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華爾街日報:全球貨幣戰重創亞洲出口

亞洲出口正在加速下滑,使該地區陷入投資、經濟增速及貿易接連下滑的惡性循環的風險增大。

司爾亞司數據信息有限公司(CEIC)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二季度東亞地區出口萎縮5.2%,不出意料地,中國及歐洲市場需求下降是主要原因。除馬來西亞、菲律賓兩國數據尚未出爐之外,幾乎所有東亞國家的出口都出現下滑,且降幅遠大於第一季度的0.6%,創下自全球金融危機以來的最大降幅。

遭受衝擊最為嚴重的國家是新加坡和日本,當季新加坡出口下降15%,日本出口也大幅下降10%。此外,東亞地區鄰國的出口也受到了牽連,印度第二季度出口下降17%,紐西蘭以乳製品為主的出口下降18%。

更糟糕的是,除了中國和歐洲需求下降之外,東亞地區對美國出口一度出現的復甦勢頭似乎也未能在第二季度延續,該地區當季對美出口下降0.7%。

出口滑坡加劇的部分原因在於製造業供應鏈不斷變化的特性。在全球金融危機前的10年間,亞洲地區的出口持續以兩位數百分比的速度增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在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後,製造業總裝業務逐漸向該國轉移。如今這一轉變已經完成,中國正朝產業鏈中附加值更高的領域邁進,這使中國在高端零部件製造業中的市場份額越來越高(此前中國是從亞洲進口高端零部件),並將低端製造業轉移至越南等較不發達的國家。第二季度越南出口逆勢增長9.3%。

全球貿易低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亞洲貨幣貶值帶來的副作用,亞洲貨幣貶值換一種說法即一些國家努力壓低本幣以便讓其出口商品在國際市場更便宜。例如,以日圓計算,日本出口第二季度增長6%,但日圓過去一年已經貶值大約18%。日圓貶值是由於日本央行為了實現2%的通脹目標而堅持推低日圓,而日本的通脹目標目前仍未實現。

經濟學家稱,全球貿易下滑的另外一個令人不安的新原因是需求正在消退,而且日本和歐洲等已開發國家新興的重商主義正在加重這一問題。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稱,用量化寬鬆政策壓低本幣並促進國內製造業的做法正在限制全球製成品進口需求,並使得全球生產過剩的狀況進一步惡化。

這種趨勢在中國表現得最為明顯。中國進口需求的迅速下滑已經削弱了全球大宗商品貿易,這些大宗商品曾用來支撐中國基礎設施、房地產和生產領域龐大的過度投資。中國第二季度出口下滑了2.2%,同時亞洲其他地區對中國的出口則下滑了大約11%。

當貿易淪為瘋狂刺激本國製造業發展的犧牲品時,貿易自由化的動能自然也會消失。不用擔心本周末在夏威夷舉行的會議上談判代表無法達成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議(簡稱TPP協議)。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經濟學家拜格(Taimur Baig)援引WTO的一份報告稱,自2008年以來記錄的2,416項貿易限制規定中,大約75%的規定仍然在沿用。

如果亞洲經濟體已經完成從出口驅動型增長向國內消費驅動型增長的轉變,則此輪出口下滑就不會如此令人擔憂。然而,這些經濟體並未完成這一轉變。不管是日本還是中國,韓國還是台灣,亞洲經濟體都面臨著既要向其不斷老齡化的人口增加服務、又遭遇到其製造業在向成本更低廉的國家流失的窘境。不管怎樣,本幣走弱對亞洲經濟體而言幫助不大。本幣走低雖然提振了豐田(Toyota)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等當地上市製造企業的利潤,但並沒有提高這些企業的出口競爭力,還削弱了消費者的購買力。

拜格指出,其結果就是,原本在上世紀90年代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貿易因素如今卻拖了全球經濟增長的後腿。這反過來又抑制了投資。龍洲經訊的數據顯示,中國的投資增速已降至至少10年來的最低水平。拜格表示,亞洲其他地區的投資狀況同樣堪憂。除印度和泰國之外,亞洲所有經濟體今年的投資增速預計都將低於2013年。

因此全球投資者繼續從亞洲地區股市撤資也就不足為奇了。傑富瑞投資銀行(Jefferies)的數據顯示,上個月的撤資規模達62億美元。亞洲的經濟增長極有可能受到打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上月將日本的經濟增長預期由1%下調至0.8%,同時也將其對東南亞地區的經濟增長預期由5.2%下調至4.7%。野村證券(Nomura)上周將其對台灣的經濟增長預期由3.5%下調至2.7%。

龍洲經訊的潘啟思(Joyce Poon)寫道,亞洲可能會陷入一個緩慢的螺旋式通縮,這將阻礙該地區的經濟增長,抑制資本支出,而這種「反饋迴路」效應又將進一步削弱該地區的貿易增長。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805/593731.html