虧損的記錄,相對安全。但是,貨幣基金也不能抵禦黑天鵝事件的發生,尤其是在經濟本身不健康的情況下。一旦基金出現大幅縮水或投資者集中贖回投資的情況,貨幣市場基金必將面臨嚴重的被動局面,2013年08月02日經濟觀察報報導《工銀瑞信場內貨幣基金贖回殆盡 T+0夢碎》成立不到半年的工銀瑞信安心增利基金(以下簡稱「安心增利」),正在陷入被贖回殆盡,或許只剩下幾千萬元規模的困境。這是其銜「T+0」美玉風光成立時,無論如何也預料不到的。該基金屬於場內T+0貨幣基金,是去年末今年初剛剛興起的針對證券保證金理財的貨幣基金,被視為盤活證券保證金的創新利器。然而,這一「看起來很美」的產品,卻在遭遇一場危機。場內T+0貨幣基金面世以來,已有多隻產品出現過觸及贖回上限、投資者不可贖回的尷尬情況。而極端情況出現在背靠工商銀行同時以固定收益為強項的工銀瑞信身上,還是讓不少同行意外。2013-08-04日《周末金證券》文章《比新股中籤還難:贖回上限嚇跑場內貨基擁躉》因產品設計中贖回原則「時間優先」的,場內貨幣基金的贖回屢遭股民投訴——「贖回比中個簽還難」。業內人士表示,如果不能有效改善贖回機制,投資者持續流失將重創場內貨幣基金的生存。金融衍生品帶來巨大的投機風險,但沒有投機也就沒有流動性,風險依舊很大,不過這個大是在另外的層面上體現的。

我們可以看到的就是銀行與餘額寶的資金模式是不同的監管也是不同的,銀行是需要資本充足率的,也是需要提交存款準備金的,央行還是銀行的最終貸款人,對於銀行應對流動性危機的能力是遠遠大於基金的,基金遇到流動性問題需要的就是巨額的降價和無法變現!上面我們看到餘額寶參與的貨幣市場基金也是有巨大的流動性問題的,尤其是在中國實行的銀行理財是銀行的表外項目,銀行通過銀行間拆借和貨幣市場基金得到4%左右財務成本的資金,再按照理財以10%左右的利率放出去,之間有6%左右利差還沒有存款準備金和資本充足率要求,這比銀行一般的存貸款的利潤要暴利很多,但是這樣的規模大了以後,資金是餘額寶等提供,而理財對於不到期的借款是無法按時接收的,因此如果面臨贖回的話,你只能通過銀行再拆借,這就回導致銀行拆借利率的暴表,而這巨額的拆解的結果也使得總的收益急劇降低,6月的上海銀行間拆放利率的暴表就有這樣的因素,而利率暴表對於基金管理機構為了贖回而拆借,基金虧損等問題就要出現,這是一個正反饋的過程,會造成更大的損失。

就在餘額寶推出不久,對於中國金融系統的壓力,QE退出與其他因素疊加成為了災難,銀行間利率暴表,2013年6月20日質押式回購市場上,短期資金供給近乎枯竭,隔夜和7天回購開盤利率分別達到10%和12%,無奈供給依舊難覓,成交價被一路抬高,隔夜回購成交水平在10點47分後直接被拉到25%的高位,11點48分之後更是攀高至30%,7天回購利率在11點後也被抬高至25%位置,這是一個歷史記錄的位置。中國融資融券時間不長,操盤手們還未償過市場大規模爆倉的滋味,一味大槓桿一味樂觀非常危險,大機會是在套牢盤變割肉盤之後的。這比如營運水庫,關鍵是水庫久旱見了洪水想多儲蓄水,結果是大水來了超預期,水庫滿未防洪泄洪,把水庫衝垮水庫蓄水也成洪水成大災,對於這些金融操盤手是一定要讓他們知道風險的,在美國08年是可以讓雷曼倒下的,這個倒下是讓人出乎預料的,如果一味的救市則讓這些金融操盤手沒有了顧忌,等真的救不了了怎麼辦?中國外匯存底3萬億美元以上看似很高,但還沒有世界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資產多,真的被金融攻擊也是很可怕的,。

