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習近平講話耐人尋味 這4個字消失逾年後重現

以「依法治國」為主題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將於下月舉行,9月5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發表的講話,披露了「依法治國」的大致脈絡,「消失」了22個月的「依憲治國」被重新提及。講話中多次提到人民當家作主,「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的表述耐人尋味。

「防人民實際上無權」耐人尋味

習近平的講話,第一句便跳出一個近年來香港出現頻率頗高的詞:「普選」。其原話是:「60年前,我們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們,同經過普選產生的1200多名全國人大代表一道,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眾所周知,中國人大代表的產生,除城市中的區、農村的鄉縣是直接選舉外,市、省,直至國家人大代表,全部為間接選舉。2012年底到2013年初,湖南衡陽市512名人大代表收受賄賂、選舉舞弊的醜聞,就是發生在衡陽市人大會議選舉56名省級人大代表的過程中,每人平均收取賄款214萬元人民幣。而湖南省的119名全國人大代表,又是由湖南省人代會選舉產生。

多次提及普選民主

習近平重申道路、理論、制度自信後,談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表述與其前任沒有任何變化:「堅持和完善」;「堅持」不需解釋,「完善」則有想像空間。2010年去世的蔡定劍就是一位對人大制度改革充滿期望的大陸知名法律學者,他希望利用現有人大制度推動中國的民主化進程。

談到「發揚社會主義民主」時,習近平連續多處使用「民主」一詞,當然,它們出現在「我們必須堅持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的敘述中。其中更有「切實防止出現人民形式上有權、實際上無權的現象」的表述。究竟意為何指?有待在即將召開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決議中尋找答案。

談到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時,習近平「防止出現黨爭紛沓、相互傾軋」的說法令人猜疑。眾所周知,民盟等8個民主黨派是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制度,「黨爭紛沓、相互傾軋」是指這8個黨之間,還是指它們與中共的關係?

談多黨合作稱黨爭紛沓涵意多

中共統戰部副部長陳喜慶曾就中共與民主黨派的關係有一段頗為「傳神」的論述:中共是執政黨,8個民主黨派不是在野黨,更不是反對黨,而是參政黨。所謂參政,就是國家重大問題上進行民主協商、科學決策,集中力量辦大事。民主黨派監督共產黨,避免一黨專制,也可以避免多黨競爭、互相傾軋造成的政治動盪。

在依法治國的論述中,消失了22個月的「依憲治國」再次出現。習近平上任之初時曾經公開表示,「依法治國首先是依憲治國,依法執政關鍵是依憲執政」;這次的說法是:「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

「依憲治國」消失逾年後重現

現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中國傳媒研究計劃主任的錢鋼先生細心發現,官方編選的《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未有摘錄習近平上任後在紀念現行憲法公布實施30周年大會講話中提到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

有分析指出,「依憲治國」之所以被「冷凍」,是因為這一提法遇到反對聲音,為避免不必要的爭拗,當局有意放到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前夕重新拋出。

2011年時任全國人大委員長的吳邦國明確表示:中國「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習近平在講話中談到中國政治制度時,沒有重申吳邦國的「五不搞」,甚至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中說到的「三不搞」也沒有出現,只是用溫和、婉轉地語氣說:「不能想像突然就搬來一座政治制度上的『飛來峰』」,「應秉持兼容並蓄的態度,虛心學習他人的好東西,在獨立自主的立場上把他人的好東西加以消化吸收」。

從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畫面中看到,人大前委員長李鵬和吳邦國參加大會,但文字新聞隻字未提。

綜觀習近平這次講話,結構上雖然沒有脫離舊框架,但各個部分的敘述中,遣詞用句都具有彈性、富有想像空間,而且進退有餘,可作為觀察中共高層治國理政的策略讀本。(作者是香港資深傳媒人)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明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909/441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