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生活中各種離不開的日本發明

376

不得不承認,日本文化已經不知不覺浸染著人們的生活。20世紀40年代末,日本三菱開發了人類第一台電鍋。我們再熟悉不過的方便麵、卡拉ok、計算器……等等都是由他們發明的。

電鍋

20世紀40年代末,三菱開發了第一台電鍋。1955年,東芝試製了一款附設定時功能的電鍋。所謂定時功能,就是當鍋里的水蒸發後,溫度會再次上升至某個狀態,溫度計感應到,就自動停止加熱,生米煮成飯了。四年後,半數日本家庭購置了這種電鍋。無火,方便,衛生,安全。煮飯過程變成:洗米,加水,按鈕,然後就可以安心去忙其他飯菜或家務,絕不燒焦。人力和心力大大節剩家庭主婦愛它;不能天天沙拉意面,無飯不歡的海外留學生也愛它。幾個人窩在宿舍小房間裡每人一個電鍋合煮暖呼呼的三菜一飯的溫暖場面,天天在上演。現代的電鍋,蒸煮燉煨多功能,在2005年,中國的電鍋產量約6000萬台。懂得用明火和瓦煲燒飯的年輕人,如今少之又少了。

方便麵

又稱快熟面,快餐面,即食麵,泡麵。1958年由日籍台灣人安藤百福在大阪府池田市發明,同時創立日清食品公司。1971年,日清又發明了世界上第一款杯麵:‌‌‌‌「日清合味道杯麵‌‌‌‌」。如果沒有方便麵,不會做飯的宅男宅女,獨居中年人,在辦公室加班的,通宵工作的,貧窮的,或許都要經常挨餓。是可以選擇吃餅乾或什麼的,但在冬天的夜晚,一碗三分鐘完成,熱呼呼的湯麵,就是瞬間的溫暖和充實。或許還有一些兒童,父母都外出工作,唯有依靠杯麵。所以方便麵是一種孤獨的料理,更是不少繁忙都市人,自稱唯一懂得烹調的熟食。雖不太健康,但就如人海里的寂寞,有時也別無辦法。在海外留學生的心目中,一箱方便麵更是鎮宅之寶呢。

小型電子計算器

1957年,Casio發明第一台相對小型的全電動計算器,在此之前,計算器售價80,000美元,數個柜子大小的龐然巨物。1971年,Busicom發明第一個真正袖珍,LED顯示屏的電子計算器。1972年Sharp推出了超薄計算器EL-805,令計算器開始迅速普及。沒有計算器的出現,全球經濟可能會一塌糊塗,可能不會隨著戰爭結束而急速起飛。當數字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多,就需要快速精確的工具來配合。數字就是錢。每天都在消費,每天都要計算。計得失,算折扣,計利息,算升跌,計兌換率,算機會率……為什麼要計算?因為錢是永遠剛好不夠。至2006年為止,單是Casio,在全球各地已賣出10億部計算器,雖然現在計算器幾乎一文不值。而噼噼啪啪作響的老算盤,童鞋們懂得使用嗎?

錄影帶

1969年,Sony發布第一盒錄影帶的原型:U-Matic錄影帶,兩年後連同第一部播放機及第一部錄影機推出市常1975年,Sony發表了Betamax錄影帶。1976年,JVC推出從此廣泛普及的錄影帶格式:VHS。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錄影帶是許多人的精神生活和生活模式的重要配件。例如曾幾何時,我們按時把歌星偶像在電視上演出的片段錄下來,看它一遍又一遍至海枯石爛;曾幾何時,有約會應酬或下班無定時的人,出門前會在錄影機上設定定時錄影,把感興趣的節目或追看中的劇集錄下來,事後補看;曾幾何時,下班後都要到錄影帶出租店選取一兩齣電影來填補晚上的空虛。而現在我們在各大視頻網站看到的那些令人錯覺時光倒流的片段,就全賴當年用錄影帶見證時代的未忘人。

卡拉OK

1971年,井上大佑發明了第一部卡拉OK機器,由麥克風、擴音器和投幣箱組合而成。隨著LD影碟的出現而普及,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傳到東南亞,成為主流的休閒娛樂。一班人圍在一起,歌頌友情的,歌頌愛情的,沿著電視畫面上的字幕,不分男女大合唱,回聲中誓要繞樑三日。都不在意歌藝,反正都唱得很差。也出現了附設伴唱女郎的卡拉OK,取代了不少傳統夜總會。但井上大佑先生沒有申請專利,因此沒有從中得過一分一毫。美國《時代周刊》對他評價甚高:‌‌‌‌「如果毛澤東和甘地改變了亞洲的白天,井上大佑則改變了亞洲的夜晚‌‌‌‌」。其實也改變了寂寞和失戀的表達方式。後來又嚴重影響了粵語流行曲的風格,衍生了所謂的‌‌‌‌「K歌‌‌‌‌」,一種容易上口的,微微激動的情歌。

