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在緬甸發現中國:昂山為何棄中國選擇日本

作者:

緬甸獨立領袖之一的昂山將軍,二戰時放棄中國選擇依靠日本去謀求獨立,並被日本授予大佐軍銜

二戰前夕的緬甸:獨立靠日本還是靠中國

前面提到,英占期間,大批的印度移民使緬甸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印度人與緬甸人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不可調和。尤其是經濟大蕭條過後,很多緬甸農民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印度的高利貸放貸者和底層勞工成為緬甸人的眼中釘。1930年,仰光爆發了第一次大規模的印緬族裔之間的械鬥,雙方各有傷亡。其後,緬甸佛教徒與印度穆斯林之間的衝突也此起彼伏。緬甸人要求脫離印度殖民地、實現自治的願望越來越強烈。

外部世界的變化也給了緬甸政治家們重要的啟迪。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愛爾蘭人民率先舉起了從大英帝國中獨立出去的旗幟,經過一場血腥戰爭,愛爾蘭終於獲得了獨立。英國的其他海外殖民地從中看到了脫離帝國的可能性,在緬甸的鄰邦印度,以甘地為領袖的民族主義者成立了印度國大黨,帶領人民開啟了「非暴力不合作」的抵抗運動。

緬甸的年輕人也開始蠢蠢欲動。他們以仰光大學的學生為主,組織了學習小組,討論西方的社會發展理論,從尼採到馬克思,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英國人建立起來的新型大學,成為培育他們自己「掘墓人」的土壤。甘地幾次到訪緬甸,為他們帶來了「非暴力」理念。那是一個亂世出英雄的時代,各種理論和思想噴薄而出,各種組織及其領袖爭先恐後地粉墨登場。其中,「我緬人」協會最具影響力,該協會的成員們彼此以「德欽」相稱。「德欽」是緬語「主人」的意思,這個稱謂過去只能用於英國人或其他歐洲人身上。緬甸人以主人自居,開始在各地組織學生罷課和工人遊行運動。

1937年,英國政府將緬甸從印度殖民地中分離出來,實現自治。自治的政府以印度為模板,分成參眾兩院,其中參議院36個席位,眾議院113個席位,內閣為總理負責制,第一任總理為緬族人巴莫。儘管實現了一定程度的自治,但在緬甸人當中,關於國家命運的討論遠未停止,新的社會問題反倒應運而生。

緬甸周圍山區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一直受到緬族的壓迫,卻在英國人的統治時期獲得了與緬族人平起平坐、甚至更好的待遇。在泰緬邊境上的克倫族和中緬邊境上的克欽族(中國的景頗族)當中,很多人先後被美國的基督教浸信會教化,成為基督徒。他們中的一些人還得到去英美留學的機會,回到緬甸後,他們受到英國人重用,在政府和軍隊中擔任要職,整體地位甚至高過緬族人。在眾議院的113個席位中,占緬甸人口不到7%的克倫人卻取得了12個席位,超過10%。所以,他們對英國人的反抗情緒沒有那麼強烈,對緬甸作為一個整體從殖民地獨立出去的願景也沒有那麼熱衷。當仰光的緬族政治家們開始討論徹底獨立時,克倫人甚至表示,如果英國允許緬甸獨立,那麼也應該允許克倫人獨立,建立自己民族的國家。(這種思想至今仍在克倫人當中盛行,是緬甸邊境地區少數民族分離主義的原因之一。)

對於如何實現獨立,緬族人內部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以巴莫為首的一些人希望藉助日本人的力量,武力趕走英國占領者;另一些人則希望與中國合作,後來成為獨立後第一任總理的吳努曾於1939年前往重慶會見國民政府,只是,當時中國在與日本的對抗中自顧不暇,吳努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幫助;而緬共的主要領導人認為,即將到來的戰爭中,主要敵人將是法西斯主義,呼籲暫時與英國合作,建立一個包括蘇聯在內的廣泛的反法西斯聯盟。

