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長征的真正意義

作者:

就長征來說,雖然對中華民國中央政府,中共,地方軍閥,日本,蘇聯的意義都非常深遠,但卻很不同。

紅軍

對於紅軍來說,他們雖然在國民政府的大規模圍剿下失敗,丟失了南方全部的根據地,損失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有生力量,但是紅軍仍然通過長征絕處逢生,作為一支武裝來說,紅軍仍然保住了自己的生存。

長征是紅軍和中共生存的保障,而西安事變則是中共扭轉命運的一個重要手段。如果沒有長征的成功,紅軍被消滅在中央蘇區,湘江,大渡河,或者雪山草地上,那麼現在的中國大不一樣了。

國民政府

對於國民政府來說,蔣介石成功的利用中央紅軍長征,以中央軍損失3萬人以下的微小代價,在長征前後的二三年內。完全收復控制了由地方軍閥或者中共控制的江西,福建,廣東,湖南,貴州,四川,陝西,甘肅八個省,收編地方軍閥部隊至少超過70萬之眾(僅僅一個四川就有正規軍20多萬)。又通過紅軍,基本控制或者半控制了廣西,雲南,西康,寧夏,青海五個省,控制地方軍閥軍隊超過20萬人。這幾省的軍閥雖然保持一定的半獨立地位,但是由於實力大多被紅軍或者中央軍削弱,只能大部分聽命於中央的行政和軍事命令,再也不敢公然的抗拒了。

總之,蔣介石利用紅軍長征的一年多時間內,收編和半收編軍閥部隊至少超過90萬之眾,收復和半收復中國西南,西北共十三個省份。可以說,這是一個代價極小的二次北伐,也特別體現了蔣介石和國民政府高層的高超軍事和政治手段。

這些省份的收復,對於中華民國的意義是非常深遠的。不談經濟,政治,文化等等,單從軍事上來說:

中國之所以能夠獲得八年抗戰的勝利,就是依靠這些通過紅軍收復的西南和西北的省份。如果蔣介石在七七盧溝橋之前沒有收復這些省份,這些省還是由廣西白崇禧新疆盛世才,山東韓復榘這樣的軍閥控制(江西白崇禧曾經把追剿紅軍進入廣西境內的少量中央軍包圍繳械;新疆盛世才為了保持自己新疆獨立地位,不惜出賣新疆主權和駐軍權給蘇聯人;韓復榘就不用多說了,大家都知道了),那麼日軍攻陷南京武漢以後,國民政府就再也沒有什麼迴旋的餘地,除了投降沒有別的辦法了。

至於如果沒有紅軍長征,中央軍單純通過軍事進攻收復這十三個省要付出多大的代價呢?這就很難估計了。

根據常理來說,以日軍裝備如此精良的百萬大軍攻打以四川為首的西南諸省,血戰了六年,傷亡數十萬主力也無法成功。以當時不過60多萬的中央軍來說,面對極為適合防守的西南幾省和軍閥高達80多萬的軍隊來說,勝算還是很小的。

蔣介石在中央蘇區放走紅軍,利用湘江消耗紅軍主要實力,在大渡河將紅軍主力基本殲滅,最終收復四川的計劃幾乎全部實現了。

唯一的失誤在於沒有在大渡河將中央紅軍的主力殲滅,讓其最終到達陝北蘇區。但是,客觀來說。即使在大渡河消滅了中央紅軍的主力,那麼還有八萬作戰部隊的紅四方面軍十有八九也會北上,結果沒有什麼不同。

況且,蔣介石將紅軍逼迫進入陝北蘇區以後,就大大鬆了一口氣。他明白陝北4萬平方公里,僅有40多萬人口的貧瘠荒涼的高原,周圍都是中央軍和地方軍閥部隊的地盤,紅軍是絕對無法發展壯大的。

紅軍陷入此絕境,即使短期可能生存,長期來說,紅軍必遭殲滅。之後,紅軍果然進行了三次奮力求生的軍事嘗試,試圖離開陝北蘇區這塊絕地。

向南:8萬多紅四方面軍南下進攻成都平原,結果損失了約4萬最精銳的紅軍主力,被迫回頭北上。

向西:2萬多人的紅四方面軍和中央紅軍西征青海,試圖進入新疆,結果在中央軍和青海穆斯林騎兵的打擊下全軍覆沒,除李先念領導的400人化妝逃到新疆以外,2萬多人被馬家軍全殲,二個紅軍軍長孫玉清和董振堂陣亡,紅軍指揮官徐向前和陳昌浩靠化妝成牧羊人僥倖逃回根據地。

向東:紅軍從陝北蘇區集中一萬多主力向東攻打閻錫山,雖然造成閻錫山幾千人的損失,但是並無法在晉綏軍和中央軍聯合壓迫下站住腳。東征軍很快草草返回陝北蘇區,東征宣告失敗,還犧牲了紅二十八軍軍長劉志丹