CD

Sony在1976年首次公開展示一種光纖數碼音頻光碟,然後在1978年展示一種150分鐘播放時間的光碟。1979年,Sony與飛利浦聯合改善和設計一種新的光碟,一種用於存儲數碼數據的光碟:CD,於1982年正式推出市常同年Sony推出世界上第一部CD播放機。CD基本上可以無限次播放,而錄音帶和黑膠唱片,每次播放都會有所損耗,音質會退色。黑膠唱片的每面長30分鐘,而CD全長80分鐘,一首管弦樂作品終於不用間段成唱片的兩面,一氣呵成。CD機可設置重複程序,不斷重複一首曲目或整張專輯,而不用每隔半小時前去翻轉唱片一次。CD機可設置隨機播放,可立刻選聽某一首歌,而不用倒帶。曾幾何時,CD是無塵潔淨的高清數碼新紀元的象徵,而那時候,數碼象徵永恆。

隨身聽

一種可攜式立體聲錄音帶個人播放器。1979年,也許是根據德國巴西籍發明者AndreasPavel的原型,Sony公司發明了Walkman,成為市場上第一部隨身聽。它改變了我們聽音樂的習慣,變成隨時隨地,邊走邊聽,透過一對耳機,獨自一人。從此你可以在孤獨長跑的路上自配合適的韻律,可以到天涯海角聆聽山盟海誓的輓歌。就像現在的iPod,但它是30年前。在上世紀八十年代,Walkman象徵青春、自由、活力、個性、休閒,也是時尚配飾。當年在推出前夕,Sony的副主席希望更改Walkman這個名稱,因為這個字在語法上是錯誤的,但為時已晚,結果大受讚賞。後來其他公司推出的隨身聽,我們都習慣統稱為Walkman。然後在1984年,Sony推出市場上第一部可攜式CD播放機:Discman。

數位相機

1981年,Sony發布第一部電子照相機Mavica(MagneticVideoCamera/磁性錄影照相機),單鏡,可換鏡頭,但它是analog而不是數碼,本質上是一部單元格錄影攝影機,使用磁碟作為記錄體,每張磁碟記錄五十張相片,圖像質量相當於當時的電視機畫面。1988年,富士發表第一部以計算機檔案格式記錄圖像,內置16MB記憶體的真正數位相機DS-1P。從前的膠捲,每卷38張為限,每卷膠捲沖印都要錢,於是看清看楚,拍得小心翼翼。來到數位相機時代,基本上沒有數量限制,每張免費,於是每餐吃什麼,到什麼地方,見什麼人,都拍拍拍拍拍,先拍後想,人生全記錄。拍完存在計算機硬碟,也來不及翻看。又因為操作容易,現在差不多每個爸爸媽媽公公婆婆大叔大嬸都學會拍照。

錄影攝影機

1982年,Sony推出第一部使用錄影帶的攝影機Betacam,立即成為電視新聞採訪的標準工具,因為節省了沖印膠捲的時間,如遇突發事件,能夠即拍即播。1983年,Sony推出家用可攜式錄影機Betamovie。1985年,Sony的迷你錄影帶制式Video8也推出市常上一代的家庭電影是用八毫米電影膠捲拍攝的,昂貴,技巧高,並不普及。錄影攝影機的操作,除了穩定的雙手,不需其他技能。成本低,允許長時間拍攝。於是那一代人的新生子女、寵物、旅遊、特別場合,都被有聲有色地真實記錄下來。更多電影學生可以製作短片,也誕生了錄影藝術。還有所謂的‌‌‌‌「笑笑小電影‌‌‌‌」——人們在自拍的生活片段中選取愚蠢搞笑得無藥可救的精華,投寄電視台,期望播出,愈不堪愈受歡迎。

DVD

1993年,Sony和飛利浦合作研發一種多媒體光碟MultiMediaCompactDisc,同時,東芝、松下、日立、三菱、先鋒、JVC、時代華納等公司合作研發一種超高密度光碟SuperDensity,最後兩者合併成為DVD,在1996年由東芝推出市常除了比CD更便於儲存計算機數據,DVD的出現,最受惠的消費者是電影愛好者。與上一代的產品例如VHS、LD和VCD相比,DVD相對便宜,容易儲存,更低成本,更長壽命,更高質量的影像和音頻,再加上互動功能。隨著市場增長,製片廠大量推出電影和劇集,蒼海遺珠得以重新出土,老好經典得以仔細修復。很多人開始成為電影收藏家,一人一個電影庫。我們也不再在電視上追看連續劇,而是買DVD,港台中英美日韓,連續十集廿集看個天昏地暗。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13/408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