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華爾街日報:印度或將迎來重大轉折

 Associated Press

幾周前,在印度西部沙漠之邦拉賈斯坦(Rajasthan)的偏遠地區比卡內爾(Bikaner),四名一起在路邊的卡蘭餐廳(Karan Restaurant)吃午餐的年輕人說他們已經準備好迎接變革。

在一名國大黨(Congress party)首席部長的領導下,該邦已經啟動了一項讓居民享受免費醫療的新計劃。那幾名年輕人喜歡這項措施,但表示他們將在全國大選中把票投給納倫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和他的印度人民黨(Bharatiya Janata Party),因為他們想要的是一個充滿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的未來──而不是更多的政府救濟。

在一家電力公司當線路工人的蘇拉傑·帕爾·辛格(Suraj Pal Singh)說:「我們想讓莫迪當選,他為古吉拉特邦(Gujarat)做的事情也應該為我們做到。」

5月16日,印度執政的國大黨突然之間被莫迪這位帶有印度教民族主義根基和親商政策綱領的魅力超凡的政治家和他那重新崛起的印度人民黨擠落一旁。

莫迪的大獲全勝標誌著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國家在後殖民時期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在印度擺脫英國獲得獨立後的67年中,大部分時間裡這個國家的發展道路都是由其首任總理賈瓦哈拉爾·尼赫魯(Jawaharlal Nehru)家族制定的。尼赫魯去世後,他的女兒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接掌了國大黨並出任總理。自那以後,她的孩子、孫子和其他家庭成員斷斷續續地執掌著大權。

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和聖雄甘地(Mahatma Gandhi),1946年攝。

2002年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爆發了傷亡慘重的衝突之後,莫迪的批評者指控他按照宗教界線分裂印度,但莫迪最終把這個國家團結了起來,讓人看到了進步的希望和一個充滿經濟機會的強大印度出現的前景。

莫迪在他擔任首席部長的印度西部古吉拉特邦家鄉選區面對喧鬧的慶祝人群發表勝利演說時說:「帶領每一個人向前走是我們的責任。」他承諾建立一個沒有特別偏袒、致力於為所有人謀福利的政府。

來自不同種姓等級和地區、農村和城市、中產階級和渴望成為中產階級的階層的選民──結果都投票支持莫迪。《印度快報》(Indian Express)的主編謝卡爾·古普塔(Shekhar Gupta)說:「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是後意識形態而非以左翼為中心一代的開端。這是更關注自身的印度人的崛起,他們胸懷大志,在渴盼中團結在一起。」

隨著印度經濟的放緩,那種渴盼近年來不斷高漲。印度經濟增長率在2013年達到了10年裡的新低,今年以來至今仍乏善可陳──這是2003年至2011年期間強勁增長之後的急劇衰退,當年的突飛猛進讓印度人心中燃起了希望,認為輪到他們發展的時代已經到來。諸多腐敗指控以及國大黨無力制定有效的政策應對放緩的經濟增加了公眾的失望並引發了他們的不滿。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最近的一項調查發現,70%的印度人對國家的發展方向表示不滿。

印度相比它的東亞鄰國而言更加貧困,工業化程度更低。印度國民越來越厭倦落後於人的滋味,厭倦了一半的家庭沒有衛生間,厭倦了很多家庭還沒通電,厭倦了上學和找到好工作如此之難。

現年24歲、在德里擔任管理顧問的阿希什·阿南特(Ashish Anant)說,看著中國和其它開發中國家「僅在基礎設施這些基本、必要的東西上就遠遠走在了印度的前面,(讓人感到痛心),讓每一個家庭通電、通路和通水不可能是那麼艱巨的一項任務。」

阿南特說他把選票投給了莫迪,因為「他是一名實幹家」。

莫迪執掌下的印度會改變對日益增長的扶貧補貼計劃的依賴,轉而讓創造就業機會和經濟增長成為發展的主要工具。但是這種改變並不意味著要讓作為解決印度問題靈丹妙藥的左傾計劃壽終正寢。莫迪不太可能大量取消數以百萬計的人賴以獲得工作和糧食的補貼計劃。儘管如此,莫迪政府的中心目標幾乎可以肯定是從加強社會保障體系轉變為把慵懶懈怠、貪污橫行的印度政府機構壓縮到最低限度,刺激企業成長。

