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大陸銀行業壞帳引爆點 去年翻倍今年兩月600多億

財新記者根據已披露年報的12家銀行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末,不良貸款餘額共4670億元,較去年初增763.18億元,同比增19.5%;12家銀行不良資產的核銷加轉出共計1021.86億元,較去年初增加687.92億元,同比增206%。一位大型銀行人士透露,2013年整個銀行業新增不良貸款約1000億元,但到了2014年,僅前兩個月,新增不良貸款已達到600多億元,預計第二季度將湧現更多不良貸款。

上市銀行2013年年報陸續披露,平均不良率仍在1%的低水平。但這個數字並無意義,無法獲得外界的基本信任。多家銀行不良貸款及比率「雙升」的趨勢早已形成。自2011年三季度開始,整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連續九個季度反彈。

財新記者根據已披露年報的12家銀行數據統計,截至2013年末,不良貸款餘額共4670億元,較去年初增763.18億元,同比增19.5%;12家銀行不良資產的核銷加轉出共計1021.86億元,較去年初增加687.92億元,同比增206%。

業內人士向財新記者透露,3月下旬,銀監會向各地銀監局及金融機構下發文件,提出十項指導意見,要求做好2014年不良貸款的防控工作,要求商業銀行不得通過表外業務轉移和掩蓋不良資產;但也提出要防止「一刀切」式的抽貸、停貸、壓貸造成企業資金鍊斷裂。

一位大型銀行人士透露,2013年整個銀行業新增不良貸款約1000億元,但到了2014年,僅前兩個月,新增不良貸款已達到600多億元,預計第二季度將湧現更多不良貸款。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兩三年銀行通過通道類業務將貸款出表,轉換為非標準化債權資產,大多投向高收益的房地產業及地方融資平台,資產看似出表,但風險仍在銀行體系中打轉。

前述大行信貸人士指出,不良貸款在過剩產能行業已明顯蔓延開來,並不僅集中於鋼貿、鋼鐵、光伏等領域,從民企到國企,風險在不斷暴露。

「宏觀面不好,不良貸款有向全行業蔓延的趨勢。今年不配置銀行股了。」一位長三角地區基金經理表示。

不良貸款激增

市場認為,銀行披露的不良貸款率低於真實情況,且預期2014年不良貸款新增數量會再次翻番。

據財新記者統計,截至2013年末,工農中建交五大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同比分別增加25%、2.25%、12%、14.26%、27.1%。五大行的逾期貸款餘額總計4550億元,較去年初增532億元,其中交行逾期貸款上升較明顯。

股份制銀行的增幅更為驚人。截至2013年末,興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103.31億元,較去年初增加50.45億元,同比增長95%,幾乎翻了一倍;不良貸款率0.76%,同比上升0.33個百分點。中信銀行、招商銀行、浦發銀行、民生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同比增長分別為63%、57%、47%、27%。

興業銀行表示,不良貸款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於,受經濟增長放緩、產業結構調整、民間借貸等因素影響,個別地區、個別行業信用風險有所加大,出現償債能力下降、資金緊張、資金鍊斷裂等情況的企業有所增加。同時,風險的化解、不良資產的清收和處置尚需時日,多種因素導致不良資產有所上升。

逾期貸款方面,股份制銀行也較五大行嚴重,同比增長都在50%左右。比如,截至2013年末,招商銀行、中信銀行的逾期貸款餘額分別為330億元、356億元,分別同比增116億元、141億元。2013年,已披露年報的12家銀行逾期貸款餘額共計6342.34億元,同比上升1161.79億元。

民生銀行的淨不良貸款形成率為1.03%,高於同業水平。淨不良貸款形成率是衡量貸款質量的指標之一,等於(不良貸款當年新增規模+核銷轉出規模)/年初貸款餘額。其他股份制銀行該項指標在0.7%左右。

民生銀行年報顯示,不良貸款行業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和批發零售業,分別占比30%、26%;不良貸款主要投向華東、華北地區,各占40%左右。

多家銀行高管在投資者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不良貸款主要仍以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為主。

