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宋朝開封的房價

作者:

閒讀宋人詩文,發現很多大文豪在開封定居時都是租房住。

比如說歐陽修,他二十一歲到開封趕考,是租的房子;二十三歲再次到開封趕考,還是租的房子;二十四歲考中進士,等待朝廷分派工作,還是在開封租房住;三十八歲那年做到「知諫院兼判登聞鼓院」,相當於國家信訪局副局長,仍然在開封租房。後來他寫詩回憶在開封定居的那些日子:「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閒坊僦古屋,卑陋雜里閭。鄰注涌溝竇,街流溢庭除。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瀦。」這首詩里有個「僦」字,意思就是租房。整首詩的意思是說,當年他來到開封,沒有住的地方,只好在一個偏僻的社區里租了一所破舊的房子,那所房子地勢低洼,容易積水,一下大雨,四面八方的水都涌過來,院子裡汪洋一片,出門上街都得蹚水。

再比如說蘇東坡,二十一歲那年跟著父親蘇洵和弟弟蘇轍到開封趕考,父子三人一塊兒租房,租的是太平興國寺的浴室。這所太平興國寺不是現在鶴壁濬縣大伾山上那所,而是位於開封大相國寺的西側,當年也是知名度很高的大寺,僧眾很多,朝廷專門給它蓋了一個小跨院,作為合寺僧人的澡堂子。澡堂子裡有閒房,專門租給進京趕考的舉人,蘇軾、蘇洵、蘇轍三人在那裡整整住了一年,直到他們都有了官銜和俸祿以後才搬走。但是有了官銜和俸祿的三蘇父子仍然沒有在開封買房,他們先是在西郊租民宅,後來又搬到太學南邊租公房。再後來蘇軾和蘇轍參加選官考試,為了安心複習功課,在國營招待所(當時叫「驛館」)里住了一段。而蘇洵為了節省生活成本,則跑到杞縣(當時叫「雍丘」)一個親戚家裡借住了將近兩年時間。

蘇東坡名滿天下以後,收了幾個年輕弟子:秦觀、張耒、黃庭堅、晁補之,並稱「蘇門四學士」。四學士在開封都沒有房產,也是租房住,其中秦觀在市中心租房,黃庭堅在城西的酺池寺租房,張耒和晁補之在南郊租房。多年以後,張耒贈給晁補之一首詩:「昔者與兄城南鄰,未省一日不相親。誰令僦捨得契闊,此事我每愧古人。」翻成白話就是說,當年我跟你都在開封南郊租房,離得很近,沒有一天不見面,只是我時常感到羞愧,因為我只能在租來的房子(僦舍)里招待賓客。

實在講,蘇門四學士不是不想在開封買房,而是買不起。蘇東坡和歐陽修也不是不想在開封買房,他們也買不起,至少做高官以前他們買不起。為什麼買不起?因為當時開封是首都,是全國人口最多、規模最大、商業最繁華的城市,同時也是全世界首屈一指的大都會,人多屋少,土地稀缺,房價高得嚇人。

宋太宗時有位詩人叫王禹偁,用一句話描述了開封不動產的昂貴程度:「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宋真宗時另一位詩人楊侃則用一句話描述了開封住宅的稠密程度:「甲第星羅,比屋鱗次,坊無廣巷,市不通騎。」到了南宋時期,大哲學家朱熹則通過前輩的追憶描述了北宋前期開封非常低的自有住房率:「且如祖宗朝,雖宰執亦是賃屋。」連宰相這一級別的大臣都要租房住。為什麼不買房?房價太高了。

那時候開封房價到底有多高?看幾個例子就知道了。

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大將軍田欽祚在開封買房,花了白銀5000兩,相當於銅錢5000貫。

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割據福建的軍閥陳洪進歸降宋朝,宋太宗為了獎勵他,分別給他的幾個兒子各買了一所房,每所房都花了白銀10000兩,相當於銅錢10000貫。

到了北宋後期,房價又漲好些倍誒,萬兩白銀或者萬貫銅錢根本買不到好房子。宋徽宗政和七年,淮南轉運使張根說:「一第無慮數十萬緡,稍增雄麗,非百萬不可。」意思就是那時候在開封置一所豪宅得花幾十萬貫,如果再想裝修得更豪華一些,得花到100萬貫。

如果不買豪宅,只買普通的房子,得花多少錢呢?蘇東坡的弟弟蘇轍可以為我們現身說法,他晚年在開封買過一所普通住宅,花了9400貫。不過後來因為嫁女兒沒錢辦嫁妝,又把這所房子賣掉了。

對宋朝老百姓來說,9400貫銅錢絕對是天文數字。洪邁《夷堅丙志》記載,一個沒有技術的青年農民出外打工,每月能掙900文,還不到一貫錢。《宋會要輯稿》食貨54之18記載,宋徽宗時朝廷僱人抄寫書籍,每人每月能掙3500文,也就3貫多一點。《宋會要輯稿》食貨64之16記載,宋太祖時國營紡織廠「綾錦院」的熟練女工每人每月能領200鬥小麥,相當於兩貫銅錢。《歐陽修全集》第153卷收錄了一封歐陽修寫給大兒子歐陽發的信,提到歐陽修家裡雇的幾個男僕的工資,每人每月發給500鬥大米,相當於5貫銅錢。

也就是說,如果讓歐陽修家的男僕在開封買一所普通住宅,得不吃不喝攢錢長達150年以上;如果讓綾錦院的熟練女工在開封買一所普通住宅,得不吃不喝攢錢將近400年;而要是一個沒有技術的農民工攢錢買房就更難了,他得付出800多年的努力,才能買得起蘇轍那套房子。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911/442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