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大陸 > 正文

龐氏騙局 大陸政府被指隱瞞養老金巨大缺口

—政協常委:養老金制度存危機 政府卻不願坦承

 「養老金制度存在潛在危機之時,政府暗暗著急卻不願意坦承,我們也很難了解真實數據,一旦危機到了頂端,養老金難以支付,再想改就晚了。」陳清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這十多年來,每年春天到北京開會之前,陳清華都會根據與老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熱點,認真調研之後寫成提案上交全國政協。

作為全國政協常委、民革中央監督委員會副主任,陳清華今年特別關注養老。

李克強總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2013年社會保障所取得的成就之一是推進了養老保險的制度建設。這一年中,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得以基本確立,新農保和城居保合二為一,統籌城鄉的醫療保險也取得新進展,出台了企業年金市場化投資營運的相關稅收政策。

更重要的一點是,人社部啟動了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的研究。

去年10月,人社部養老司召集7家國內外學術機構及專家召開頂層設計閉門會議。這曾引發諸多猜想,甚至外界一度預測人社部會在今年兩會之前拿出一個方案雛形。

然而,養老保險頂層設計的方案仍在「難產」中。

據《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了解,各個課題組給出的方案不同,但他們有一個共識,即如果不進行根本性的「手術」,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很難走過2022年。

「養老金制度存在潛在危機之時,政府暗暗著急卻不願意坦承,我們也很難了解真實數據,一旦危機到了頂端,養老金難以支付,再想改就晚了。」陳清華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

退休洪峰與收支缺口

為了寫提案,曾擔任過江西省政協副主席的陳清華,特地了解他所在的江西省的養老金數據。結果讓他有些吃驚——江西省養老基金的缺口從2005年的6.06億元擴大到2010年的26.7億元。

雖然,人社部多次以養老保險基金有越來越大的當期結餘和累計結餘,來否認近期存在「收不抵支」的問題,但實際情況是,中國養老保險基金統籌層次仍然在縣市一級,東部發達省份的結餘並不能用來彌補中西部省份的缺口。

陳清華說,江西省的情況,在中西部省份中帶有一定的普遍性。隨著老齡化,這些省份養老保險基金收支缺口還將進一步擴大。

從去年開始,中國迎來了1963年生育高峰導致的女性退休高峰(50歲),各地經辦機構已經或多或少感覺到突如其來的支出壓力。從那一年開始,中國在之後的七八年間年均人口增長高達28%以上

一波一波襲來的退休洪峰,考驗著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和各級財政的承受力。清華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楊燕綏說:「應當早有準備,政府的動作已經晚了,要吃下這個苦果,制度贍養比將進一步惡化。改革不能再等,養老金必須儘快向著公平、持續、可流動的方向轉型。」

十八屆三中全會把下一步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共識寫入了會議決定中,即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為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今年是執行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第一年。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了今年養老體制改革的主要任務: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與職工養老保險的銜接辦法,改革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等。

「並軌」箭在弦上

楊燕綏說,增強公平性首要的是消除身份、實現養老金並軌。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合併,邁出了制度建設的關鍵一步,它為建立中央統籌的國民基礎養老金奠定了基礎。」楊燕綏說,有了這個數據平台,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將統籌層級向中央統籌邁進,機關事業單位也會向此靠攏,城鄉居民也可以納入,基於各項基礎養老金的待遇調整,最終走向國民基礎養老金的「大並軌」。

《第一財經日報》從多個渠道了解到,機關事業單位養老制度改革已經箭在弦上,不僅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而且很多地區已經開始前期準備工作。

人社部部長尹蔚民去年末在《人民日報》撰文稱,按照社會統籌與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基本模式,改革機關和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破除養老保險「雙軌制」,同時建立體現機關事業單位特點的職業年金制度。

廣東省人社廳已經把「進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測算和模擬運轉」列入今年的工作任務,重點是建立統帳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基礎養老金計發辦法和待遇調整辦法,同步建立職業年金,做好新老制度銜接,實現平穩過渡。

國務院曾經在2008年下發文件,在包括廣東在內的五個省市試點事業單位養老保險改革。但無一例外,各個省都沒有進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事業單位員工「談判能力強」、「有話語權」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當前企業職工這套制度存在缺陷——費率過高,待遇又差,缺乏吸引力。

2008年,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試點改革的文件下發之後,廣東的高校等單位曾經掀起過員工要求提前退休的風潮,因為職工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人員在退休後待遇有巨大差異。

然而,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也並非全部反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如果有合理的制度安排,也有人希望加入社保。

一位基層社保系統的公務員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對於一些較為年輕的公務員,沒有社保實際上束縛了職業發展,一些人想辭職,但工作年限並不能轉換為社保視同繳費的年限,是很大的利益損失。

這位人士還表示,社保對於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來說也是一種保障。最近,各級政府都掀起了廉政風暴,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一旦違規被處理,他們在體制內的積累就歸零,沒有任何養老保障。相反國企就不同,若是國企工作人員違規,只要按時交社保,符合領取條件,他們的養老待遇不會受影響。

簡單「並軌」不可行

「若不進行結構調整,企業職工這套制度從近期看沒問題,從中期看走不遠,沒有持續性。機關事業單位加入,同樣要面臨這樣不合理的制度安排。」楊燕綏說。

過去數年間,企業和職工已承受了不公平的待遇。高費率減少了很多就業,特別是對高科技企業和民營企業。若機關事業單位與企業制度簡單「並軌」,事業單位和職工也難以承擔。

機關事業若進行養老保險改革,總費率可能高達44%,包括單位所繳納的社會統籌費率20%,職業年金8%;個人繳納個人帳戶資金8%,職業年金8%。這些錢對於政府、事業單位以及個人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由誰出、怎麼出,都是難題。

陳清華說,雖然社會上對於並軌的呼聲很高,但政府對於並軌也有顧慮。「如果並軌之後,各方待遇依舊有明顯差距,民眾會感覺到更不公,到時引起的矛盾更直接。」

楊燕綏認為,當前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制度的結構性問題,導致整個制度難以為繼,機關事業單位簡單向企業單位靠攏「走不遠」,真正的並軌是走向國民基礎養老金,人人有一份吃飯的錢。同時,完善個人帳戶,在公共治理的條件下實現養老基金增值保值目標。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14/3796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