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兩會」當中,與國庫這隻「錢袋子」直接相關的話題主要有三,一是反腐沒收的贓款的流向,二是養老保險的缺口如何彌縫,三是地方債務這窟窿如何填。這次政府倒是非常爽快,快刀斬亂麻地「解決」了這三大問題。
大老虎贓款收歸中央國庫
先說腐敗贓款問題。十八大以前,上億的老虎不是特別多,因此贓款流向雖然也有人追問,但由檢察院方面用官式回答敷衍一下就算完事。我曾於2014年7月在VOA發表《中國腐敗贓款的流向》,對此做了分析,並指出官方回答遠遠不能解釋疑惑。鑑於近兩年揪出的大老虎動輒涉案幾十億、甚至逾百上千億,這方面的追問就更多了。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廈門大學教授田中群在會上問到這個問題:「我想知道,八項規定省下的那麼多錢、反腐追回的那麼多錢,都去哪裡了?」「我們為什麼不可以用更直接的方式,讓百姓感受到反腐的好處呢?比如把反腐追回的錢投入農村教育,或用於治理農村污染,將這些貪官搜刮的民脂民膏還給百姓?」
但中國政府顯然對此已做好準備,今年1月24日,中辦、國辦印發《關於進一步規範刑事訴訟涉案財物處置工作的意見》,下發各級政府,並於3月2日通過新華社消息廣而告之。文件要點是:1、凡由最高檢察院、公安部立案或者由其指定地方異地查辦的重特大案件,涉案財物一律通過中央財政匯繳專戶繳入中央國庫(以前是上交省級國庫)。2、凡中央政法機關指定地方異地查辦的重特大案件,辦案經費由中央財政保障,必要時提前預撥辦案經費(此前,實行重特大案件異地管轄,辦案單位會從涉案財物中提取部分。這種做法被業內人士稱為「司法扶貧」)。
也就是說,腐敗贓款去哪裡的問題終於塵埃落地,中央與地方在腐敗贓款上的利益關係終於理順,但如何「將民脂民膏還給百姓」這一問題還懸在空中。
養老保險三條腿走路,不能只依靠政府
中國社保體系出現危機,這一信息已於今年1月公開發布。現行社保包括五個險種,養老與醫療占據份額最大。《中國養老金髮展報告2014——向名義帳戶制轉型》系列報告中公布了測算結果:一是隱形債務大,以2012年為基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隱形債務為86.2萬億元,占2012年GDP的比率為166%。二是將出現收支缺口,並很快陷入枯竭。北京大學鄭偉等人的測算結果是,養老保險基金將於2037年出現收支缺口,2048年養老保險基金將耗盡枯竭。
要想使社保持續,要麼提高在職職工的繳費水平,要麼降低退休職工的社保待遇。提高職工的繳費水平已不大可能,國務院副總理馬凱承認,中國養老保險繳費水平偏高,「五險一金」已占工資總額的40%至50%。也就是說,職工拿到手的工資,還不到工資總額的60%。有人算了一筆帳:月薪1萬,職工只能拿到7454.30元,而老闆要付出的是14410元。這種情況下,企業覺得負擔非常沉重,近年外資不斷撤出中國,原因之一就是認為中國的勞務成本遠遠高過其他國家。據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測算,中國的社保繳費率在全球181個國家中排名第一,約為「金磚四國」其他三國平均水平的2倍,是北歐五國的3倍,是G7國家的2.8倍,是東亞鄰國的4.6倍。
專家們的一致意見是:中國未來的財政和企業要是不想被社保拖垮,社保規模縮水(低繳費低保障)是唯一可選擇的改革路徑,否則壓垮了企業,政府、國民都沒得玩。3月6日,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記者會上端出了改革方案,稱養老保險有三個支柱,第一支柱是強制性的社會養老保險,第二支柱是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第三支柱是個人購買的商業健康、商業養老保險。政府在加強第一支柱的管理和改革基礎之上,已經推出了第二支柱的一些稅收優惠政策。第三支柱不能和第一、第二支柱相比,是補充性的,將在個別地區試點,成功後再推行到全國。
樓部長的講話很專業,在此必須譯成大白話:以前,中國大多數城鎮職工是依靠社會養老保險,今後這塊將降低。要想日子過得好,大家還得有企業年金與職業年金,如果沒有,那就自個掏錢購買商業保險。政府給你們的幫助就是提供稅收優惠。
樓部長的主意雖好,但我在此得多句嘴:中國的保險業多年就是寅吃卯糧,其狀況與影子銀行系統差不多,弊病叢生。中國人要是嫌自己手中錢多了燒手,就去購買商業保險,當作贊助中國的金融保險事業。
不過,樓部長的坦率還是值得表揚,這比歷年來政府不斷向人民餵空心湯圓,即承諾「要改革、要對人民負責「務實得多,至少讓人民清楚地看到了未來需要自己負責,以便未雨綢繆預做準備。
地方債務窟窿如何填?