想一下馬雲搞餘額寶購買貨幣基金,在利用貨幣基金融資再理財融出賺取6%的息差暴利,但如果真的有金融危機理財大量出問題怎麼辦?到這種時候這樣的購買就是最窮的人群來買單讓領導先走,有贖回上限的情況下一旦公眾出現恐慌大面積贖回,必然是巨大的社會事件,與報導當中的機構為主的贖回困難風險完全不是同樣層面的事情。馬雲的這個餘額寶的性質實質上與雷曼的迷你債是一樣的,把本來應當賣給機構的東西賣給了老百姓,老百姓是沒有風險承受能力的,而且他也沒有足夠的提示風險。雷曼「迷你債」其實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債券,而是一種衍生金融產品。簡而言之,是將原本出售給機構投資者的產品,拆細成比較小的份額,通過銀行出售給中小投資者。當年的記者做了一項簡單測試,找來兩位人士閱讀一份長達54頁的「迷你債」招售書。其中一位從事金融業六年有餘的人士,於三小時內逐句讀完招售書,因對書中的個別地方不能完全理解,轉而求助更資深人士;另一位金融學系的碩士研究生費時六個小時讀完招售書後,對「迷你債」的理解仍出現偏差。而對於馬雲的支付寶、餘額寶、淘寶等等的交易規則,在網絡註冊上老百姓也是一點而過,有幾個能夠去讀?而這些艱深的法律文件,一般非專業人士又有幾個能夠讀懂?如果真的出現風險,老百姓會認可你的基金說不保本嗎?就連法律規定不保本的的雷曼迷你債,在民眾的壓力下也是要賠付的,而在中國這就更不可能不賠付了。

銀行是害怕擠兌的,而這樣的貨幣基金更怕大規模贖回的擠贖,銀行的被擠兌是可以有央行做最終貸款人,在受到擠兌的時候是可以到央行再貸款再貼現的,央行也有定向的流動性調節工具。路透北京8月2日-中國央行在2013年第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稱,截至6月末,中國中央銀行常備借貸便利(SLF)餘額為4,160億元人民幣。央行於今年年初創設了公開市場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和SLF,與其他貨幣政策工具相互配合和補充,以進一步增強央行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和主動性,豐富和完善貨幣政策操作框架。這幾千億的中央銀行常備借貸便利(SLF)餘額就是在六月流動性暴表的事後央行干預施放流動性所帶來的,而如果是貨幣基金等是不行的,未來有了流動性的支付問題,一旦出現擠兌擠贖,則問題非常大,會造成社會的危機,馬雲這樣做的合法性就會立即浮出水面,對於他餘額寶的性質是基金還是存款肯定要有一個說法的。現在中國的債務市場風險很大,在債務和信託市場本來是大機構和富人的遊戲不是老百姓的,此時的入市實際上是把本來大機構和富人的風險轉移給了最普通的老百姓,結果就是讓他們解套和撤離,尤其是當美國退出QE在世界資本有回流美國趨勢的時候,這個入市實際上是承接了退出的熱錢,給退出的熱錢買單,看一下阿里巴巴的股權構成,國際資本的份額是很大的,這樣的以老百姓的財富給國際資本退出做利益輸送,只要出了危機,馬雲就不再是中國業界的英雄了。

美國的金融業是完全開放的,與中國管制是完全不同的,美國的金融業發達先進市場化的程度都是中國不能比的,中國的網際網路金融完全是外行辦金融,而且是一個不成熟的金融市場,這樣的進入雖然有敢吃螃蟹的勇敢,但中國實際問題和風險還需要更深入的認識,尤其是民眾沒有足夠的認識的時候,這樣的業務風險巨大,最終是要銀行來解決的,就如信用卡當初並不是銀行幹的事情,但現在信用卡基本是銀行的專利,網際網路金融看上去很美,但是風險被忽視,而在中國是有更多的意義是逃避對於金融業的監管,但這樣的火中取栗不應當是一個成熟的大公司所為,大公司應當更關注的是風險,創業不易守業更難。

責任編輯: 鄭浩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09/37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