在國大黨執政的時候,印度一些最大的工業項目陷入停頓。韓國企業浦項制鐵(Posco)擬投資120億美元興建的一家鋼鐵廠在當地森林地區的居民表示反對後於2010年被擱置起來,儘管該項目之前已經獲得了環境許可。這家鋼鐵廠原本可以成為印度最大的一項外國直接投資項目。總部位於倫敦的企業韋丹塔資源集團(Vedanta Resources)在遭遇當地人反對之後眼睜睜看著它的鋁土礦開採計劃化為泡影。

國大黨政府好像經常在談判妥協方面無能為力,導致基礎設施發展和對印度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工業項目方面出現瓶頸。2010年,就在這個國家努力滿足龐大的基礎設施要求之際,印度鋼鐵部估計,總價值超過800億美元的鋼鐵項目因為土地徵用和環境許可審批的問題而被耽擱。

相形之下,莫迪領導下的古吉拉特邦政府似乎能夠去除繁文縟節,允許企業建設工廠並進行擴張。最有名的例子是關於印度最大企業集團之一的塔塔集團(Tata Group),塔塔集團當年在西孟加拉邦(West Bengal)征地建廠,用以生產它新推出的超低價汽車Nano。由於農民的反對,西孟加拉邦政府2008年對建Nano工廠不再給予支持。莫迪親自向塔塔集團的管理層示好,力勸該公司將項目移至古吉拉特邦。塔塔集團得以在古吉拉特邦快速徵得土地、建設Nano新廠,此事讓塔塔集團具有傳奇色彩的前首席執行長拉丹·塔塔(Ratan Tata)成為了莫迪的支持者。

塔塔集團的拉丹·塔塔和納倫德拉·莫迪2010年6月2日在古吉拉特邦塔塔Nano汽車新工廠的落成典禮上。

拉丹·塔塔並非唯一一位因為在莫迪所在的邦輕鬆獲得開業許可並徵用土地而對莫迪大唱讚歌的商界領袖。德國杜拉維特股份有限公司(Duravit AG)所屬的杜拉維特印度公司(Duravit India)2010年在古吉拉特邦建了一家生產瓷磚和面盆的工廠。當時杜拉維特印度公司總經理阿舒托什·沙阿(Ashutosh Shah)表示他對辦事的手續流程驚訝不已:「這是一個100%沒有腐敗的手續流程,你得親身經歷才會相信。」

加拿大的龐巴迪公司(Bombardier)贏得了一份6.5億美元的合同,為新德里新的地鐵網絡生產列車車廂。龐巴迪公司考察了幾個可選地址之後將生產工廠廠址定在古吉拉特邦的一個工業園區。2007年與古吉拉特邦接洽後,龐巴迪公司幾周內就得到了一塊50英畝的土地。龐巴迪印度分公司的一名管理人員說,這家工廠的建成是公司歷史上最快建設速度之一。

另一問題是徵稅。沃達豐公司(Vodafone)多年來一直就一筆20億美元的稅單與德里市較勁。在印度最高法院(India's Supreme Court)裁決該公司不必支付那筆稅款之後,印度政府又改變了法律的追溯效力,允許徵收這筆稅款。在印度捲入稅收爭議的其它大公司包括美國電話電報公司(AT&T)、英國南非米勒釀酒公司(SABMiller)和諾基亞公司(Nokia)。

印度人民黨表示,國大黨政府在這些爭議中的做法──印度人民黨在今年的競選政綱中稱其為「稅收恐怖主義」──導致這個國家在形象上變成了一個對企業專制和敵對的地方。印度人民黨的一名領袖阿倫·傑特利(Arun Jaitley)競選之初在德里告訴記者:「我們的稅收政策必將是簡單化與合理化的,不會存在不可預知性。」

莫迪和印度人民黨給自己塑造了親商的形象,但這必須在印度這樣的環境裡進行解讀。分析家們認為,像修改勞工法好讓企業更隨意地僱傭和解僱員工或者將國有企業進行大規模私有化等大刀闊斧的改革不太可能發生。印度人民黨反對外商投資大型零售賣場。該黨的一名女發言人5月16日表示:「我們不會立即打開閘門。」

這就是說,莫迪在刺激經濟方面將面臨巨大的壓力,如果沒能刺激經濟,他要面對的是選民的憤怒。吸引更多外商投資──至少在其它領域──可以成為刺激經濟的一條途徑。

莫迪所做的生活會變得更美好的承諾在年輕人中尤其產生了反響,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選舉委員會指出,今年首次登記的新選民大約有一億人,很多人的年齡在18到24歲之間。