地方債務近三年以來一直困擾著中國政府,雖然兩會時總會有政協委員出面安撫人心,稱「中國債務問題雖然嚴重,但絕對不會發生危機」,中央政府還是比較在意。2014年曾決定發揮「父愛主義「精神,9月曾頒發「43號文」,向地方政府釋放了買單的誠意。讓地方政府在2015年1月5日前將債務如實上報,由中央拿出錢來,為地方償還部分債務。原來擔心頭上烏紗不穩,對債務儘量瞞報少報的地方政府看到了希望,「誠實」上報,結果是地方債務瞬間爆發式增長。財政部發現這「父愛主義」不能發揮,只好於今年1月29日下發《關於開展地方政府存量債務初步清理甄別結果自查工作的通知》,宣布上報不合格,打回重報。意思是要地方政府別拿中央政府當冤大頭。2015年兩會上,財政部長樓繼偉在新聞發布會上提出的新方法是:重整債務,開前門、堵後門,中央承認「完全公益性平台的地方有償還責任」的債務,並負責償還。比如最近財政部批覆3萬億的存量債務置換,。這就是說,在未來地方政府將在存量債務甄別的基礎上,將存量債務中屬於政府直接債務的部分,從短期、高息中解脫出來,變成長期、低成本的政府直接債務。其餘部分就留給地方政府「重整」了。
但是,地方債務的真正解決方案不在這,而在於經濟發展戰略的調整。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到2015年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相對於往年兩會中提到的「調控」、「抑制」、「促進房價合理回歸」等詞,業內人士認為「支持促進」是「從來沒有用過的好詞」,因此預測兩會後地方或將迎來第四輪房地產刺激政策,樓市將進一步回暖。而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公租房政策,就是通過政府回購,將一些存量房轉為公租房和安置房。這一政策實際是將2014年福州、四川、安徽、江蘇、遼寧等多省市政府回購商品房用於充當保障房的「試點經驗」予以肯定,並推廣至全國。地方政府回購商品房充當保障房的緣由,一是為解決房地產庫存;二是解決保障房建設籌集資金之困難。
地方政府多年來就是土地財政,依靠房地產支撐經濟輕車熟路。如今中央政府鬆口給了政策,地方政府眼裡看到的全是滾滾而來的鈔票。只是這樣一來,擠壓房地產泡沫,調整經濟結構恐怕就是一句空話了。
簡言之,三筆多年來糾纏不清的糊塗帳,政府現在快刀斬亂麻,用不同的方法「解決」:腐敗贓款收歸中央,期盼從贓款中受惠的老百姓是否能分點蛋糕渣,得看中央政府的心情;養老保險包袱至少卸下一半讓民眾分擔,這叫「自力更生,為政府分憂」;地方債務就給點政策,讓地方政府自行解決。中央政府要辦的大事多,錢袋裡也沒余錢,全國人民就體諒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