中信銀行副行長孫德順表示,該行在長三角地區的不良貸款占比高達68%。該行年報披露原因在於,部分中小民營製造業企業、鋼鐵貿易類企業出現經營停頓、資金鍊斷裂等狀況。

工行高管指出,之前工行做了信貸結構調整,有意識加大了小微企業、個人經營貸款,收益比較高,但抗風險能力較差,尤其是處在產業鏈末端的小微企業,對銀行衝擊較大。他透露,2013年小微企業、個人經營貸款的新增不良貸款餘額占比高達85%。

農業銀行風險管理總監宋先平指出,自2013年下半年,不良貸款開始反彈,溫州依然是浙江省乃至全國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重災區。據浙江省銀監局的統計,截至2013年末,全省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率為1.84%;其中溫州不良貸款率為4.41%。

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指出,現有銀行業的不良貸款仍在可承受範圍之內,但未來會持續上行,局部地區、局部行業將有壓力。他提醒,信用風險是有結構性的,大銀行可能部分分行不良率較高,但有風險對沖機制,因此大銀行不良率仍較低;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地區,部分區域性中小型銀行的不良率高達3%-4%,但由於體量較小,對行業不良率平均值貢獻不大。

從民企到央企

「不良貸款呈整體蔓延趨勢,2012年還只是集中在貿易類小行業,2013年已經延伸到大行業、大企業了。」一位上海資深銀行業分析師指出。

銀行已經察覺,一些央企的風險正在變大。一家股份制銀行公司部人士指出,目前部分央企子公司,由於介入了處於低谷的行業,比如鋼鐵、航運、船舶等,已有逾期違約的情況出現,甚至已經破產。「最主要的原因是央企已經兜不住了。」他指出。

「銀行對國企有迷信。」另一家位於北京的股份制銀行部門總經理表示。以往,銀行總樂於給央企「綠色通道」,重點授信。

鋼鐵行業的違約風險首先從民企開始暴露。財新記者曾獨家披露,山西最大的民營鋼企海鑫鋼鐵集團有限公司的資金鍊斷裂,深陷債務危機,風險敞口達150億-200億元。但這僅是鋼鐵行業的冰山一角。

據中國鋼鐵業協會數據,截至2013年底,86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共負債3.09萬億元,其中銀行貸款達1.33萬億元,銀行短期貸款占到了73.3%,重點鋼鐵企業短期還款壓力劇增;這些鋼企2013年負債增幅超過資產增幅,前資產負債率已接近70%。業內知情人士指出,相比與海鑫鋼鐵,眾多大型國企的不良信貸隱藏更深,目前全靠銀行輸血維持。

煤炭行業一樣慘烈。山西聯盛集團債務總敞口為300億元,30多家金融機構及十幾家互保企業捲入其中,債務危機至今未解。

據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統計,至2013年年底,煤炭行業資產負債率為64.03%,2013年前11個月大型煤炭企業虧損405.54億元,同比增長了80.7%。

業內人士指出,煤炭、鋼鐵企業近年通過「銀信合作」等形式持續獲得貸款,又受利益驅動,將資金投向房地產、民間借貸等高風險行業,風險高度關聯,最後不得以走向「逃廢債」。

近期,房地產行業傳出「違約第一單」。3月中旬,浙江寧波房企興潤置地違約事件發酵,建行涉及12.4億元,貸款總額居首。對此,建行高管在業績發布會上回應,該房企負債35億元,資產只有二十七八億元,已經資不抵債。原因包括房地產行業信貸政策較緊、出現銷售壓盤情況、房企自身擴張較快等。

2月下旬,興業銀行叫停地產夾層融資及供應鏈融資,市場反應劇烈,若干銀行不得不發布公告澄清。興業銀行內部人士曾告訴財新記者,該行暫停的地產貸款口徑較大,包括了開發貸款、經營性物業抵押貸款等。

業內人士指出,銀行做通道類業務將信貸資產轉化為非標資產,比如用理財資金對接信託計劃,投向非標資產,這掩蓋了大部分不良貸款。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1月底,近兩年來非標資產規模達16.38萬億元,較2011年底的7.91萬億元增加了1倍。

工行高管在業績發布會上表示,工行已暫停了代理信託收付工作,現在只剩下24個項目,餘額117億元,整體排查風險可控。其他銀行未有相應動作。

監管高層曾指出,非標資產實質為信貸類業務,但銀行貸前、貸中、貸後管理的規範性和審慎性遠不及表內貸款,而且因不受貸款投向約束而大量配置到房地產、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和「兩高一剩」行業等信貸受限領域,面臨很大的合規風險和政策調整風險。