印度全國各地人們對國大黨的鄙棄在5月16日的結果中已經十分明顯,這次失敗的毀滅性很大,一些分析家預測,這可能意味著尼赫魯家族數十年來主導印度政治的終結。

《印度快報》主編古普塔說,「這是對特權意識的一種反抗」,其依據的觀念不僅認為「當權者不負責任」,而且還與國大黨的看法(認為推動印度發展的最好辦法是用更多的政府計劃來幫助窮人)背道而馳。

儘管如此,曾擔任印度前總理、印度人民黨前領導人阿塔爾·比哈里·瓦傑帕伊(Atal Bihari Vajpayee)演講撰稿人的蘇得辛德拉·庫爾卡尼(Sudheendra Kulkarni)指出,在印度這樣龐大的國家清除腐敗、刺激經濟發展並不是容易的事。

庫爾卡尼說,選民的期望值如此之高,如果在莫迪的眼皮子底下曝出了腐敗醜聞,他很快就會失去支持。庫爾卡尼說:「他是一名聰明的政治家,所以他會盡其所能展現自己打擊腐敗的形象。但是實現這一點將會非常艱難。」

這也許並非國大黨的末日,它之前也失去過榮寵,結果又捲土重來。

國大黨在1996年的宗教衝突中落選,首屆印度人民黨政府上台執政。可是,印度人民黨雖然在選舉中贏得了多數席位,卻沒有獲得絕對多數,需要與其它政黨一起聯合執政。在隨後的三年時間裡,三屆不同的政府起起落落。

1999年,印度人民黨重新上台,執政時間持續了一個完整的任期。該黨無視美國及其盟國的態度開展核子試爆,提升了自己的民族主義者和鷹派形象。印度人民黨繼續推進了由國大黨發起的一項經濟自由化計劃──這項計劃印度人民黨最初持反對意見。

儘管在印度人民黨執政下經濟取得了進步,索尼婭·甘地(Sonia Gandhi,1991年遇刺身亡的前總理拉吉夫·甘地(Rajiv Gandhi)的遺孀)領導下的國大黨2004年又東山再起。經濟改革的主要設計師曼莫漢·辛格(Manmohan Singh)當選總理。

在國大黨的第一個任期里,經濟蓬勃發展。但隨著全球經濟在2009年和2010年放緩,國大黨舉步維艱。它沒有獲得議會中的絕對多數,與之聯合的夥伴中很多政黨反對進行刺激經濟增長所需的進一步自由化。

國大黨在福利計劃上進行了雙倍下注──通過了一項法律來保證印度12億人口中的一大部分人可以買到低價的糧食,另一項法律則提高了政府或企業徵用土地時必須支付的價格。

當又一次競選的時刻到來時,索尼婭·甘地的兒子、國大黨副主席拉胡爾·甘地(Rahul Gandhi)被選派在選舉中衝鋒陷陣,但是他更喜歡在黨內扮演幕后角色,經常像似一個勉為其難的政治家。他最終沒能點燃選民的激情。

這與莫迪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莫迪的個人魅力幫助營造了周圍人士對他的狂熱崇拜。他的勇敢故事被記錄在了一本漫畫書中,書中可以看到,他游泳穿過鱷魚出沒的水域,把一面旗幟插到印度教寺廟的房頂上。他的支持者經常帶上印有他面孔的面具,用通常膜拜印度教諸神的口號向他致敬。

比卡內爾市卡蘭餐廳的老闆拉利特·拉馬瓦特(Lalit Ramavat)說:「我們想要工作和運轉良好的經濟。」他是支持莫迪的。拉馬瓦特說他以國大黨總理辛格的名字給他的狗取名曼莫漢。他解釋說:「這條狗不會吠叫。」

儘管如此,正是國大黨助推了這個胸懷大志、如今選擇了變革的新階層的產生,從而為印度政治上這場歷史性轉變奠定了基礎。就在印度翻過(至少是暫時翻過)長期主導其政治生活的尼赫魯王朝這一頁時,這個國家正在摒棄根深蒂固的腐敗和官僚作風,這些作風長期以來一直讓上至頂級實業家下到普通工人的每一個人感到失望,並阻礙了經濟的增長。

莫迪接管的是一個如今對其領導人失去了耐心的國家,他和印度人民黨是否能夠以自身的形象重塑這個國家尚待分曉。但是他們顯然已決心一試──而且試圖不止在一個選舉周期內而是在未來數年裡改變印度。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529/4013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