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金融時報:中共銀監會與央行「內鬥」

中國兩家最重要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分歧並不是特別罕見,但由於人們擔心中國可能面臨自己的「雷曼時刻」(Lehman moment),這種分歧現在更加事關重大。

事實上,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由於擔心爆發一場金融危機(尤其是在巨大的「影子銀行業」),中國銀監會(CBRC)和中國央行(PBoC)之間的關係才變得如此糟糕。

多名知情人士表示,兩家機構之間的關係在去年6月變得特別差——當時,中國央行曾對銀行間市場流動性枯竭坐視不管。這導致短期利率飆升,投資者面臨中國發生十年裡首場金融危機的前景。

參與那件事的人表示,央行之所以要人為製造一場流動性緊缺,就是因為對銀監會未能遏制影子銀行業活動感到失望。

在一些極端的案例中,影子銀行業活動包括由不受監管的信託公司向苦苦掙扎的鋼企和房地產開發商發放為期多年的高息貸款,然後將此類貸款重新打包成短期投資產品,通過銀行賣給中國普通投資者。

由於這些信託產品承諾提供比3.3%的銀行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得多的回報,它們一直頗受歡迎。一些政府研究人員估計,未償還信託產品總額超過10萬億元人民幣(合1.6萬億美元),而5年前幾乎不存在此類產品。

在2010年最早就中國影子銀行業風險發出警告的前惠譽(Fitch)分析師朱夏蓮(Charlene Chu)估計,去年中國經濟新增信貸可能有多達一半來自表外的影子銀行操作。

「市場正在利用監管機構在認知現實方面動作遲緩的特點牟利,目前中國多達一半的信貸流量是不受監管的,」她表示。

通過在銀行間市場製造一場「錢荒」,中國央行的本意是切斷這些風險較高產品的資金來源。然而,這種做法破壞了人們對整個體系的信心,央行很快被迫恢復流動性。事後,中共領導人告誡央行不要危及金融穩定。從那以後,兩家監管機構之間的對立惡化。不過,自2003年銀監會脫離央行的那一天開始,這種對立就一直很令人頭疼。問題部分在於管轄權重疊。央行負責確保中國的金融穩定,而銀監會的職責應該是確保銀行的健康和正常運作。

早在2005年,花旗銀行(Citibank)的樊榮超等分析師就警告,兩者之間的衝突是不可避免的。他們預測,雙方都會試圖從對方手裡奪取監管控制權,但在發生危機的情況下都會試圖逃避責任。

中國央行一直向國內商業銀行直接發出「窗口指導」,告訴它們每年、每季度可以發放多少貸款,儘管負責確保這些貸款質量的是銀監會。

2008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倒閉、繼而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後,中國央行命令各銀行大舉放貸,以求支撐不斷放緩的中國經濟增長。

在這場爭端中,個人因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現年66歲的央行行長周小川(見右圖)是「太子黨」,即老一代黨內高官之子。去年,他儘管過了退休年齡,但仍被重視他經濟建議的國家主席習近平留用。

「周小川能夠向最高領導層進言,銀監會對這一點很不高興,」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2011年被任命為中國銀監會主席的尚福林,此前執掌中國證監會(CSRC),那個職務是他在2002年從周小川手中接過的。他在執掌證監會期間,中國股市出現了史上最大的泡沫,後來又發生泡沫破裂。

監管機構之間的爭鬥,受到更高層的精英政治的影響。中國國務院理應是監管機構之間的仲裁者,但在一年前上任後,習近平已把所有事項的決策權攬在自己手裡。

這使得周小川的地位變得更強,但也使國務院更難迫使雙方達成妥協。

譯者/何黎


「監管機構內耗阻礙中國金融改革」

責任編輯: 王篤若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411/387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