昂山尋求中共幫助未成功,成為日軍「帶路黨」

昂山也是這群「德欽」當中的一員。他出生於緬甸中部馬圭省的一個小鎮,父親是律師,祖父是當地的鄉紳,做過貢榜王朝的地方官。昂山從很小的時候起就培養出一種難以描述的領袖氣質,他身材瘦小,貌不驚人,不修邊幅,卻有著大膽而堅毅的性格。他於1933年進入仰光大學讀書,主修英國文學、現代史和政治學,很快就成為學生領袖。他聲稱,自己崇拜的英雄是美國總統林肯和墨西哥民族領袖胡亞雷斯(Benito Juárez),反對殖民主義和實現民族獨立是自己唯一的宗旨,無論採取什麼樣的手段,只要是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就會義無反顧。他曾因不願透露在校刊上發表質疑英式殖民教育文章的作者姓名而差點遭到校方開除,也曾由於領導學潮和工人罷工而遭到殖民政府的通緝。

1940年8月,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他登上一艘挪威商船,來到了中國的廈門。昂山為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化名「唐龍祥」,原本是要想尋求中國共產黨的幫助,卻被日本特務發現並攔截了下來。日本人正在為準備進軍緬甸而尋找當地的內應,昂山的出現簡直是天賜良機。不久,昂山就被接到了東京,在那裡,他又為自己取了一個日本名字:面田紋次。面田紋次每天學習日文,閱覽了大量的法西斯讀物。他在日記中寫下自己的感想:「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像德國和日本這樣的強大國家政權,只需要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不需要個人主義一類的胡扯。每個人都應該服從於國家,國家利益高於個人。」

次年,昂山就被日本人派回緬甸,召集了30位年輕人,前往海南島進行封閉式軍事特訓。幾個月之後,他們來到曼谷(泰國政府當時已經與德國、日本結盟,成為軸心國成員),在距離現在的背包客聖地考山路不遠的一家小房間裡,歃血為盟。這30個人日後被稱作「30志士」,成為日軍的「帶路黨」。他們在泰國境內組建了緬甸獨立軍,幫助日軍偵察並封鎖了向中國運輸物資的交通要道——滇緬公路。

在此後絕大部分的戰爭時間裡,緬甸獨立軍一直與日軍並肩作戰,對盟軍和中國遠征軍造成了極大的打擊,迫使英軍和遠征軍沿著「死亡谷」撤退進入印度,部分遠征軍翻越了緬北大山回到雲南。由於昂山的出色表現,他被日軍授予了上校軍銜,並再次被邀請至日本,接受天皇的授勳。

但是,並不是所有的緬甸人都站到了日方的陣營,緬甸人在這場戰爭中分成了兩派,緬共和緬甸其他少數族裔的武裝與英軍攜手抗日。在多次戰役中,他們與緬族為主的獨立軍正面對峙。昂山曾經親手殺死緬甸地方抗日武裝的首領,使得緬軍與少數民族武裝產生了巨大的裂痕,也為日後緬甸的長年內戰埋下了伏筆。

1943年,日軍開始感受到來自緬甸內部的威脅,為了安撫逐漸產生疑慮的「親日派」,他們同意緬甸宣布獨立。儘管這次「獨立」後的緬甸是一種類似滿洲國的傀儡政權,但相當多的緬甸人還是為之振奮了一段時間。不過,日本人並不喜歡昂山,認為他相貌猥瑣,行為粗鄙,於是他們指定了一位「緬甸的汪精衛」——以儀表堂堂而著稱的巴莫博士——出任新政府的總理。昂山被指派為緬甸軍隊的總指揮,雖然沒有多少兵力,但他還是給自己的很多鐵桿兄弟提升了官銜,這些人成為日後緬甸軍隊中的高級將領,一直到軍政府時代。昂山起草的軍隊口號——「同一血脈,同一聲音,同一命令」,至今仍是緬甸軍隊的標準口號。

昂山反戈一擊,緬甸獨立前夕被暗殺

但是,越來越多的緬甸人意識到,這個所謂的「獨立政府」不過是日本人的玩偶。日軍並不受緬甸政府的管制,他們可以隨便抓人,私設拘留所、審訊處,嚴刑拷打並施虐於緬甸人。日軍將教堂改建成啤酒屋,把英國人的俱樂部改為妓院和慰安所。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緬甸人都感到自己並非這塊土地上真正的主人,似乎剛剛趕走了舊主子,又迎來了另一個新主人。就連昂山本人也開始思考,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當家做主」?