大家可以看到,紅軍向東南西三個方向的進展全部失敗,剩下的唯一道路就是向北。

但是,向北就是綏遠(內蒙古一部)廣闊無邊且了無人煙的荒漠和草原,只有少量的蒙族牧民。紅軍無法在此處獲得任何補給和兵員,也根本無法建立根據地,唯一的可能就是進入蘇聯控制外蒙古求生。這樣雖然可能保證紅軍的暫時生存,但是,只要紅軍一進入蘇聯控制區域,從政治上來說就等於自我引爆了。

紅軍淪為抗聯88旅一樣的蘇軍傀儡部隊,失去政治意義。當年在外蒙也沒有什麼漢人,紅軍一二萬在外蒙根本無法擴大發展。靠幾萬人想推翻有200多萬部隊的國民政府是不可能的。況且以當時老百姓對老毛子的仇恨程度(並不比仇恨日本人要差),紅軍自然無法再在中國立住腳。

所以說,蔣介石的整個長征戰略是非常成功的,如果沒有西安事變的爆發,那麼紅軍必遭殲滅。

至於西安事變,張學良楊虎城和紅軍達成協議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但是,張楊敢於捉蔣,具有相當的偶然性。根據中華民國當時的遊戲規則來說,是絕對不會有類似情況發生的。

要知道,地方軍閥只要不是武裝叛亂,最終蔣介石總會留給他一條生路,要麼像楊森,劉文輝一樣給個軍長噹噹,要麼就像王家烈,何健一樣,保存其家私,再給個中央掛名大員噹噹。

但是,如果武裝叛亂,那麼最好的結果也是驅逐出國(陳濟棠,察哈爾事變後的吉鴻昌),慘的就是軟禁,監禁(方振武),甚至槍決。

根據常理來說,當時的張楊尚沒有走到絕路,最慘也能落個王家烈的結局,穩噹噹的作個有錢無權的社會名流。張楊本不需要也無可能冒險做此一搏,最終一死一廢。

如果沒有這個意外的事件,紅軍會滅亡,那麼我們現在的歷史又是完全不同了。

地方軍閥

長征對於地方軍閥來說,確實是滅頂之災。

對於軍閥來說,任何誘惑也沒有做獨霸一方的土皇帝有利。掌握一省哪怕幾個縣的生殺大權,奴役百姓,為禍一方,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生活,是軍閥最為夢想的。這也是為什麼軍閥拼死也不願意放棄權力,地盤和軍隊的根本原因。

長征中,軍閥面對蜂擁而至的數萬紅軍和螳螂捕蟬的十萬中央軍,大部分無力招架。他們基本毫無例外的試圖和紅軍達成協議,讓紅軍從自己地盤安全通過。

但是,只是有些軍閥成功了,因為紅軍知道很難在廣東,廣西,雲南這些區域站住腳,同意和軍閥保持默契通過。有些軍閥則是大大失敗了,比如貴州,湖南,四川,都因為紅軍試圖在此處建立根據地而被迫拼盡了自己的有生力量。

軍閥是中國社會的腫瘤,如果不能將這些軍閥剷除,中國就無法獲得新生。長征最大的受害者,就是地方軍閥。

日本

對於日本來說,長征是很不利的。日本人的戰略是蠶食中國,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中國的分裂和內亂。國民政府通過長征擊敗了中共和地方十三個省的軍閥,開始實際上實現了中國的統一,日本是最不願意看到這種局面的。

1936年末的西安事變和二廣事變以後,中國內亂基本停止,國家進入准和平發展和擴軍備戰時期。日本感覺再也無法等待,隨即在僅僅幾個月發動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其實,在1937年,日本對於軍事的準備並沒有很全面,國際形勢對日本並不是很好,日本也沒有全面侵華的打算和戰略。世界公認對於日本比較適合的開戰時間是1938年。

但是,日本畏懼統一中國的迅速發展,被迫迅速開戰,最終嘗到了持久戰的苦果。(中華民國在1936年到1937年就編組了56個師的新式半德械輕裝陸軍師,雖然和日本陸軍戰鬥力還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比原先的中國陸軍師要強的太多。原本計劃在1938年年底編組80個全德械精銳步兵師,共100萬人,用來和日軍決戰)。

蘇聯

對於蘇聯來說,他是很矛盾的。蘇聯自然不希望看到中共的覆滅,但是也不願意看到蔣介石無力控制中國的局面。

作為布爾什維克的父親政黨,蘇聯希望中共能夠繼續存在,並且發展壯大。

但是,作為一個國家和俄羅斯民族來說,蘇聯仍然希望蔣介石能夠控制住一個比較完整的中國。這樣,中國才能保證儘量長久的和日本對抗。這能夠大大減少蘇聯遠東的軍事壓力,避免蘇聯陷入可怕的二線作戰。

所以,蘇聯最希望促使中共和國民黨能夠暫時和解,團結起來一同抗日。但是,國民政府並不相信蘇聯,因為誰都知道蘇聯不過是在利用他們。

一旦這個統一抗日聯盟失去價值,蘇聯立即會扶持中共擴大自己的力量,最終把國民政府推翻。所以,對國民政府而言,日本人是敵人,中共也是。只是日本人勢力很強,無法短期消滅,中共則不同。

敵人自然是越少越好,沒有人會希望敵人越來越多的。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405/3856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