財新記者獲悉,2月中旬,銀監會下發《關於規範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理財資金投向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保持一致,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禁止投資於法律法規限控行業和領域。

該《通知》要求,對於保收益、保本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要解包還原理財產品的投資標的,並嚴格參照自營業務的會計標準計提風險資產、撥備以及計算資本充足率等。

對於非保本浮動收益、但提供預期收益率的理財產品,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根據非標資產所承擔風險的實質情況,在表外業務、授信集中度、流動性風險等報表中如實反映。

處置力度加大

銀行股估值早已進入「破淨」時代;與之相對應的是,是打「壞銀行」牌的中國信達(01359.HK)股價一路走高。中國信達總裁臧景范接受財新記者專訪時表示,「過剩產能能、涉及環保方面的轉型升級行業、房地產行業的不良資產都會逐步釋放,這些都是不良資產收購的市場機會。」

2013年底銀監會發文,對成立地方資產管理公司(AMC)「鬆綁」。

今年1月,財政部下發《金融企業呆帳核銷管理辦法(2013年修訂版)》,對核銷辦法進行了簡化和提升,資產出售差額可以計入損失,提高了銀行的自主核銷權,同時鍛鍊了銀行的風險自擔能力。

據財新記者統計,已披露年報的12家銀行中,截至2013年底,不良貸款的核銷及轉出共計1021.86億元,較去年初增687.92億元。其中,五大行不良貸款核銷及轉出共計646.97億元,較去年初增397.34億元,同比增159%。

股份制銀行中,民生銀行不良貸款處置力度最大,核銷及轉出餘額共計113.52億元,較去年初增90.69億元,同比增近400%,處置時間集中在下半年。其中,轉出不良資產73億元,較去年初增69億元;核銷40.5億元,較去年初增21.68億元。

這一空前的處置力度,也對沖了部分不良貸款的上漲。各銀行高管均在業績發布會上回應了如何處置不良資產。

建設銀行行長張建國指出,2013年,建行管理層所有成員,對全行20大風險事項逐個包幹,定量考核,通過這種機制來防範風險、積極處置不良資產。2013年,建行探索了批量處置60億元針對小企業的不良資產包,「量價都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

「2014年要有保衛資產質量的絕勝戰績。」中國銀行行長陳四清表示,中行已經成立了專門的資產質量改善小組,將採用核銷、轉讓以及投行等手段,來化解未來可能出現的信貸資產風險。

宋先平表示,2013年,農行將不良貸款打包轉讓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共六個包,合計41億元,收回比例為35%。「現在來看,效果較好。但是對於大銀行來說,不能完全靠打包轉讓來消化不良貸款。」宋先平同時表示,除了打包給AMC,農行還有其他幾個途徑來解決不良貸款問題:一是立足現金清收,即自己收;二是按照財政部的要求去核銷;三是對於小額的、比較複雜的訴訟關係,可以打包委託處理。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實際操作中,AMC替銀行做過橋,「代持」不良資產,但未真正消化不良貸款。他透露,A銀行給AMC授信,同時簽訂一份回購/保本協議,承諾每年給予一定的利息,在幾年後回收這筆資產。銀行甚至無需授信也可進行上述操作,資產過段時間又從AMC手中置換回來,相當於做了一筆展期處理。

3月下旬下發的銀監會文件要求,不良貸款轉讓必須堅持「真實銷售」原則,轉出方不得安排任何顯性或隱性的回購條款,不得通過表外業務轉移掩蓋不良貸款,不得以第三方貸款優惠利率補貼等方式轉移處置損失,如實反映貸款處置中暴露的損失。

「銀行能承受的不良貸款上升空間很有限。」一位大型銀行財務條線高管曾表示。他舉例稱,如果一家資產規模餘10萬億元的銀行,不良率從1%上升到2%,需要計提的撥備就高達千億元。

一位銀監會內部人士指出,不良貸款指標本身是滯後性的,沒有真實反映資產質量;但作為銀行的經營管理者,「對於資產質量,需要前瞻性預判風險,建立有效的預警體系」。

「最關鍵的是,我們必須從上游控制不良貸款的生成,如果不控制住,下游不管我們採取什麼樣的方式都是比較困難的。」宋先平強調說。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財新新世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408/38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