1944年8月,日軍在印緬邊境的英帕爾戰役中大敗,緬甸戰場的局勢發生了逆轉,盟軍和中國遠征軍重新殺進緬北,日軍全線撤退。仰光偽政權里的人們也開始考慮起自己的後路。儀表堂堂的巴莫總理率先逃去了東京,後來成為美國軍隊的俘虜。幾名部長也暗自與抵抗日軍的緬共游擊隊取得聯繫,希望「戴罪立功」。執掌緬甸軍隊的昂山和奈溫決定,他們唯一效忠的是緬甸的獨立,天皇的勳章一錢不值。於是,他們暗中與英軍聯繫,表示願意裡應外合,反戈一擊。昂山聯合了緬甸共產黨和社會黨,組成了新的「反法西斯自由聯盟」,自己搖身一變,成為反法西斯聯盟的領袖。

大部分英軍將領並不相信昂山,有人認定他和「三十志士」都是叛徒,應該按戰犯對待;也有人將其視作出爾反爾的小人,不願意接受他的「投誠」。昂山前去會見英軍緬甸戰區總指揮史林姆將軍(Williams J.Slim)時,身上竟然還不合時宜地穿著日本軍官的呢子大衣,腰間挎著日本軍刀,讓周圍的英國軍官們紛紛側目。但是,英軍東南亞戰區的新任指揮官蒙巴頓將軍卻力排眾議,認為有昂山等人的裡應外合,盟軍會最大程度地減少損失、贏得勝利。

1945年3月27日,昂山率領他的緬甸民族軍(由緬甸獨立軍演變而來)倒戈,這一天,後來成為緬甸的建軍節。實際上,緬軍基本上沒有同日軍正面交火,而只是參與了排地雷和保護基礎設施的任務。昂山他們倒戈之際,緬甸境內的大部分戰鬥已經結束,東南亞的關鍵戰場也已經轉移到了馬來亞。5月3日,盟軍第26印度師開進仰光時,城裡的日軍早就跑光了。

英國人又回來了,而且,他們還帶來了有關緬甸命運的「白皮書」。首要任務是戰後的重建,緬甸是英國全球殖民地當中遭受創傷最重的地區,基礎設施和襁褓中的工業幾乎都被摧毀,仰光到處是廢墟,曼德勒基本上被炸為平地。英國人認為,重建工作至少需要幾年,在此期間,緬甸先由一個臨時的軍事政府來管理,等秩序恢復、經濟走上正軌之後,再考慮選舉全新的緬甸自治政府。緬甸將被納入大英國協,緬甸人可以自己管理國家,一切按照1935年的法案,按部就班。

新政府里沒有昂山的重要位置,只給了他一個副總檢察長的職位,並迫使他不得不放棄軍隊裡的職務。英國人也不喜歡昂山,雖然反戈一擊有功,但他為日軍帶路的前科很難讓人忽略不計。在重新組建的緬甸軍隊中,有與盟軍並肩作戰的克倫人、克欽人等少數民族將領,也有接受了日軍訓練的緬族人,兩股勢力互不信任,各懷戒心。少數民族領袖以及從印度回來的原殖民政府官員們重新受到重用。英國人覺得,能夠接受昂山在最後時刻的倒戈,就已經很不錯了。

但是,昂山可是那種為了達到目的而不惜一切的人!在此後的幾年時間裡,他一邊與殖民政府斡旋,爭取早日實現緬甸完全獨立,一邊在私下裡組織罷工遊行等抗議活動,讓英國人知道,自己才是能夠掌控緬甸局勢的關鍵人物。昂山的努力終於迫使英國政府接受了他作為談判對象,使緬甸加快了邁向獨立的步伐。遺憾的是,在緬甸獨立前夕,昂山被政敵暗殺,最終也沒能看到自己畢生抗爭而得來的勝利成果。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選自澎湃新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106/496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